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扶贫信息 > 正文内容

    白河出台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十条措施

    索引号 719776475-GK-2020-2044925 发布日期 2020-03-11 08:23
    来源 白河县
    内容概述 白河出台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十条措施
    【字体: 分享: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攻克深度贫困,目前,脱贫退出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整县脱贫摘帽各项指标已经达标。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决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按照整县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实行巩固脱贫成果总队长负责制,坚持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部门、联户包帮力量“四个不变”。对已经规划到脱贫村和脱贫户的项目、政策、资金,按照既定的渠道落实,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扶贫政策、工作力度、资金投入、帮扶措施“四个不减”,坚决防止整县脱贫后重心转移、力量削弱等现象发生。

      二、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对于剩下的1177户2311名未脱贫人口,紧紧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户研判、逐人甄别,因人施策、精准帮扶。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重残户、老人户、无劳户、低保户等特殊贫困群体,建立专账,采取政策叠加、综合施策、差异化帮扶等措施倾斜支持,全面解决好突出问题,确保年内按期脱贫;对边缘户和重点监测户加强动态监测,有针对性地加大帮扶力度,保障稳定脱贫、持续向好;对全县所有农户常态化开展全面排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返贫风险,坚决守住新增贫困人口和返贫底线。

      三、着力做大做强特色富民产业
      坚持长中短结合、一二三产融合,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健全带贫益贫机制,推动形成主业突出、多元支撑、融合互促的产业格局,加快构建覆盖广、效益稳、带贫好的产业体系。在聚力抓好光皮木瓜、白河茶叶、生态养殖、油用牡丹、碳基肥料、石材产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八大产业”的同时,放手发展符合当地实际、带动群众增收的特色富民产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奖补办法,将60%以上的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建设。加强技术指导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托产业发展组建相应的技术服务团队,发挥好产业发展指导员的作用,大力开展良种选育、良法推广、疫病防治、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借助“三大”帮扶机遇,加强产销对接,深入推进优质产品进央企、进高校活动,建立稳定的消费扶贫渠道。支持发展储藏、保鲜、物流配送业态,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加快构建以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为纽带,覆盖城乡企业、连接农户、线上线下一体的电商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完善的生产、经营、服务销售体系,夯实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来抓,巩固壮大74个脱贫村的集体经济,在确保脱贫村财政扶持资金100万元的基础上,加大对39个非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力争每个村年度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部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坚持“一个中心、两方指导”的财政扶贫收益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继续扶持壮大各类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企业用工等带贫益贫情况的监测评估,坚决防止和依法查处虚假带贫行为,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权益。全面核实村集体土地、山林等资源,尽快清理界定财政投入村集体形成的固定资产,准确认定村集体经济成员身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集体资源、资产、资金,通过投资入股、联合开发、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各镇党委书记、镇长至少各抓1个发展集体经济的试点。

      五、强化技能培训努力扩大就业
      开展脱贫群众就业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县劳动力状况、就业失业和技能培训情况,动态管理到位。深化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培训,根据产业和群众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按照“一个不少”的要求,将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未就业的大学生、新增市场主体负责人、退役军人和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全部纳入培训,至少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以上、就业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创业培训300人以上,发放创业贷款3000万元以上,切实增强全县群众的致富本领。公益性岗位就业稳定在1000人以上,生态护林员安置就业达到1600人以上,有组织劳务输出扩大到1万人以上,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至少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能,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至少有1项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

      六、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
      深入推进移民搬迁“六大融入提升行动”,启动实施移民搬迁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安置区(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群众必需的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建设。逐步建立房屋大修基金,及时组建或引入物业公司加强物业管理,全面搞好社区生产生活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搬迁群众将土地、山林经营权流转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原有资源,完善利益链接机制,让搬迁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推广“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模式,累计创办现代农业园区120家以上,实现村村农业园区全覆盖,发展新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100家以上,实现100户以上集中安置区(点)新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全覆盖,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鼓励和扶持群众自主创业,加大转移就业力度,足额开发公益岗位,优先安置群众就业,全方位扩大就业容量,多方拓展增收门路。规范社区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推进搬迁社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基本生活技能和生活方式适应性培训,促进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

      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着眼乡村振兴,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电力通讯全面巩固提升工程。改造提升乡村道路60公里,启动县城、集镇和移民搬迁社区重点水源项目建设,稳定提高动力用电供电质量,实现30户以上的自然村(组)通讯信号全覆盖。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扩大公立幼儿园覆盖面,加强镇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管好用好文化站、农家书屋,充分发挥“爱心超市”作用,全面巩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农村公共设施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建成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权清晰、管护到位、长期受益。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落实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工程,创建11个示范村,完成34个推进村整治任务。抓好3个省级和1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加大非贫困村项目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八、构建防止返贫政策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现行健康、教育、养老、助残等扶贫政策,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认真落实贫困群众住院报销、大病救治、慢病管理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加强社保基金的收缴和风险管控,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坚持“双线七长”责任制,切实落实保学控辍措施,保障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百分之百入学。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资助帮扶体系,实现13年免费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弱势群体教育关爱“三个全覆盖”。加强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动态调整特困供养、低保保障标准,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扩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群众参加养殖业、种植业保险覆盖面,增强产业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探索采取“财政+X(金融、保险、企业)+农户”的模式,构建防止农户返贫机制和扶贫产业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防灾减灾和抢险救灾应急机制,有效防止因灾返贫。

      九、全面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扶志扶智和新民风建设,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基层依法治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引导公序良俗,营造向上向善社会环境。坚持精准扶贫文化同行,深入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新技能、新风尚大培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作用。大力开展脱贫致富带头人、自强励志标兵、道德模范、白河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全面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树立感恩有党、自强自立、勤劳致富新风尚。深入提炼总结新时期“三苦”精神新内涵,更好激励全县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三级书记”抓脱贫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脱贫攻坚为先为重的工作导向,坚持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只增不减。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2020年全县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不减,继续实行“直通车”“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定期督查排查、会商研判、风险评估,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巡察“回头看”。搞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大力表彰奖励、选拔使用一批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脱贫成果的总结宣传力度,及时发现推广基层一线的好做法好经验,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陈文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