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同频共振促双赢

    ——平利县抓党建推动突破发展纪实

    作者:田金会 刘勇 张德全 时间:2008-12-05 09:53 来源:中共平利县委组织部 字号: 打印

    时值寒冬,走进平利却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暖意融融。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开展“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调研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帮农致富助农增收,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浪潮一浪赶一浪,加快突破发展的势头一头高过一头。这是平利县抓党建促推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景象。

    创新用人机制,奏响突破发展号角

    近年来,平利县委着眼于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抓住关键环节,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着手,积极创新和探索建立开放透明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

    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制度,出台了《平利县关于进一步规范干部提名工作的暂行办法》,坚持后备干部提名制、差额提名制,严格干部提名责任追究制。公开、民主选拔使用干部,坚持全(常)委会票决任免干部工作制度,先后出台了《平利县常委会票决任免干部办法》和《平利县全委会任免干部试行办法》,推行了干部任用协商沟通机制。重实绩、凭公论用干部,建立了目标责任考评结果任用办法和末位淘汰制度,出台了领导干部公开评议结果公示制度和结果运用办法。根据民主测评公示结果,民主测评靠前、年度考核突出的18名主要领导被调整到重要岗位和综合部门担任重任,5名推荐上级组织被提拔重用,17名副职领导提拔重用,对连续两年未完成任务的3名主要领导予以降职,对符合末位淘汰条件的两名正科级领导分别给予了撤职或降职处理,11名公论差的领导干部调整或降职处理;公开选拔使用领导干部38名。这种以实绩论干部、凭公论用干部、在赛场上选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使一大批年富力强、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同时,平利还着眼提升党员干部带领突破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全县开展了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着力提高干部把握政治方向、科学决策、创新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依法执政的“六种能力”,增强全局、责任、发展、服务和求真务实的“六种意识”,使全县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以实施生态立县为战略,以打造陕西最美丽乡村为蓝图,奋发向上、励精图治,引领全县人民奏响了向西北经济强县进军的号角。

    创新党建载体,打造突破发展“航母”

    在村支部换届时,平利县八仙镇狮坪村德高望重、深受党员群众拥护的老支书高礼坤主动让贤,极力推荐省级“党员致富带头人”覃春兰担当重任,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也是该县开展“双强双争一带”活动的成效。

    今年该县以开展“三联共建”工作试点为契机,着眼于提高村级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推动突破发展、带动共同致富的能力,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以“强班子、争当创业型党组织,强队伍、争当创业型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主题的“双强双争一带”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打造100个创业型基层党组织、1000名创业型党员能人大户、带动10000户农户增收致富。活动的开展,加快了“一村一品”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形成了中坝、高峰、东坝、龙头、普济、靛坪等一批在全市知名的主导产业专业村,涌现出以洪善存、覃春兰、鄢功勋为代表的百亩以上茶饮大户74户,年出栏商品猪150头以上的“正大模式”养猪示范户570户、50亩以上中药材大户104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850户,辐射带动了6593户农户,推动了农农业产业化突破发展。

    该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把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农村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关键措施,广泛开展以“产业经济富村、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制管村、亮化环境美村”为主要内容的“五村建设”活动,在全县迅速形成了656村的党建示范带、新农村建设样板带,成为全市、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平利先后被中央党校确定为全国县(市)委书记、县(市)长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现场教学点,被省、市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规模效应,平利推行 “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引导镇村两级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村干部、党员骨干、产业大户、致富能人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组建各类专业协会,推广实用技术,建立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发挥“能人效应”,开展技术培训,带动群众兴产业,使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长安镇中坝村党员致富能人、产业产业大户田珍,在县委组织部多年扶持下,建立茶叶加工厂,组建茶叶协会,流转土地发展茶园200余亩,辐射带动全县3个乡镇1325户群众兴茶致富。止目前,全县共组建各类专业、产业协会216个。仅茶饮产业一项,全县茶园面积由协会成立前的3.1万亩发展13.2万亩,净增10.1万亩,年产量达到2600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鲜活的党建载体,提升了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同频共振和互动双赢,平利的党建组织工作引起了中省市关注:中央电视台对平利农村党建工作进行专访、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在平利县召开、代表陕南在全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

    大培训大教育,谱写和谐发展乐章

    近年来,平利通过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和深入开展学习吴祥义活动,进一步营造了抓党建促中心的浓厚氛围,极大激发了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下一线调研发展抓点示范;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扶贫扶智,宣讲党的方针政策,问寒问暖关心生产;机关支部积极为农村办实事好事解难题,倾注财力物力支持农村发展。这是干部作风转变、素质提升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县深入开展学习吴祥义活动的生动写照。

    村“两委”换届后,在村级班子队伍里带动群众发展致富能人增多,发展步伐加快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们一方面积极向农民宣讲三中全会精神,让农民吃透政策、享受政策;一方面带头创办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产业,合法有序流转土地。在他们的带动下,平利以出租、转包、入股、互换等形式,全县流转土地5.1万亩,再次提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长安镇中坝村党员致富能人、产业产业大户田珍,在县委组织部多年扶持下,建立茶叶加工厂,组建茶叶协会,流转土地发展茶园200余亩,辐射带动全县3个乡镇1325户群众兴茶致富。该县的全市土地流转试点村长安镇高峰村的做法,被誉为“高峰模式”,在全市推广,多家媒体对此采访报道。全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创办各类培训办,为农民致富打底子铺路子。以县委党校、农广校为阵地开办培训班,对农村致富能人、党员干部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生产经营本领,增强带动发展能力;通过示范基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传授生产技术,使土地流转的农民,人人都能熟练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离土不离家;创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法律法规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都有一技之长,在外立得住、站得稳、把钱挣。有一技之长,在家创业有“本章”;专业技能提升,外出务工能捞“金”。长安镇高峰村村民甘启志在把承包地流转给本村大户宏善存后,及时学习制茶、采茶及茶园管理技术,被招聘茶叶公司做工,年收入1.2万元,妻子做临工,年创收5000元以上。在平利像甘启志一样的“产业工人”多达25000多人,加上每年土地流转的租金,户年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土地流转后,平利每年有4万多人在外务工经商,年创收达5亿多元。长安镇金石村青年农民曹昌顺在参加县举办的机电班培训学习后,掌握了专业技术,在西安人才市场应聘被中央空调西北代销总部相中,并当上副总经理,年薪10多万元。党委政府支持群众创业,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创业,群众感慨地说,“干部新机制,活力焕发新模样,带农发展响当当;党建新载体,农村发展新模样,增收致富住新房;学习新机会,本领提升新模样,创业务工心不荒。”

    近年来,平利以创新党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突破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快速、突破发展,平利县也因此先后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县和“十五”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县行列,先后荣获“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先进县”和“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县”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xfw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