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坐落在“秦头楚尾”的陕西省白河县,立足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实践,以转变观念为前提、技能培训为核心、健全机制为保障、富民小康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努力坚持把弘扬“三苦”精神与壮大劳务产业相结合,不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部署,注重服务管理,强化责任落实,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继而又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和谐之路。此值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大力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白河大地,访领导、下乡村、进学校、见能人,亲身感受了当地干部群众“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富民小康”目标而营造出前所未有的浓郁氛围。
这几天,在陕西省白河县茅坪镇,一座为丰富大家休闲娱乐生活,解决老百姓迫切汲取精神食粮需求的乡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正进入最后的施工装修中。不久后,这个由该县外出务工能人所创办的文化阵地,将成为服务全镇和周边地区群众健身、休闲、购物及民俗风情传承的重要平台。据了解,像这类由个人出资建设的农村综合性文体活动场所,在整个安康市乃至全省也为数甚少。今昔对比中谈起当地的变化,茅坪镇党委干部汤波一语道破了“天机”:“这都是县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我们镇上有钱人不断增加且素质越来越高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拥有富余劳动力不足6000人的茅坪镇,每年外出务工或创业者就占90%以上,劳务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镇上先后涌现出百万元以上的务工能人近50名,资产达数亿元;私人拥有高档小轿车近60辆,其中90%为务工能人所购,其它客货运输车辆及摩托车共1100多辆中,60%为务工收入所得。劳务产业已真正地成为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当年务工闯天下,今日致富发了家。而如茅坪镇这样因发展劳务产业实现富民小康的真实事例,仅仅只是白河县以人为本,富民为先,坚持不懈抓好劳务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生动“缩影”之一。初冬时节,当记者再次踏进这个曾以“三苦”精神而享誉全省的陕南贫困县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江水,但这里的人们却在弘扬“三苦”精神的同时,用发展劳务经济这一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的科学路子改变了贫瘠的环境,贫苦的处境和贫穷的县境,全县上下无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之势。在县劳务办,在茅坪镇,在玉门村,在县职教中心,在务工创业者的家园,一群群躬耕事业、忙碌劳作的人们,正用管理者的身影,服务者的行动和创业者的足迹,聚首劳务经济“群英会”,博得民富县强“满堂彩”。
近年来,针对农民人均一亩多地创不出小康生活,穿着“农装”走不上小康道路的窘迫现实,白河县委、县政府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认清自身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县情实际,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作出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把劳务经济发展作为农村主导产业及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来抓,强化技能培训,突出职业教育,加强服务维权,完善政策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服务劳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保证全县10.8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每年未升学的1500多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出门有技能,就业见效益,该县构建了政府推介,中介服务,能人带动“三结合”的劳务输出格局。县上一方面采取现金直补的方式,对农村劳动力加强培训、造就技能,让大家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另一方面,坚持办好各级各类“送到农民家门口的招聘会”,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实现“务工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批,发展一方”的创业飞跃。仅去年以来,全县就先后举办大型劳务招聘会14场次,吸引县内外3万余名农民群众和全国10余个省市的120多家企业到会洽谈,累计达成用工协议1.3万人。
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真正实现“人人身怀一技之长进入社会,创业发展,成就事业”的目标,县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抓好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拧紧学生回流当农民的“龙头”,打通技能人才创天下的“出口”,严控流失抓入学,立足需求设专业,拓展思路搞联办,对接市场促就业,积极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两年来,共有2723名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落实了安置单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也从早期的100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6.1万人,去年实现劳务收入4.3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3%。为使务工者放心,留守者舒心,县上在抓好劳动力培训、就业的同时,着力在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服务上提供保障,积极地推行土地有偿流转模式,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升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成立了县农民工维权中心和基层维权服务站点,还在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及山西、河南等地设立驻外维权办事机构。先后为务工者追讨工资110多万元,为21名特殊困难农民工提供援助8万元,并督促用工单位及时完备的为其办理了社会保险,使大家身居异乡能维权,务工创业有保障。为完善政策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保障劳务输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县委书记陈勇等领导在各种会议和调研中,反复强调发展劳务经济对白河的重要性。为此,县上还专门成立了由县长郭德林和常务副县长王龙军任正副组长,19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在15个乡镇和124个村分别设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及劳务工作信息员,形成了完备的组织网络。并从健全资金捆绑机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督促监察机制等方面,大力推进劳务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走活了农村发展的“一盘棋”,实现了由劳动力资源向经济优势有效转化的良好发展格局。汉江潮涌连天际,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在这方热土上,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外出务工还是本土创业,一个个勤劳质朴,勇于奋进的白河人,仍然高擎“三苦”精神的大旗,奋力奏响了劳务经济这曲富民强县奔小康的主旋律。我们的期待正如当地群众所言:不久的将来,白河定会因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更加富裕和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