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动力。“十三五”期间,安康县域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要求,着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县域经济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追赶超越实现新的突破。
一、“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综合排名取得突破
从2015-2019年全市9县综合排名来看,全市各县排名整体前移,名次取得突破。2019年,旬阳县跻身全省前十。
从监测结果看,2015-2019年十县区累计16次荣获陕西省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奖项(2018年全省未表彰,2020年年报尚未安排),其中2017年5县荣获考评大奖。镇坪县、宁陕县、平利县、岚皋县、石泉县、紫阳县、旬阳县和白河县先后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表彰,其中平利县连续两年获“全省新型工业强县”,2019年旬阳县获“十强县”称号。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县域实力不断增强
2020年,安康9县实现生产总值(GDP)712.96亿元,是2015年的1.34倍,县均GDP为 79.22亿元,较2015年增加20.29亿元,9县中生产总值过百亿有3个,较2015年增加两个(2015年仅旬阳县过百亿元)。“十三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其中前四年年均增速10.3%,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步伐明显加快
五年来,全市各县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三次产业协调推进,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稳定、服务业行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4:43.9:39.7,与2015年相比,一、三产分别提高2.6和11.8个百分点,二产下降14.4个百分点。
(四)县域优势产业各具特色,聚集生产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市召开的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上提出大力推进“一县一策”,促进县区争先进位、错位发展、协调互动,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发展格局,增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推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县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条件,坚持在特色化、差异化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做优特色经济。平利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年在50%以上;紫阳县精制茶制造业产值五年年均增长8.8%,其中前四年年均增长15.2%;岚皋县魔芋及蔬菜加工业产值五年年均增长2.1%,其中前四年年均增长21.9%;旬阳县卷烟制造业产值连年保持增长,其中2020年增长9.4%;镇坪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年居全省首位;石泉县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获得了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知名品牌,实现了由小到大的飞跃。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在省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扩大,开启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五)各个领域协同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升
1.工业规模持续扩张。“十三五”以来,各县不断以招商引资、规模企业培育、工业项目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特色工业品促销为抓手,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9县工业增加值268.3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8.3%,县域工业规模持续扩张,仍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动力。
2.县域投资稳中趋缓。“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落地力度,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县域投资不断扩张。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9%,9县中,有6个县固定资产保持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镇坪县增长12.7%,其次是汉阴县增长8.8%,但各县增速较2015年均有下降。
3.消费流通市场日趋活跃。五年来,随着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县紧紧围绕一系列服务消费升级行动,居民消费持续向好,县域服务业日益繁荣,消费品市场得到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01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6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2%,较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县域商贸市场日趋活跃,经济逐渐繁荣。
4.非公经济不断壮大。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突出抓好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租佣金等相关利好工作,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着力扩产能、添动力,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和潜力,县域非公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0年,全市9县非公经济增加值427.91亿元,是2015年的1.7倍,县域非公增加值占县域GDP比重为60.0%,较2015年提高6.2个百分点;9县中有6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或等于全市平均水平(59.6%),其中石泉县63.4%、汉阴县63.1%。
5.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47元,增长4.6%,9县中有4县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88元,增长7.8%,有5个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与2015年相比,9县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9年全部突破万元大关。
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追赶超越中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一)经济总量仍偏小
“十三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虽然处于较快发展态势,但仍存在基础薄弱、总量小等突出问题。从9县县均生产总值来看,2020年较2015年虽增加20.29亿元,但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20年,全市县域平均生产总值79.22亿元,仅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7.1%,自2019年占比连续两年下滑。
(二)县域竞争力不强
从全市“十三五”县域经济占比(9县生产总值之和除以10县区生产总值之和)来看,五年间,2017年占比最高,达70.2%,自2018年以后连续三年下滑,2020年仅为65.5%。从2020年各县GDP总量来看,仅居9县之首的旬阳县(173.48亿元)达到全省县域平均水平;总量不足50亿元有3个县,最小的宁陕县仅为23.16亿元。县域体量较小,竞争力不强,加之受疫情冲击,各县全面恢复正常生产水平,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7868和13316元;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8247和1128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全市9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9县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有5个县未达到平均水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4县未达到平均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三、下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谋在长远、干在当下”。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总量跨越和转型升级并重的关键期,各县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全市县域经济良好开局并持续健康发展。
(一)科学做好“十四五”规划,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一要结合全省高质量发展体系,对各县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精准度、可行性做出科学规划;二要进一步优化县区考核体系,突出各自特色和发展目标,实行差异化考核;三要高度重视全省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学深悟透全省县域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坚持集约化发展之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一要根据各县实际和特色,明确各县的发展定位,坚持“一县一策”的正确导向,每个县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选择1-2个产业持之以恒抓,直到抓出成效,抓出特色;二要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重视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完善链条、补齐短板,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三)全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二要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着力使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三要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助推县域统筹持续发展。
注:以上涉及全市GDP数据,2020年为初步核算数,2015-2019年为当年年报数。
(作者单位:安康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