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旬阳:退耕山披绿 还林果飘香

    作者:李增芝 时间:2018-11-12 15:06 来源:旬阳县 字号: 打印

      旬阳县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项目计划72.58万亩。其中1999年至2006年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退耕造林34.67万亩、荒山造林30.31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2014-2017年启动实施的第二轮退耕还林,该县已完成项目计划5.4万亩。
      通过两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实施,使该县昔日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绿色长廊,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正变的山清水秀。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水土流失程度不断减轻,生态恶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县实现了“政府得绿,社会得益,林农得利”的目标。

      生态效益:营造72.58万亩的“绿色长廊”,全面改进生态环境

      自退耕还林实施以来,旬阳县十分注重退耕还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确保退耕后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每年春、秋两季职能部门组织项目区农民对退耕还林受损苗木、地块实行补票补造。另外,在管理体制上,县、镇、村、组、农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管理体制,确保了退耕还林的成活率高、质量好,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在95%以上。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该县依托项目,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全县森林面积逐年递增,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6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1998年的43.6%上升到2017年的55.18%,全县绿化率达到70%以上。

      经济效益:退耕还林造福农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山绿了,同时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自1999年以来,该县在21个镇实施退耕还林72.58万亩,争取国家补助10亿元,有24万余人获得退耕还林补助,人均已获得收入4166元。农户的收入来源也增多了:每年除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还可兼出售干果、蚕茧和其他商品,收入非常可观。旬阳县段家河镇薛家湾村退耕栽植樱桃共计2500亩,盛产期后樱桃的年产量300万公斤,产值达到1200万元,每亩收入4800元,占人均收入30%。弥陀寺村全村累计栽植拐枣2051亩,其中连片栽植1600余亩,零星栽植400余亩。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通过追肥、抚育、补植、补造,把弥陀寺村建成全县的精品拐枣园区,进入盛产期后,仅此一项全村可增收480余万元,人均可增收4000余元。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县特色经济林产业总面积达105.88万余亩,其中核桃23.6万亩、拐枣22.8万亩、油用牡丹6.08万亩、狮头柑6.2万亩、蚕桑4.2万亩、板栗4.1万亩、其它特色经济林果2万余亩;2017年实现林业产业收入占林农人均纯收入达35%以上。

      社会效益:人民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多元化资金投入造林绿化

      实施退耕还林后,林产工业、旅游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兴起,各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相互流动,农民就业门路扩大。部分农民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务输出等,增加了收入。特别是许多农民在退耕还林后到城镇打工、就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更重要的是,农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更是通过退耕还林解决了因缺劳力、缺主导产业致贫的问题。新一轮退耕还林覆盖贫困村55个,贫困户3595户,12417人,贫困户退耕还林1.47万亩,占退耕计划的27.2%。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退耕还林项目建设为支撑,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拐枣、油用牡丹等新型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为助推生态脱贫,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退耕还林进一步完善,该县实施了多方面综合保障措施。一是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建设沼气池、改建节柴灶,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生活烧柴问题,有效减少退耕农户的烧柴数量,保护森林资源。二是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发布封山禁牧令,推广舍饲圈养,减少放牧对林区的破坏,从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三是补植补造规划。按照国家核查验收的退耕还林基数,对因非人为造成的造林成活率较低或因灾毁严重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