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统计信息 > 正文内容

从陕南三市对比看安康茶产业的发展

索引号 719776475-GK-2019-2018149 发布日期 2019-12-25 09:37
来源 市统计局
内容概述 从陕南三市对比看安康茶产业的发展
【字体: 分享:
  摘要:富硒茶产业是安康独具特色的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产业融合度相对较高,是富农强市拳头产品和亮丽名片。本文从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茶叶种植规模、产量、加工、品牌、营销、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安康茶产业的优势与不足,探索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对策,以促进安康富硒茶产业做大做强,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巴腹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天然富硒区,被誉为“中国硒谷”。安康产茶历史悠久,始于西周,盛于唐宋,名扬古今,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在西周巴国时期,茶叶就是安康一带重要的栽培作物,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地区。唐代陆羽《茶经》将安康划分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新唐书》载有金州茶芽列为仅次于麸金(沙金)的第二位朝廷贡品。至清代,紫阳毛尖已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生态、绿色、富硒是安康茶最独特的品质和发展优势。1990年,安康紫阳茶在人民大会堂经过全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和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沈治平教授为首的13位茶学、营养学、医学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成为全世界首个被认定的天然富硒茶,是缺硒地区人群高效补硒的健康佳品。 


 一、安康富硒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安康自然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生态建设的大好机遇,将富硒茶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特别是201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富硒茶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76.85万亩,产茶2.48万吨,茶叶生产营销企业1820户,省级龙头企业17户,SC认证企业110户,市级以上园区105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10个县区、106个镇(办)、812个村、11万农户、55万茶农从事茶叶生产[1]。市、县区培育茶叶省级著名商标29件、知名商标15件,举办宣传推介活动百余场次,安康富硒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在持续不断提升。 

  二、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对比分析 

  (一)茶园面积产量,安康在全省占比退居第二。新中国成立伊始,安康茶业发展在全省占据绝对优势,1949年,全市茶园面积3万亩,产量640吨,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94.0%和87.0%,占到全国的1.3%和1.6%。上世纪五十--八十年代,我市的茶园面积产量皆占全省的八成以上。进入九十年代,我市茶业发展停滞不前,而毗邻的汉中、商洛快速发展,我市面积产量在全省的占比逐年缩小,2000年,全市茶园面积为21.98万亩,产量2278吨,占全省的比例降到41.5%和37.2%。2010年以后茶叶产业步入较快发展期,尤其是2011年、2014年、2016年、2017年茶园面积分别突破40万亩、50万亩、60万亩和70万亩,产量则在2012年、2017年分别突破1万吨、2万吨大关,2018年,全市茶园面积76.85万亩,产量2.4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37.7%和34.9%。 

  1949年,汉中茶园面积1900亩,产量50吨。经过多年的发展,汉中市茶叶产量于1997年首次超过安康,达到2979吨(安康为2610吨)。1998年,汉中茶叶产量占到全省的51.0%,全省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当年汉中市将茶叶产业作为农业特色茶叶重点发展,至2018年,茶园面积106.96万亩,产量4.1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2.5%和58.8%。 

  20世纪60年代,商洛茶叶专家张淑珍在商南县实施“南茶北移”种植成功后,商洛茶叶种植开始起步,山阳、丹凤等县相继重点发展。2006年,商洛市茶园面积12.08万亩,产量694吨,分别占全省的12.8%和5.4%。2018年,茶园面积20.03万亩,产量0.4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9.8%和6.4%。  

 (二)茶叶加工,安康与汉中相当,强于商洛。新世纪以来,安康茶叶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加工品种不断优化,截止2018年,全市生产加工企业856家,其中:规上茶叶加工企业达到87家,实现工业产值114.9亿元,加工茶叶产量15966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2.4倍、37.5倍和7.7倍。

 

  汉中市2018年茶叶加工企业819家,其中,规上茶叶加工企业78家,实现工业产值91.6亿元,加工茶叶产量20543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5.6倍、20.7倍和5.1倍。 

  商洛市2018年茶叶加工企业247家,其中,规上茶叶加工企业7家,实现工业产值1.55亿元,加工茶叶产量4027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3.5倍、288.8倍和12.86倍。 
  (三)经济效益对比,安康低于汉中、商洛 
  1、农业效益对比。2018年安康市茶叶实现农业产值18.12亿元,汉中、商洛分别为28.4亿元,6.55亿元。按照采摘面积计算,安康茶叶亩均效益为3435元,低于汉中的3622元,商洛的3990元。而全市仅紫阳、岚皋、平利、白河四县的亩均效益高于全市。 
  2、工业效益对比。2018年安康规上工业茶叶平均单价为720元/公斤,高于汉中的287元/公斤、商洛的446元/公斤。是2010年的4.9倍、2.2倍和23.3%。2018年规上茶叶企业人均实现产值为130万元,远低于汉中的232万元、商洛的278万元。 
  (四)茶叶品牌对比,三市各有特点。安康营销企业和电商网店964家,培育茶叶省级著名商标29件、知名商标15件,紫阳县获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唯一“国家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2019年3月成功完成国际商标注册,品牌价值达到62.22亿元;“平利女娲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利县女娲茶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为28.07亿元。2018年6月,“安康富硒茶”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地理证明商标。 
  2007年,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汉中仙毫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2017年在首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到22.57亿元。 
  商洛注册茶叶商标33个,40多个茶叶基地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定,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2家茶企茶叶生产获GAP认证。商洛茶区域公用品牌“秦岭泉茗”先后被评为“陕西区域经济最具经济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区域最具影响力公用品牌”和“陕西省著名商标”。 
  (五)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建设,安康落后于汉中、商洛。国家农业农村部于2011年9月启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建设命名,我市2镇2村先后获此殊荣,分别是紫阳县焕古镇(2019年,第九批,绿茶)、平利县长安镇(2017年,第五批,女娲峰绿茶)、紫阳县焕古镇焕古村(2017年,第六批,紫阳富硒茶)、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2013年,第三批,女娲绿茶)。而汉中市先后有2镇3村、商洛市有3镇4村获此殊荣。 
 
  三、安康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标准低,经济效益不突显。一是高投入影响茶产业的发展。茶叶产业属于投入高、回收慢的长效农业产业。我市属于秦巴山区,土地相对贫瘠,全市老茶园、荒芜茶园较多,标准化茶园新建、低产改造需投入土地流转、平整、优质茶苗购置、人工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大,据测算,茶园从新建到投产需投资0.8万~1万元/亩[2]。而据市统计局在安康汉滨区牛蹄镇京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调研了解,建设高标准茶园投入达到3万元/亩。二是低产茶园占比高影响产量。我市受自然条件所限,茶园管理普遍粗放,茶园标准化程度低,开沟施肥、中耕除草、机械采茶等机械化水平应用极少。全国低产茶园产量标准为低于60公斤/亩,而我市高效、密植、优质茶园数量较少,低产低效茶园占到1/2以上[3],2018年,全市茶叶平均单产为46.9公斤/亩,而汉中为53.3公斤/亩,全省平均为52公斤/亩,全国为69公斤/亩(2017年数据)。三是采摘面积占比低,影响着茶叶产量,全市2018年采摘茶园面积占全部茶园面积比为68.7%,低于汉中的73.3%、商洛的82%,更远低于全国的82.3%(2017年数据)。低产、低效、低采摘比、粗放式管理严重影响了安康富硒茶的产量和品质。 
  (二)企业规模小,引领作用不明显。全市茶叶加工企业零散分布,规模小,加工能力低,2018年全市茶叶加工企业856家,其中:规上茶叶加工企业87家,企业个数占全市的10.2%,年产值超过亿元的30家。全国茶叶企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56.86亿元,在全省建立了97个优质茶园基地,总面积达60万亩,联结带动了40万户茶农。而我市规下茶叶加工企业设备相对陈旧、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低、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低。目前,安康富硒茶产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协作体系联动效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时还难以实现高质量突破发展,市场开拓可占有力十分有限,无法起到带动安康富硒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品牌多而杂,整合效果不突出。全市现有各类茶叶商标200余个,品牌100多个,省级著名商标29个、知名商标15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5]。当前,我市茶叶品牌存在多、杂、乱现象突出,品牌定位和宣传力度不够,茶叶品牌的深度、广度没达到与产品品质相匹配的市场地位。全市于2018年9月才启动“安康富硒茶”品牌整合,而汉中市从2005年起,即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工作,将原有的二十多个品牌整合到“汉中仙毫”一个品牌,开创了陕西乃至全国茶叶品牌整合的先河。2018年,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全国茶叶十大品牌评比时,陕西省农业厅从全省汉中仙毫、紫阳富硒、咸阳茯茶等知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选择“汉中仙毫”推荐给茶博会组委会,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汉中仙毫获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四、对加快安康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稳定规模,提升标准。一是稳定种植规模,提质增效。近年来全国茶叶产量逐年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已日益凸显;据农业农村部门粗估,2018年未开采茶园达900多万亩,未来2-3年将集中进入丰产期,市场销售面临巨大压力。我市应巩固现有种植面积,提高品质、提高平均单产;二是抓好良种的推广。我市先后选育出紫阳群体种和陕茶1号两个国家级良种,“陕茶一号”作为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具有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发芽早,芽叶肥状,持嫩性强,生长势好,适应性广,抗寒,抗病等优良特征,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全国植物新品种证书,成为国家级茶树新品种,被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性状优良,适应性强,是安康发展富硒茶产业首选品种,推进良种繁育基地扩张;三是加大低产茶园改造,提高单产;四是大力推进高密植茶园建设。有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以汉滨区牛蹄镇京康4000亩高标准茶园、平利县长安镇茶园为示范引领,抓集中标准示范园建设,突出县抓万亩镇、镇抓千亩村,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促进全市茶园建设标准化、规模化。 
  (二)优化资源,提升档次。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在全市选择有发展潜力、倾斜政策、重点帮扶,做大做强;二是以茶叶重点镇为主,整合加工资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等形式将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避免设备、厂房等重复投入、避免恶性竞争;三是加大创新,加大新技术的投入和新产品研发,改变安康只注重春季绿茶加工的传统,向春、夏、秋并重转变,向绿茶、黑茶、红茶、茯茶并重转变。 
  (三)整合品牌,提升效益。以市政府2018年8月颁布的《安康富硒茶品牌整合方案》为契机,强力推进我市茶叶品牌整合工作。对全市范围内富硒茶准入企业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管理、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营销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宣传“安康富硒茶”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以统一品牌战略,获得产业核心市场竞争优势。“立足安康、站稳陕西、走向全国”,在安康市区建设茶叶交易中心,鼓励入驻企业建立营销网;引进资金、政府扶持,强化省内西安、榆林、宝鸡等主要城市的市场销售网点建设,强化市场营销、实现市场占有;依托各类国内外大型茶叶展示展销会、建立安康富硒茶网上销售平台,宣传、销售“安康富硒茶”,提升安康富硒茶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品牌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茶叶流入市场,维护“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形象。 
  (四)融合发展、提升品位。不断提升安康富硒茶产业文化内涵,加大安康富硒茶文化宣传,依托我市深厚的茶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深入研究传统茶艺、茶歌、茶道,结合全市旅游发展布局,建设一批茶叶示范观光园,鼓励发展“茶+旅游”“茶+文化”,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打造“中国富硒名茶之乡”;全力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欣: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难题及对策。 
  [2]   吴仕良: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建议探讨[J].绿色科技,2016(8):220-221 
  [3]尚闰伟:安康市茶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安林:安康富硒茶古已有盛名[J].西部大开发,2016(7):124-127 
  [5]陈绪敖:安康富硒茶产业品牌整合现状及对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