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6期/经验交流/内容详情

建设中坝特色小镇 助力石泉乡村振兴

作者:徐兴平 陈鹏涛发布时间:2021-01-13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后,石泉县经过深入研究,确定在后柳镇中坝村以乡村旅游进行试点突破。中坝村位于中坝大峡谷4A景区和后柳水乡景区之间,辖3个村民小组,共有307户876人。2012年抢抓陕南移民搬迁契机建成了中坝安置社区,2015年启动中坝旅游村建设,突出以陕南秦巴文化为支撑、本土特色产业为统揽、乡村田园风光为载体、人文旅游景观为切入,打造独具陕南农耕文化魅力的中坝作坊小镇,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高点定位。按照宜游宜业宜居发展理念,高水平编制了《中坝作坊小镇建设规划》,明晰了建设内容和总体布局。一是明确目标。按照4A景区标准,建成“本土特色产业鲜明、记忆文化产品丰富”的游客集聚地,集休闲旅游、亲子体验、田园风光、秦巴文化为一体,兼具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打造全国一流乡村旅游示范村。二是合理规划。确立了“1112345”的总体布局。“111”就是修建“一湖”(中坝湖)、“一心”(游客服务中心)、“一点”(搬迁安置点);“2”就是“两场”(文化娱乐广场和生态停车场);“3”就是“三园”(农业示范体验园、荷花鉴赏观光园和休闲亲子林果园);“4”就是“四条街”(美食街、作坊街、客栈街、特产街);“5”就是“五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文化)。三是融合要素。按照产业定位“准”、承载功能“全”、建设风貌“美”、运行体制“新”的建设目标,推进文旅、农旅融合,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和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打造富有地域特点、建筑风貌和生态优势的“高颜值”小镇,形成创新创业的共享众创空间。

  (二)高标建设,体现特色。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着力建设品质为先、特色为要、服务为优的特色小镇。一是彰显特色。坚持体现陕南农耕文化、展现陕南民居风貌这一主线,对现有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仿“驷马水乡”风格进行改造提升,在各个主题巷道设置徽派马头墙式入口,并对建筑立面墙体以3D壁画为元素打造浮雕文化景墙,形成鲜明景观特色。二是提升品质。坚持以细节提升品位。对建筑用材、门窗样式、外墙风貌、特色构件、建筑色调进行严格把关,并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作坊文化融入其中,建成四条“原生态、高品质、个性化”的主题街巷,成为最具吸引力、影响力的核心景观。三是完善配套。先后建成了游客集散及咨询中心、生态停车场、景观步道、摄影平台、污水处理站、旅游公厕、给排水、通讯电力消防设施,健全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

  (三)多业并举,丰富业态。按照做特产业、做精业态的理念,重点开发五大特色业态。一是“非遗”主题农耕体验。结合陕南民间传统技艺,将72家店铺打造成酿酒、草编、做豆腐、搨辣子等不同业态的“非遗”手工作坊,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农耕文化、感悟工匠精神。二是研(游)学及体育休闲。建设千米水街、亲子农场,开发水上娱乐、网球健身、山寨射猎、瞭望悬棺等项目,打造一流学生研学游学基地、机关团体拓展训练基地和美术院校写生基地。三是养生旅居民宿。围绕养心、养生、养老等健康旅游新需求,开发民宿旅居、荷塘野舍、休闲山居、房车营地、巴少山寨、乡村酒店等业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四是文化引领。建成高建群、章长青等一批文化名人工作室,根据高建群所著《相忘于江湖》编导一部电影,一台展示巴人风情的晚会,一套“非遗”画册。五是旅游+电商。建立作坊小镇电商平台,将七十二作坊作为游客线下体验馆,引导游客通过免费体验进入线上采购,带动近百种原生态农产品通过线上销售。

  (四)创业带动,融合发展。按照“孵化培育、扶持创业、引导就业、带动产业”的思路,以小镇联动周边区域发展。一是培育居民创业。对有创业经营能力的,按照统一规划业态自主经营;对不完全具备经营能力的,由小镇投资主体指导孵化,创业成功后自愿选择经营模式。二是引导大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店面,并负担基本工资,吸引大学生来小镇创业,已成功创办“活字印刷”“扎染工坊”“汉江石画”等文创工坊。三是扶持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利用小镇游客集散平台功能,与周边农户签订订单种养协议,促进农产品销售;同时流转土地建设产业园区,吸纳群众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五)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多方联动,统筹投入。一是引进经营主体。为保障小镇建设运营持续健康推进,后柳镇动员当地能人陈国胜回乡注册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分两期开发建设。二是捆绑项目投入。政府相关部门抢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机遇,累计争取到4000万元项目资金,投入河道治理、环境美化及服务设施提升建设。三是撬动金融资本。强化银企对接,邀请金融机构到小镇调研指导,融资到位2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二、取得成效

  一是壮大了集体经济。在小镇的带动下,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闲置资源入股、人才技术占股、集体经济注资、群众带资入社、订单农业生产等方式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一年可增加20万元收入,入股社员按股分红。集体经济的壮大,有效将村级组织、企业和贫困群众融为一体,形成了“社区建景区、周边建园区、产品供作坊、作坊连市场”的乡村融合发展格局,既促进了“三变”改革,又壮大了集体经济,还推动了企业发展。

  二是增加了群众收入。小镇建成运营以来,入股到合作社的群众年均保底分红3000元;同时共吸纳300余当地群众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累计与300余户签订订单种养协议,使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变成商品;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农业园区,年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及劳务工资100余万元;还创办了食品加工厂,直接为作坊小镇提供原料和产品。

  三是促进了脱贫攻坚。建立“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搬迁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使有劳动能力、缺经营头脑,有手工技艺、无展示平台,有创业能力、缺创业资金的贫困户都实现了稳定创业就业。据调查统计,作坊小镇共带动8个贫困村16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吸纳41户贫困户带资入企,年均分红5000元,实现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四是带动了旅游发展。小镇已建成为AAA景区,成为该县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节点,有效丰富了县域旅游要素,也探索形成了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样板。自2017年9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800余万元。尤其是去年成功举办第七届汉水庖汤会,被新华社等28家主流媒体报道,进一步扩大了“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品牌知名度。

  五是强化了社会治理。村党支部将社会治理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效融合,结合新民风建设,完善“一约四会”,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家规家训征集、培树先进典型、志愿服务及文化活动,群众的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生活方式进一步向善向好,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治安、乡风民俗、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村域治理共进双赢。

  三、几点启示

  (一)发动群众是前提,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发展为了群众,发展必须依靠群众。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充分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好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绝不能把群众当“局外人”,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获得利益。在小镇建设和经营管理中,我们始终把“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贯穿于全过程,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

  (二)解决投入是关键,必须引进有实力的市场主体。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有承载主体,要引进有实力、有创意的企业投资开发。我们引进投资运营主体负责服务设施配套、文态开发和业态创新,政府负责指导编制规划、保障建设环境、配套公共项目,进一步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充分赋予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其自主创新培育业态和经营管理模式,吸引了一批文化名人建立工作室、知名媒体建立实践基地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三)选准路径是核心,必须培育特色产业强化支撑。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为一体的发展载体。培育产业要做到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我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要素,将小镇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将田园风光与休闲体验结合起来,开发研学旅游、亲子旅游、摄影写生、探秘“非遗”、养心康养等新兴业态以及“汉水庖汤会”“篝火晚会”等系列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记得住“石泉乡愁”,忘不了“石泉味道”、感受到“石泉风情”、留得下“石泉印象”。

  (四)汇聚人才是基础,必须要有一批“领头雁”带动。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资源,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完善吸引人才投身乡村工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同时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按照县委“能人兴村”战略部署,大力培养发展引路人、致富带头人,通过吸引回乡一批(小镇投资人陈国盛)、发现培育一批(小镇自主经营户)、外地招引一批(文化名人和大学生),示范引领当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五)建强班子是保障,必须打造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村党支部是群众的“主心骨”,要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最前沿,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小镇建设中,我们按照“支部引领、村委监管、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发动群众投身参与,与小镇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提高了文明素质,还更新了思想观念。村级组织的组织力和统筹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石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坝作坊小镇项目在“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会上成功入选近三年全球101个旅游减贫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