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镇坪 > 正文内容

    镇坪:“六定”破解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难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21-04-01 09:31 来源:镇坪县 字号: 打印

      镇坪县为破解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轻管、权属不清、管护缺失等问题,按照“政府主导、三级联动,村级主体、群众自发,市场参与、鼓励创新”的原则,探索建立“六定”长效管护机制,强化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定责任,解决管护工作统筹难。构建“县有办公室、镇有管理所、村有管理站”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级管护体系,明确各自责任,强化工作统筹。将政府主导的固定扶贫公益岗位和村级自我开发的临时扶贫公益专岗相结合,安排已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和特殊人群优先上岗,既确保日常管护到岗到人,又稳定增强带贫效果。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及时公开管理情况,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和服务保障需求。
      二是定范围,解决管护领域确认难。坚持“底子摸清、范围划清、类别分清”原则,对全县扶贫资产和各级财政投入建设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梳理,登记造册,分类登记,明确管护对象和范围。重点针对村组道路(包括通村路、通组路、便民桥、产业路)、小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级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公厕)、村两委办公用房(村级活动场所)、村内路灯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五项亟需管护内容。
      三是定权属,解决设施权责明晰难。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坚持村物村管,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或镇办出具产权移交书,将村内各项产权明晰的公共基础设施产权移交到村,部门负责日常技术指导,村委会负责日常管护维护,建立“村有、村用、村管、村享”管护责任体系,强化村级组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开发权,通过明晰物权,厘清责、权、利,为具备条件的基础设施进入市场化、社会化运营创造条件。
      四是定标准,解决管护效果达标难。因类施策确定管理标准。按照统一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技术要求高的公共基础设施、具备基础条件、符合群众意愿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散、小”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专业管护、购买服务管护和群众组建管护队等方式进行全面管护。立足规范确定管护标准。制定村组道路、村两委办公用房和村级活动场所等9项管护标准,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村两委根据行业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责任人,并抓好日常管护工作。根据需要确定配置标准。由各镇人民政府负责,根据日常管护维修需要,为各村购置配备必要的管护器具,以“利其器”促“善其事”。
      五是定资金,解决管护投入筹措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行业管护资金整合一点、帮扶部门补助一点、县级财政筹措一点、村集体经济支付一点、向受益对象筹措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整合各方资金,加大管护投入。明确专项资金主要用途,设置管护资金专项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合理合规使用。积极探索“专业+商业+自行”管护机制,不断创新管护方式。
      六是定奖补,解决管护绩效考核难。各村每年在镇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专项资金中申请1万元作为维修资金,滚存使用,按照管护及维护项目规模,明确资金出处及使用权责。采取“基础+绩效”的方式,将下达到镇的行业管护资金根据各村村组道路里程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及管网长度、农村户籍人口等因素量化分配到村,60%作为管护基础补贴资金直接下达各村,40%作为管护绩效补贴资金,并对各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量化考核,通过检查考核结果按比例兑付管护绩效补贴资金。
      镇坪县“六定”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和村集体资金,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减轻了财政负担,促进了村民参与村级社会事务集体管理能力,增强了村内人人爱护、人人管理公共基础设施意识。自2020年以来,全县共落实管护资金350余万元,建立7个镇58个行政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进行全面管护,58个村村两委办公用房、活动场所、村内路灯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村级垃圾处理设施、公厕清洁亮丽,56个村卫生室整齐规整,273条562.48公里村组道路安全畅通,276处安全饮水干净常流,形成全县公共基础“管得好、用得长”“用得好、管得久”的良性互动,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