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3期/乡村振兴/内容详情

建设乡村振兴先进县的几点思考

作者:覃春利 吕 磊发布时间:2020-07-31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平利县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如何把乡村振兴先进县建设与建成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的“五美”城乡融合互补?如何在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上努力走在全省前列?基于平利实际,对建设乡村振兴先进县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基本县情

  平利县是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女娲文化重要原发地、中国最古老长城留存地、革命先驱廖乾五的故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绞股蓝原产地、中国最美乡村和中国最古老的茶——秦汉古茶恢复创新地。

  近年来,平利县紧扣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业三大产业体系,坚持脱贫攻坚统揽,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兴县、生态立县、质量强县战略,基本形成以“五个十万”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以重晶石循环产业为支柱的环保工业、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的三产服务业,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14年全省第60位跃居到2017年全省第24位。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五次在市际交叉检查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生态养老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先进县、国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国家激励小微创业者创业试点县、国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等多项国字号荣誉和国家级试点示范。并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首个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县。

  二、建设乡村振兴先进县的优势

  (一)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自2003年,平利就作出“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并于2016年平利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确定建设生活美、生态美、产业美、城乡美、风尚美的“五美”平利目标,与乡村振兴确定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一脉相承,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作为重点纳入《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陕南标准。

  (二)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长期以来,平利县委、县政府就明确提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业率先突破”和建设“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西北名茶大县”产业发展目标,并于2016年再次提出“五个十万”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经过几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已经形成了以绿色茶饮、生态畜牧、巴山药材、富硒粮油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体系。

  (三)具有优良的生态资源。平利县紧扣“中国最美乡村、陕南经济强县、山水园林县城、美丽宜居乡村”发展定位,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县城、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大力实施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社区、美丽景区、美丽村落“五位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生态养老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级称号,具有得天独厚生态资源。

  (四)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平利县2016年就明确提出,贫困村脱贫退出之日就是美丽乡村初步建成之时的奋斗目标,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等改善基础设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一体谋划产业建设,并整县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治融合”加强乡村综合治理,智志双扶加快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建设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的“五美”平利目标已深入人心。

  (五)具有强力的组织保障。平利县始终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大力弘扬“三苦三真”精神,精准落实“八个一批”脱贫路径,创新推出“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新社区工厂扶贫等一批典型经验,脱贫攻坚总队长、“红黄绿清单”管理等典型做法得到中省领导批示,并在全国全省广泛推广借鉴。平利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五次位居全省第一,锻造了一支扎根农村、攻坚破难的“三农”工作队伍。

  三、建设乡村振兴先进县的路径

  (一)聚焦全面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实现高质量脱贫作为建设乡村振兴先进县的重要基础,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交汇期的脱贫攻坚工作,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和融合对接,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建立稳定的扶贫政策体系和防返贫工作机制,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同步迈进全面小康,为建成乡村振兴先进县奠定基础。

  (二)聚焦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发展高质量。紧盯农业全面发展,围绕“五个十万”现代农业目标,加大农业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研发力度,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劳动、技术为纽带与经营主体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农业园区大力发展集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新业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扩大覆盖面,在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的基础上,带动小农户产业链增收。

  (三)聚焦生态宜居,建设美丽城乡好环境。紧扣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政策机遇,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移民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及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大力推进“厕所革命”,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按照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五种类型,分类编制村庄规划,确实让农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四)聚焦乡风文明,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坚持把新民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破除不良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方面的导向作用,通过实践养成,着力形成崇德向善、明礼诚信的文明乡风。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的优势,文旅融合着力打造一批集农业文化创意、生态饮食体验、康养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康养产业,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五)聚焦治理有效,构建和谐稳定强堡垒。以“三治融合”为载体,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采取单设、联合、挂靠等形式,配齐配强移民搬迁安置区基层党组织。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组建村民调解委员会,加大品牌调解室建设力度,推动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进一步优化服务网络和服务半径,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智慧治理”服务平台,切实让群众办事不跑路、少跑路、跑近路。

  (六)聚焦生活富裕,增进民生福祉获得感。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行动,加快发展新社区工厂,统筹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形式,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掌握1项劳动技能,有1项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安置区至少创办1家新社区工厂。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短板,做好搬迁群众户口迁移及子女转学衔接工作,切实保障农村群众上学、就医、入园等基本公共服务。

  (七)聚焦资金人才,畅通要素流动大通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用于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改善。将现有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与乡村振兴工作队整合融合,建立完善管理机制,选派优秀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解决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短缺问题。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机制,充分运用奖励补助、财政贴息、支持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信贷产品,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八)聚焦改革创新,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依法开展搬迁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发证和房产交易,维护好搬迁群众合法权益。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确保群众继续按规定享受退耕还林、耕地力保护、资产收益等各类农业补贴和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流转或入股市场经营主体,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活资源资产,增加农民收益和村集体收益。

  四、建设乡村振兴先进县的原则

  (一)坚持把乡村振兴规划与五年规划纲要衔接融合。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始终把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结合平利发展实际和发展阶段,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注重将乡村振兴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衔接融合,做到无缝对接、相互支撑、互补融合,以规划引领乡村振兴。

  (二)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乡村衔接融合。注重把《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与市委、市政府《支持平利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县的意见》以及《平利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围绕“精美县城、魅力集镇、美丽新村”建设目标,以景区理念规划平利,以景点理念建设乡村,既注重地域特色,又保留乡土味道,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打造平利版“富春山居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三)坚持把政策支持投入与发展现代农业衔接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农村是重点,产业是关键。要更加注重将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策扶持激励机制、重大项目建设机制、重点领域补短板与建设现代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政策包、组合拳,兼顾上下游、供需端,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形成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综合体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四)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衔接融合。实施乡村振兴,要把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建设,坚决杜绝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短期发展的行为,坚决抵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城乡建设和过度城镇化建设。要以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标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切实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

  (五)坚持把脱贫攻坚机制与乡村振兴机制衔接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后时期全国上下首要政治任务,中央层面已明确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应当把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考核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保证好工作的连续性。尤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交汇期,要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好办法、好做法,制定出台一系列实施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六)坚持把政府引领主导与激发内生动力衔接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激发内生动力是根本。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善于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人才、信息、技术等发展要素广泛向农村聚集,切实让农村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要加大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农户通过产权入股等形式,与各类经营主体建立股权型、契约型合作关系,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实现农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平利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