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蜿蜒,青山吐绿。初夏时节,走进秦岭深处的大茨沟村,一眼望去绿树成荫,道路两侧民居典雅,山坡上、田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宁陕县城关镇大茨沟村,这个昔日的落后小山村,如今已成为秦岭大山里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
在过去的几年里,沐浴着精准扶贫政策,该村在宁陕县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在镇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党群关系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贫困小山村旧貌换新颜,村民有房住、有钱赚、有保障,扶贫政策应享尽享,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昔日的小山村正向着幸福出发!
党建引领“助脱贫”
大茨沟村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185户55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12人,低保贫困户6户14人,特困供养贫困户4户4人,一般贫困户52户194人。由于高海拔气候寒冷、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是人们口中的穷乡僻壤。
“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是驻村工作队的头等大事。”大茨沟村驻村工作队长唐喆说。为此,村里结合实际,将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以党建促脱贫,以党建促民生,以党建促发展,通过转变观念坚定脱贫信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利用“晾红黑榜”“道德评议”等形式,有效调动了贫困群众的荣辱感和脱贫主动性。坚持每年适时组织贫困户进行政策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帮扶干部结对子暖民心,经常性的入户宣讲“八个一批”精准扶贫政策,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为了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和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该村在“选、育、管、带”上下功夫,通过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以此提升党员素质,优化村级干部结构,把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群众选配进村两委班子。同时,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经济能人,成立了大茨沟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持续带动5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全村有党员42名,党员致富带头人4名。
“我们能富起来,是党和政府帮扶的结果,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回忆往昔,村民欧家友感慨道。
发展产业“促增收”
“以前我们村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村里有产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的心情舒服多了。”村民钟应成笑呵呵地说。
63岁的钟应成和58岁的老伴王富兰属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等不靠,依托党的好政策加上自己的努力,老两口在扶贫贷款的扶持下进行科学养猪,从购买4头母猪开启了他们的老年创业,预计到2021年将年销售猪仔300个、商品猪100余头,实现了贫困户到百万“富翁”的跨越。老两口靠着自己一步一步摆脱困境,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故事成为村里村外的美谈。
徐家坪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儒勇,由于要照顾身患残疾,体弱多病的高龄母亲和上小学的儿子,无法外出务工,在帮扶干部袁涛的帮助下,利用5万元“脱贫贷”开始了中蜂养殖,从2015年的10箱发展到现在的100箱左右,年实现蜂蜜纯收入5万元。同时,张儒勇还利用自己的养蜂技术带动附近4户村民发展中蜂养殖,2021年他被县上表彰为脱贫攻坚“自强标兵”。
大茨沟村持续发展富民产业,让贫困群众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村上陆续制定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奖补办法,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参与到了产业发展中。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发展中蜂养殖1000余箱,种植猪苓等、天麻等中药材10万窝,养猪2000余头,成立村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个,带动102户村民增收致富。
基础设施“换新颜"
沿着210国道走进大茨沟村,一栋栋整齐的安置房映入眼帘。47岁的张儒祥一家四口就是这里的“新居民”。2019年搬进新家之前,张儒祥全家挤住在两间破旧的土坯房中,日子过得很是艰辛。说起现在居住的房子,他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全家能住进楼房!”
2014年,张儒祥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罗友松根据他家实际情况,在五里坪安置社区为其申请了移民安置房,还帮他落实了5万元脱贫贷款,家里发展养蜂60箱,种植猪苓400窝。同时,妻子熊元贤被聘为护河员,年工资5000元,使他们一家生活有了保障。2018年,两个孩子毕业后通过县上的技能培训,儿子在上海务工,女儿在西安务工,家里的收入逐日增多,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让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山村在蓝天白云碧水之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这几年,我们大茨沟村变化可大了,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赵国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人间四月芳菲尽,脱贫攻坚梦已圆。如今的大茨沟村,卫生环境好了,群众腰包鼓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到处洋溢着脱贫致富的喜悦,呈现出民富村兴、人居和谐的新面貌。现阶段正奔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