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做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省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全面部署、广泛动员、狠抓落实,有力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聚力破解三大难题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全社会有责任,面对思想观念守旧、内生动力不足、社会合力不强三大难题,我市坚持问题导向,聚力破解。
全民树牢生态发展理念。针对我市属于国家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可开发区域不足10%、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的现状,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资源优势,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全市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推动传统种养业向特色高效产业迈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以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在注重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的同时,也注重垃圾、污水、废弃物等治理和综合利用,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形成建设美丽乡村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步联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面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一是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中,为有效避免政府大包大揽现象,我市通过大力动员和宣传教育,把农民引导和组织起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促进村庄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民建、民管、民用、民享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促进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跟进改善。二是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积极鼓励村集体组织和村民参与建设,依托村民建立固定的农村管养队伍,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不断提升村集体管理、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能力。
全员行动凝聚社会合力。我市按照“市级推进、县级主抓、镇村单元、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原则,明确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主动承接,主动协调,生态环境、住建、自然资源、发改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广泛参与。同时,结合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宣传、社会和公共舆论的监督力度,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支持的强大合力。
二、统筹推进四大工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作,我市围绕“改什么”“怎么改”,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工程”、农村改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四大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市、县、镇三级联动,部门包抓,齐抓共建,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累计创建示范村227、推进村1659个,基本实现“百千工程”全覆盖。全市45个村被评为“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7个镇创建为国家卫生镇,95个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平利县、镇坪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示范带动,由点及面、滚动推进,有力地推动我市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全市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户分类(入桶)、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的垃圾回收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已建成农村垃圾收集点10084个,垃圾中转站219个,配备各类垃圾转运车辆979辆,建成小型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厂69个、大型垃圾填埋场10个,年无害化处理垃圾3.6万吨,103个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均整改到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95.5%。石泉县还创新引入PPP模式,打破行政区划,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被住建部评定为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市级生态环境督察,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和管理专项督查,强化污水处理工程建管、运营和维护,有力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建设。全市254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248处,运行率97.6%,60.2%的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39.8%的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管控达到全覆盖。同时,“河长+警长”责任制和环保督查整改销号制的推行,有效促进了环境管护长效机制的建立。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程。结合脱贫攻坚,以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为抓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将农村改厕与新型社区建设、异地搬迁、污水治理等工作统筹考虑、一并推进,强化技术培训,严把改厕质量,切实做到“厕所改得好、群众用得好”。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改厕资金7335万元,其中市县自筹2750万元,启动建设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93个,累计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3.9万户,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7.3万户,全市79.7%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特别是宁陕、石泉县紧盯改厕目标任务,统筹资金,聚力推进,有力促进了农村户厕改造有序开展。宁陕县按照愿改尽改、分类推进办法,对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户补贴2500元、卫生厕所每户补贴1000元进行奖补,石泉县多方筹措资金889万元,按每户3000元标准用于农村改厕奖补,极大调度了农户改厕积极性,截至目前两县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均已达85%以上。
三、着力强化五个抓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场硬仗,为确保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市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细化措施,夯实责任,以“五抓”促落实,全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战。
强化部署抓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难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先后制定印发了《安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工作机构职责》《安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6个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成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5个专项推进办公室,全面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夯实各级、各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全市上下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单位协力管、镇村专干具体抓的“四级连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分类施策抓推进。一是以《陕西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和《安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为统揽,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按照“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宜居乡村”的思路,指导各级制定科学完备、有效衔接、切实可行的规划体系,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到有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全面推动“宜居宜业宜游”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大力推进村庄分类。制定了《安康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结合村庄规划编制,按照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和搬迁撤并四大类村庄,先行完成村庄分类工作,其中聚集提升类363个、城郊融合类252个、特色保护类100个、搬迁撤并类173个、暂时看不准的村庄986个。结合村庄规划编制积极开展村庄规划试点示范,分别选择4个村开展村庄规划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模式。岚皋县实施的“三改一建”(改厨、改厕、改圈、发展庭院经济)、平利县实施的“五个三”(三清、三改、三建、三化、三创)、宁陕县实施的“八改四清四化”、汉阴县探索的“五个一”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保障机制,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夯实基础抓提升。一是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电力入户、动力电入村100%,农村电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脱贫攻坚饮水安全工程2168处,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通村路及道路硬化、宽带网络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100%的村通了公共交通,全市通村组道路质量合格率达100%,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39.2%。石泉县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旬阳县、平利县、镇坪县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近三年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855户,拟脱贫对象安全住房达标率100%,有力促进了村容村貌提升。汉滨区脱贫攻坚危房改造“三改三建”模式被国务院通报表彰;同时,一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村容村貌提升。二是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现防疫、整治“两不误、两促进”。初步统计,村庄清洁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4万吨、水塘沟渠3万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9.5万吨、残垣断壁3.4万处,累计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168万余人次,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到100%。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规模养殖场和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1%。三是借力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倒逼人居环境改善。突出交通沿线、村庄院落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的建立,为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增收,进一步倒逼了农村生产、生活及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激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新思路。
统筹协调抓合力。一是加强项目统筹,聚合部门力量。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改善紧密结合、互促共进,通过实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改厕等工程,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近8亿元;二是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浓厚氛围。全市累计开展进村进院落宣传教育5.7万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3.9万余条。先后在中省级媒体宣传报道80余篇,市级及以下媒体报道800余篇;三是实行包抓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围绕“百千工程”,采取市、县、镇三级联动,部门包抓,齐抓共建,由12个市直单位分别包抓12个县区227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明确责任,凝聚合力,加强对“百千工程”示范创建的指导、督查、协调,帮助县区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四是严格考核,强化奖惩兑现。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了《安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纳入县区和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实行负面清单制,强化对包抓部门和县区考核,以考核的指挥棒保障工作推进。
建章立制抓长效。一是抓教育,着力改变群众生活习惯。以新民风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村“两委”战斗堡垒作用,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五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相结合,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开展革陋习树新风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抓机制,着力完善村庄保洁制度。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全市有经营收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已达1008个。通过扶贫公益性岗位为每个村级配备1-2名保洁员,全市共配备村级保洁员16757名,其中专职保洁员4623名。同时,将“河长、林长、路长”统一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全方位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巡查、道路整治管护、河道清洁维护,形成环境综合治理新格局。全市累计聘请护林员1.9万名、护路员1.1万名、河长3千名;三是抓创新,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新模式。各地积极创新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多渠道,探索建立多元投入良性互动机制。汉阴县探索建立了镇村为主、财政奖补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成立了全市首家镇级环卫保洁公司。白河县卡子镇依托“爱心超市”设立垃圾积分站,宁陕县“奖补促”结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小川经验”,都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李登章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