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答记者问

索引号 719776475-GK-2021-0149 发布日期 2021-04-16 20:50
来源 市发改委
内容概述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答记者问
政策文件
  • 关于印发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字体: 分享:
      1.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五个扎实”和“五项要求”,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发展相对滞后向快速绿色崛起的重大转变。全市“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安康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成就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过百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位居全省之首,“十三五”前四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生态友好型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85%左右。建成标准化厂房363万平方米,5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值过百亿元。
      成就二:全市79.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十三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58.17万人,99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0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彻底告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市累计移民搬迁26.73万户93.78万人,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1364个。
      成就三:生态安康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省前列,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成就四:开放创新迈出更大步伐。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11亿元,市场主体数量突破22万户,荣获“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安康“无水港”建设提质加速,“安西欧”中欧班列成功开行。安康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国家级高新区第63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实践的“安康样本”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0个、“国字号”创新研发平台13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家。
      成就五: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批骨干路网、重大市政设施和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和副中心为节点、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依托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
      成就六:基础设施保障全面加强。阳安铁路二线、安康富强机场建成投用,西康高铁开工准备就绪,如期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汉江综合整治等兴水利民工程加快实施,汉江旬阳、白河水电站加紧收尾,城乡电网安全性可靠性不断增强,“气化安康”向镇村拓展延伸,4G网络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成就七: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提升。五年累计民生支出1330.9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3:1缩小至2.5:1。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10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宁陕县“养育未来”工程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的教育创新项目。“五级医联体”荣获国际智慧医疗创新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验收,连续4年入选中国康养城市50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回首“十三五”发展历程,是安康追赶超越奋起发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绿色崛起步伐加快、生态基底锚固筑牢的五年;是开放招商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的五年;是脱贫攻坚胜利收官、民生普惠获得最多的五年;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安全不断提升的五年。

      2.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是如何编制形成的?编制过程有什么特点?

      按照国家和陕西省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市于2019年上半年启动了全市“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是整个规划编制工作的最大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前期研究。围绕安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完成了产业布局、现代物流、通用机场等课题研究,形成了全市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五个重大”清单。同时,加强与西北大学、中国物流策划研究院、中国城镇发展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了全市“十四五”发展思路、秦巴(安康)现代物流港、通用机场规划布局等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规划整体合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的总体要求,在编制安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同时,市直相关部门同步开展了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30个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听取各类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并开展实地调研,既为夯实《纲要》内容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纲要》有效落地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各县区也同步开展了“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陆续报请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三是广泛问计于民,充分吸收意见建议。按照中央关于加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的要求,利用最广阔的渠道充分听取社会民意。分别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部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会议讨论,听取意见建议。同时,通过市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邮件、信件邮寄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规划《纲要》初稿修改完善后,又书面征求了市级领导、县区政府、市直部门的意见建议。在编制依据上,规划《纲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中省对安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来说,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是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汇聚智慧、形成共识的过程。

      3.编制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总体上有哪些考虑?

      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工作的“五项要求”,以及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安康的战略定位,围绕“国家关注什么、生态承载什么、人民呼唤什么、发展渴望什么”,科学研究制定“十四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比如,规划《纲要》提出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总纲,以及“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路径,统筹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基本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
      二是体现长远谋划与立足当前相结合。规划《纲要》锚定中央和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细化了“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把未来目标愿景转化为“十四五”的具体指标和任务,既体现了前瞻性、延续性,也体现了针对性、创新性。比如,《纲要》紧盯2035年基本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眼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较2020年翻一番等奋斗目标。同时,规划《纲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开放创新发展取得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三是体现系统集成和聚焦重点相结合。规划《纲要》聚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任务,系统集成市委、市政府近几年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体现在规划的谋篇布局和任务举措中。比如,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富硒产业发展聚集区、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区、全国生态康养旅居体验基地、秦巴区域交通商贸物流枢纽“三区一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务实可行的任务举措和重大项目。同时,规划《纲要》对打造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以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乡村振兴等都做了全面深化和细化,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举措上,既有利于提升综合发展实力,也有利于落实中省重大战略。

      4.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有何特色亮点?

      “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的设置,主要考虑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围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阶段特征,在现有统计政策、体现可操作性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28项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一是突出延续和创新导向。有19项指标沿用了“十三五”规划指标,新增了9项指标,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二是突出质量和效益导向。有16项指标都采用了占比或增速的考量方式,更注重体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效益导向。三是突出引导和约束导向。有19项为预期性指标、9项为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共同得以实现,比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约束性指标是要强化政府职能,确保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力量得以实现,比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等。

      5.全市“十四五”发展要遵循哪些原则?

      全市“十四五”发展要遵循以下六条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集中统一;二是坚持民生为本、共建共享;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创新引领;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六是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6.“十四五”时期,全市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规划《纲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明确了“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路径。发展为要,就是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凝神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为先,就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民生为本,就是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立市,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打造秦巴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区域;开放兴市,就是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双循环”发展大格局;产业强市,就是把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7.“十四五”时期,全市要落实哪些重点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开放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开放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下功夫补齐开放深度不够、创新动能不足的短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规划《纲要》把坚持开放创新作为重点任务的首篇来布局,提出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内需,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要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强招商引资,注重招财引智;要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聚集,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安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针对我市产业同质化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实力不强的现状,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增效有机融合,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点是打造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毛绒玩具四大新支柱产业,支持培育纺织丝绸、清洁能源、建筑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绿色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等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同时,把园区作为承载发展、集聚要素、壮大产业的核心载体,强化工业发展核心聚集区、特色现代农业园区、飞地经济园区、新社区工厂等平台支撑作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强化生态保护,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保护好秦岭巴山和汉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规划《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等目标,提出要坚决当好秦巴卫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环境整治监管,强化生态治理修复,推动国土空间绿化;要同心守护一江清水,加强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提升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要聚力保卫安康蓝天,全面保障土壤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探索建立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安康样板”。
      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发展格局,从而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规划《纲要》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统筹解决欠发达问题;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统筹镇村规划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持之以恒做优做精茶叶、魔芋、核桃、生猪、生态渔业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还对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行了系统规划。
      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江南和江北城区、安康高新区、城东新区、恒口示范区(试验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推动月河川道城镇带、汉江生态城镇带“两带”联动发展;增强县域承载能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
      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推动航空、铁路、公路和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汉江水生态修复治理、恒河水库、月河补水等重大水利工程,稳定城乡供水质量,强化河湖监管能力,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燃气保障能力,推动清洁能源利用,确保能源安全稳定;加快5G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点是促进全民就业增收,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切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深化职业教育创新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提质,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健康安康,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八是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善治安康。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为目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安康之治”,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安康,打造平安安康示范样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保障全市“十四五”重点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如期实现,规划《纲要》还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统一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等方面落实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追赶超越仍需发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关键在于抓落实。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为民初心、担当发展使命,整装出发、砥砺前行,全力推进规划蓝图落地开花,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共同谱写安康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