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汉滨“绣花功夫”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文章”

    作者:吴亚君 王远苍 时间:2021-10-09 09:16 来源:汉滨区 字号: 打印

      安康市汉滨区曾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区,这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曾是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深度贫困县区,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20年2月,整区实现了脱贫摘帽。“十三五”期间,汉滨区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70个(恒口示范区16个,汉滨区154个),23809户81594名群众搬出大山,住进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奔向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作为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区,汉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首要任务,为高质量推进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足做好下半篇文章。

      “顶层设计+督导考核”强保障
      翻开汉滨区易地搬迁后扶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八月份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项目建设、“居住薄”办理、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收缴、两业台账建立等情况一一罗列,并按照工作推进好、较好、一般三个层面对各单位和镇(街道)进行了点名通报。
      为了精准发现和解决问题,创造性推进工作,加快补齐各方面短板,汉滨区以督导考核为抓手,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百分制”考核,采取日常工作占考核40%,年度专项考核占60%的方式进行,每季度对各镇(办)、各部门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优,既保证了阶段性工作持续高质量推进,又保证了全年工作落实不走样。区易地搬迁后扶工作组成立四个工作组,按照“一月一督导检查、两月一排名通报、一季一调度推进”工作要求,对相关部门和镇(办)后续扶持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定期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组织排名靠后的部门和镇(办)召开现场整改研讨交流会,持续传导压力,倒逼工作落实。
      区上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发改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整合搬迁办干部力量,并从镇(办)抽调了5名工作人员组建了易地搬迁后扶办公室,进一步明确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有效衔接专项工作组职责及办公室内设机构。实行了“区级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社区”的工作机制,建立区领导小组-部门专岗-镇(街道)专班的组织架构,通过建立机制,健全机构,选齐配强人员,为后扶领导小组指挥各工作组高效畅通衔接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汉滨区先后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实施方案》《实行搬迁群众“居住薄”制度的通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批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有效完善了后续扶持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以健全规范的工作机制指引后扶工作快速向好推进。制定下发了《2021年后续扶持工作要点》《重点工作及重点建设领域工作任务》《“五大提升行动”》和《2021年各镇办行业部门工作任务清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理清了工作思路,夯实了工作责任。

      “完善功能+提升服务”促安居
      初秋时节,走进汉滨区关家镇小关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路面、完善的设施、整齐美观的绿化带,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生活气息。
      “社区内外的环境都挺不错的,和城里没啥区别。我在社区工厂上班,下班了,没事儿就和邻居们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挺舒坦的。”小关社区居民邱明艳说道。小关社区安置点是关家镇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共有住户435户。“我们在每栋楼每一个单元选出单元长,然后定期走访安置户,了解他们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住得安心、住得放心。”小关社区党支部书记邱波介绍道。
      汉滨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所有搬迁社区主要道路及公共地带进行了适度绿化、美化,建立健全了社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制度及环卫管理机构,实现了社区内外干净整洁、温馨舒适。
      如何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作为汉滨区五大安置社区之一的刘家沟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在实践探索中给出这样的答案:建强组织聚民心、完善制度稳民心、真情服务暖民心、文化引领顺民心。通过“四心”工作方法,让集中安置的全区20多个镇办398户1881名贫困人口找到了“家”的温暖,真正解决了搬迁群众心理和情感上的“水土不服”,也让搬迁群众在社区扎下了根。
      为了方便易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使群众的归属感大大提升,汉滨区坚持易地搬迁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按照“保基本、保急需、保安全”的原则,总投资8400万元,提升改造了河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23个;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项目31个,总投资4600万元,涵盖党群综合服务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红白理事馆等民生项目。
      汉滨区坚持“原籍管好地和林,社区负责房和人”的双重管理服务机制,出台了“居住簿”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使广大搬迁群众在搬迁社区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权益,保障了搬迁群众在就医、就业、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目前“居住簿”办理工作全面铺开,累计办理证件9504本,32980人受益。同时,在全区创新推行“星级”创建达标工作,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产业配套+就业创业”助增收
      9月2日,汉滨区吉河镇马坡岭新社区工厂、新城办陈家沟新社区工厂等5家新社区工厂同日正式投产运营,首批共投入机器设备225台,可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9月25日,安康爱比克电脑绣花有限公司、安康MH.Holding Ltd 等4家新社区工厂集体开业,标志着汉滨区提前三个月高质量超额完成市上下达的年度新社区工厂发展任务。
      近年来,借助“苏陕协作”机遇,汉滨区大力推进新社区工厂建设,实现了100人以上安置点社区工厂全覆盖,截至目前,汉滨区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80家,累计带动就业13200人次。
      走进汉滨区县河镇红升社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社区毛绒玩具厂正在加紧生产,绣花厂也是一片繁忙,银雁科技公司内,工人们正在电脑上专注地录入数据……
      据了解,在红升社区规划选址时,就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产业先行,着力打造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新模式。建设1万平方米的社区工厂用房,引进毛绒玩具厂、绣花厂、美思琪服装厂、银雁科技公司和县河供销社扶贫超市等五家企业入驻社区,为社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汉滨区着眼产业培育提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全区154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因地制宜配建产业基地147个,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今年,还出台了富硒特色产业支持政策和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创业,增加收入。同时,整合培训资源,定期开展搬迁家庭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做到订单式培养、定点式输出,先后帮助4.1万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余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为了实时掌握劳动力就业状况,汉滨区在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设立就业服务窗口,统筹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帮扶台账,通过开展要劳务协作、对口帮扶、职业介绍等方式实现就业创业。开展以修脚技师、康养护理、家政服务为重点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劳动力就业创业,防止搬迁群众因无业可就而返贫致贫。
      搬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徜徉在广袤的汉滨大地上,一座座别具风格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谱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