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脱贫攻坚路上的“汉滨足迹”

    作者:佚名 时间:2021-01-26 08:14 来源:汉滨区 字号: 打印

      从2016年贫困发生率16.12%,下降至1.42%,累计稳定脱贫退出231个贫困村,55911户191107人;2020年底,全国扶贫信息系统中全区共有建档立卡,60996户202998人,贫困村231个,已全部脱贫。
      面对易地搬迁量最大、危房改造量最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量最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基本区情,安康市汉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牢牢抓在手上,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尽锐出战、聚焦精准、深化帮扶,共同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汉滨担当”。

      精准补短  决胜主战场
      “路通了,水来了,家里每年增收5000至6000元……”谈起家里这两年的变化,双龙镇新华社区的程代顶激动地说。
      家住双龙镇新华社区的程代顶,家里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帮扶干部为他制定产业发展计划,解决安全住房,教技术、搞产业,实现增收……如今,程代顶自主发展养殖项目,日子也逐渐有了起色。
      “交通、水利、住房、贫困户经济收入低”是群众脱贫退出最重要的指标。如何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该区紧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安全饮水的要求,从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安全饮水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和攻坚拨寨的勇气,狠抓落实,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脱贫工作“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
      从2016年开始,该区累计投入资金10.4亿元,修建通村组道路671条1556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深度贫困村居住30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全覆盖;累计投资5.53亿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415处,常住农户全部解决安全饮水;累计投资46.31亿元,建设安置社区170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809户,81594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入新居;累计投资1.98亿元,实施危房改造5324户。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5.4亿元,率先在全市探索实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举措,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清零。
      2020年2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复汉滨区整县脱贫摘帽。这一刻,沉淀了太多努力、饱含了太多期盼;这一刻,汉滨多年的扶贫夙愿终于变成现实。

      矢志不渝  高位抓推进
      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无不昭示着汉滨区委、政府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为民谋福祉的决心。
      “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和良好作风做保障。”区委书记王孝成在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
      几年来,汉滨区委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把脱贫攻坚抓在手上,放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开展贫困村遍访,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定期研究分析精准脱贫工作,把方向,定调子,根据脱贫攻坚的不同阶段,及时制定工作思路。
      全区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压实压紧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抓扶贫的责任,建立责任到人、任务上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逐级分解脱贫摘帽目标任务。所有包联区级领导、帮扶单位、“四支队伍”、驻村工作队员实行“两天一夜”、“三天两夜”、“五天四夜”、“一天一夜”工作机制,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攻克了一场场壁垒、破解了一道道难题,用实际行动检验脱贫攻坚实绩成效。

      实干笃行  勇扛千斤担
      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汉滨区茨沟镇二郎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陈小娟,驻村第一天时,在日志上写下“做个‘知心人’,知晓民情、心系民事、以人为本”。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全村实现了百姓“出门水泥路,夜行灯通明”的愿望。
      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该区注重从“单兵作战”向“系统谋划”推进提升,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一线掌握实情、一线制定计划、一线带动脱贫,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队伍支撑。
      “组织上派我去贫困村任第一书记,那我就要沉下去,住下来,贴着帮,坐到穷亲板凳上!”洪山镇天池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李说。
      今年49岁的刘瑞红,不仅让忠诚村1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而且与建民、洪山、茨沟、县河4个镇办有产业关联的5个村党支部,建立了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大棚反租倒包、免费技术培训、签订生产订单、固定园区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累计投资7152万元,流转土地2200亩,建立蔬菜大棚示范园6个,目前累计带动全区535户1853人增收致富奔小康。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我们的每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始终走在前、作表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正锋表示。
      据统计,五年来,该区有中省市97个帮扶单位的倾力帮扶,遴选扶贫工作队员725名,选派第一书记245名,帮助村上寻资金、找项目,拢队伍、聚民心,选派231名科技特派员指导产业发展,3194名驻村工作队员,2.9万余名党员干部携手并肩,奋战在村组、吃住在一线,用务实的工作、勤劳的汗水,写就了汉滨“同步踏上小康之路”的实干与担当,为顺利实现60996户202998人脱贫,231个村出列,整区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心工程  融入是根本
      “原来住的都是土墙房,交通也不便,下大雨的时候,屋外大下,屋内小下,心里很担心,现在搬进了社区,领了不动产权证书,我们就不用再担忧了。”搬迁户刘丛红高兴地说。
      12月26日,在建民办长岭社区,10个镇办5000余户搬迁群众参加了不动产权证书集中发放仪式并领到了不动产权证书,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帮扶问题,该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施“五心工程”(核心、安心、暖心、连心、舒心),以中心城区五大社区为示范点,打造“核心工程”,让党员有“新家”,社区群众办事有“平台”,示范带动有“主心骨”。围绕脱贫攻坚,采取“支部+产业就业”模式,实施“安心工程”,建成社区工厂108家,实现新社区工厂全覆盖,解决就近就业岗位3489个。建立“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精心打造“暖心工程”,使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以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持续推行“连心工程”“舒心工程”等,建立帮扶干部结对包抓贫困户的“3+1”包联制度,根据对象需求,针对性提供有效服务;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树典型、立榜样,除陋俗、树新风,先后开展新民风建设“小场子”文化活动400余场次,建文化书屋154个、村史馆12个、健身广场165个、道德讲堂27个,进一步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区形成。
      同时,坚持“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业定搬”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免除场租等多种措施和“苏陕交流合作”等项目,大力引进毛绒玩具、服装鞋帽、电子配件、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各个安置社区,把加工厂办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过上新生活。

      产业扶贫  特色减贫路
      60岁的脱贫户李洪良前些年依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然而,年纪越来越高,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少。去年,村上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并引进酿酒厂,以订单收购方式带动村民种植甘蔗,老李和很多村民被吸纳进来成为了产业工人。
      入股有分红、务工有工资、同步同业有订单、反租倒包有承包费……多重增收让群众稳定脱贫有了“保险”,这是该区创新探索“村有四式、户有八法”资产收益模式,让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活水源头。
      今年49岁的贾定菊是汉滨区七堰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丈夫因车祸受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还供着两个大学生。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她承包的村集体茶园还是收入了8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茨沟镇红岩村是贫困村之一。2017年,该村新建红岩食用菌基地,并组织周边贫困群众参加技术培训,学习香菇种植技术。目前全镇6个村182户422名贫困群众通过在红岩食用菌基地务工、发展香菇种植、入股分红等方式,每户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自2017年以来,该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标任务、实施细则和保障机制,立足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的思路,按照“区级统筹、镇办实施、村级所有、企业使用、收益固定、贫困户受益”的要求,实施“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探索建立了“企业帮带、异地置业、光伏产业、资产租赁”四种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土(林)地流转、订单收购、园区(社区工厂)务工、技术服务、同步同业、生产托管、返租倒包、电商帮扶”“八种方法”带动贫困户增收模式,为贫困群众栽下“摇钱树”,打造“聚宝盆”,将贫困户融入到产业链中,初步形成了一条发展产业、助力脱贫、壮大积累的集体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径。目前,17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清零,348个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达4475万元,带动5.5万户19.1万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消费扶贫  解开“致富锁”
      “我预买12只土公鸡,先发给你1000元定金”,这是近日汉滨区县河镇枫树村第一书记陈显安收到周霞的微信和定金。
      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区的汉滨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富硒资源,培育了多个系列富硒产品。但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产难以实现为群众增收。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区积极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拓宽产供销一体化、市场化对接渠道。线上除了利用传统电商如淘宝、京东等网站直销外,还搭建了“硒安康”电商平台,成为全国首家网上硒产品专卖店,为农产品销售进一步拓宽渠道。线下则通过建设区级、镇级、村级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为山货触“网”搭建平台。
      “我们超市在区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开设了扶贫专区。刚开始,我还担心专区的东西卖不动,但随着消费者对扶贫产品的认可度不断上升,专区的销售额也成逐月上升趋势,这让我把扶贫专区进一步扩大有了更大的信心。”盛裕祥连锁超市董事长柯愈鑫说。
      截至目前,该区已通过国扶办认定带贫益贫新型经营主体64家,扶贫产品352个,扶贫产品认定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已建成汉滨消费扶贫专馆6个、专区18个、专柜76个(其中:智能专柜30个),“832平台”上线供应商38家、农产品411种,举办推介会16场次,区、镇村三级电商、供销服务站点106个,累计销售扶贫产品3.55亿元,依托消费扶贫,利用扶贫产品直接带动的贫困户1.8万户。

      脱贫摘帽  首重防风险
      入冬后,放眼汉滨,全力以赴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旧是最浓的底色。干部走村串户,精准“对标补短”;扶贫产业园里,农户努力工作;直播间里,新农人卖力带货……
      脱贫摘帽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该区用精准举措和扎实行动给出了答案,全区上下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攻城拔寨的信心,查漏补缺、持续作战,向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阔步迈进。
      2020年12月14日,区委书记王孝成主持召开会议专题安排部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工作,要求各镇办、行业部门、帮扶单位、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等,必须保持职责不变、人员不撤、力量不减,扎实开展“走千家、进万户、解难题、送温暖”活动,持续用力抓好脱贫攻坚扫尾和成果巩固工作,全力以赴扣好高质量脱贫的最后一粒扣子。
      2021年1月13日,区委书记王孝成深入沈坝镇和大河镇调研,走进产业园区,深入社区工厂,与干部座谈交流。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巩固脱贫成果,主动谋划乡村振兴,夯实基层基础,做好风险管控,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讲政策、访民情、解民困、暖民心……该区围绕“走千家、进万户、解民忧、暖民心”活动,全面排查梳理和整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强化联村包抓帮扶工作,对脱贫退出的村、户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脱贫户结对不脱钩、监测不放空、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合理确定监测标准,明确监测对象,重点监测收支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行动态清零。
      在叶坪镇、吉河镇、洪山镇,帮扶干部下沉一线,到村到户到点,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让群众进一步知晓脱贫政策、清楚发展成果、了解发展思路、畅通诉求渠道,拉近了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45名区级领导分别包抓28个镇办45个深度贫困村,3194名驻村工作队员,2.9万名党员干部深入351个村,纷纷进村入户,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建档立卡户,围绕“一收入两不愁四保障”查缺补漏,全面落实好“八个一批”政策,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
      尤其是临近“双节”,该区充分利用消费旺季,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购买帮销,强化推进产品供应端整合,畅通物流配送,继续推进“三专”建设和规范运营,指导供应商、经销商入驻各类展示、销售平台,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共同营造“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稳岗就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及时了解脱贫群众困难和需求,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保障其正常生活,确保安全过冬、温暖过冬”。区脱贫办主任、扶贫局局长田远金介绍说。

      脱贫做法  亮点获点赞
      “工作方法不断转变、脱贫路子不断创新、就业脱贫渠道不断拓宽、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不断改变”这是该区立足实际,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汉滨实际的脱贫之路。
      该区创新实施的“党支部+X+贫困户”的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模式,使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已全部清零。发源于该区的这种扶贫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被新华社内参和陕西工作交流刊载。创新实施经营主体带动、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的“村有四式,户有八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被《中国扶贫》刊载,省财政厅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创新实施的危房改造有效破解了深度贫困山区农户建房施工安全、材料运输、成本控制、生态环保、后续发展等多重难题,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予以督查表彰激励,同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省媒体报道推广。“社区工厂”模式、“345”教育扶贫、“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民风建设等一批特色亮点工作,得到了中省广泛推广和宣传。
      长风破浪又启航,关山再越战鼓催。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该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中省市新决策新部署,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书写忠诚、责任、担当,奋力谱写汉滨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