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1期/调查结果/内容详情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旬阳县工业调查组发布时间:2020-04-1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为破解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缓慢和服务环境欠佳等难题,我们对旬阳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县域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去年,旬阳县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增长2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01亿元,同比增长15.2%。六大支柱产业发挥良好支撑作用,烟草食品业(增长8.7%)、矿产业(增长18.9%)和医药化工业(增长43.0%)、水泥建材业(增长27.1%)、装备制造业(增长10.5%)和水电业(增长1.5%),六大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3.9%,拉动增长14.4个百分点。去年前三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8.64亿元,增长17.8%;实现增加值64.94亿元,增长14.4%;六大支柱产业共完成产值173.73亿元,增长13.1%。

  二是县域工业企业逐步聚集。2016年9月省政府批准设立旬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高新区已经成为旬阳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县域工业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向高新区集中,高新区市场主体总数达到433家,规上企业50家。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工业总产值207.88亿元,同比增长9.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5.4亿元,同比增长20.8%,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78.6%,入库税收占全县的67%以上。

  三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县工业经济区域布局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渐趋于优化,以水泥建材、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烟草食品、水电能源为主导的六大支柱工业产值实现“五增一降”,其中,烟草食品业(增长8.7%)、矿产业(增长18.9%)和医药化工业(增长43.0%)、水泥建材业(增长27.1%)、装备制造业(增长10.5%)和水电业(增长1.5%),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逐步得到改善。

  四是节能降耗适应新要求。县政府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积极发挥节能降耗与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作用,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益产业,积极为转型升级腾挪空间。创新探索出了“四位一体”节能减排精准化监管模式,在企业推行“四位一体”节能减排精准化监管办法,实现了监管行为一体化、监管数据科学化、监管措施精准化、监管平台系统化、监管目标生态化的良好局面。全县工业用电量为6623.5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0.4%;节约标准煤3.47万吨,单位GDP综合能耗为0.53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98吨/万元,同比下降4.7%。

  二、全县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工业总量虚高。调研中发现,全县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10家企业经营困难,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实际正常生产的企业产值与上报数值也有较大出入。二是产业层次较低。目前全县六大支柱工业大多数都集中在原料加工上,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层次低,整体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以新材料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以特色生物制品、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有待培育;以陕汽宝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三是结构不合理。在现有六大支柱工业中,以水泥、矿产业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在日益趋紧的资源约束和日益严格的环保限制等情况下,工业发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四是产业关联度不高。工业企业小而散、集群优势不明显、行业门类多样化、产业结构扁平化、产品竞争无序化,尚未形成抱团发展、上下游关联的浓厚氛围,产业集聚的高度化水平仍然偏低,地标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凸显。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是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科技研发投入较低,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处于产业分工和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因企业家自身素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创新投资风险等原因产生的畏难情绪,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三是缺乏人才智力支持。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产品研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普遍匮乏。高层次人才、专业及技术人才引进、留住难度大。

  3、投资发展环境不优。一是旬阳县自然条件差、平地少、土地供给和工业用地需求矛盾突出。特别是交通瓶颈制约突出,导致企业普遍觉得综合成本高昂,客观上存在“有钱难找好项目、小钱难办大项目”的现象。二是项目落地阻力大。部分群众对企业征占地补偿期望值过高,致使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进地难、实施难。三是基础设施存“硬伤”。全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到位,为企业提供建设用地达不到“三通一平”基本要求,而且工业用地价格偏高,高新区建设用地储备不足,政策性扶持和优惠力度不大,致使我县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四是企业融资制约多。企业与银行对接不够精准,受担保约束限制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成为困扰企业转型的一大难题。

  4、民营企业动力不足。一是受市场总体形势影响,县内企业普遍生存压力较大,投资不能按预期回收成本,导致资金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少部分企业面临倒闭。二是部分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经营依赖性强,依靠政府、依靠政策、单纯以争取项目资金为目的的思想依然存在;少数企业经营缺乏诚信,获得政府担保贷款到期后,长期拖欠不还,甚至有的企业借走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不按约定时间偿还,导致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无法正常运转。三是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尽管全县已取得陕西省驰名品牌十余个,但总体影响力不大,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市场占有率不高。

  5、服务机制亟需完善。一是整合机制不强。工业在全县总体工作摆布、领导力量投入、业务骨干配备、项目资金倾斜上严重不足,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倾力支持工业意识,对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责任感和主动性不强,齐心协力帮促企业转型发展的合力还未形成。二是服务转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待完善。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周边县区优惠政策及招商条件的改善,旬阳县投资“洼地”效应正在弱化,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亟需进一步完善。三是监管引导不力。对私营企业监管、教育引导、培训不够,一些企业存在投机短视、盲目投资等行为。如兴农种鸡厂、亨通铸造等发展潜力及前景较好的企业,面临减产、停产,甚至夭折的困境,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三、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降低企业成本助力转型升级。一是完善融资制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合理定价,完善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减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通过差别化准备金率、再贷率、再贴现率等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用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二是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推动大型商业银行扩大服务中小企业业务。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改进金融服务,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发挥政府融资平台和产业投资引导作用,扩大“助保贷”担保规模和范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贷款难。三是完善用能用地制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简化企业用户用电增容、减容、暂停、变更等办理手续,缩短用电办理时限。合力调整一般工业企业用电价格。加快实施直供电、天然气管道等设施建设,扩大大用户直供和电价补贴覆盖面,降低企业成本;完善土地供应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打造企业发展“成本洼地”。

  2、优化企业服务保障转型升级。一是积极落实上级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取消、降低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中介费用,打造企业服务“政策高地”。加大经济运行调度,明确包联领导、责任单位、时序进度、服务流程,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规范和清理审批、收费等项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服务到位,打造诚信公正、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主动为市场主体服务,为投资者放开手脚进入市场松绑助力。大力深化经济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企业扩投资、上项目、拓市场营造良好环境。在项目审批上实行“一条龙”服务,对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对投产项目提供“经常性”服务,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全天候”服务。三是按照“非禁即入、平等待遇”原则,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好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关系,树立同等重要、作用相同的意识,充分激发和释放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类项目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大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精神,诚信经营,回报社会,推动经济繁荣与企业发展双赢。

  3、抓项目和招商引资支撑转型升级。一是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和“抓发展就要抓招商”的理念,把项目和招商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盯紧国家和省市战略布局、政策导向,特别是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积极储备、谋划和对接一批大项目,稳定经济增长、助推经济转型。在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公路交通、新型能源、城镇建设、供电供气、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强与国家、省、市直部门的沟通联系,在项目争取上实现最大化。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定期调度、考核、通报,确保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运一批、储备一批。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度融入成渝、关天经济带和中东部产业转移、苏陕交流、京津对口协作等机遇,,在产业分工、招商引资、要素配置、科技引领、物流网络、市场体系、人才培训、资金帮扶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项目、资本转移和科技、人才等资源外溢,把我县建设成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先行区和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创新招商方式,紧紧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瞄准行业排头兵企业,强化以商引商、精准招商、专业化招商和点对点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成功率,力争在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上实现新突破。

  4、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一是一产转型升级,在确保粮食安全及已有烟畜等产业做优的情况下,加快规模特色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建立带动能力强、引领示范效应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把生态型农产品基地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车间,以工业化理念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油牡丹、拐枣、中药材、油桐等山林经济;重点发展特种养殖及涉水产业。力争3年左右,使全县的油牡丹、拐枣、油桐、魔芋、富硒大米等特色资源,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加工利用;狮头柑、中药材等特色资源基地分别投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大鲵、中华鳖等特色养殖及水面养殖,达到成熟加工基地规模,成为后续特色品牌培育对象。二是优化工业结构,做强当家优势品牌。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产业特点,提升现有的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错位率先发展,争取获得中、省、市产业发展战略支持。突出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特色生物制品等发展重点,依托陕西有色集团、陕汽集团等实力雄厚的企业优化整合全县资源,促进新型材料、先进制造业提等升级。三是大力推动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大力支持并引导县内工业企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共建重点项目、集约集群发展等强化合作、做好配套。建立汽车配套产业联盟,新材料产业联盟,支持大地复肥、中科纳米、领盛科技、陕西宝通等企业科技创新,延长产品生产链条,提升企业竞争力。富硒食品产业,除了全力推进烟厂技改达效外,要重点支持太极缘、祝尔慷食品、明文油脂、健兴魔芋、润农、新森林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大力支持长红农业、庆丰油脂、天正酿造为代表的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金茂农业等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生物医药产业,要依托新森林中药材基地辐射带动,以推进广誉远、博森等重点项目落地为抓手,合力打造秦巴医药健康产业园,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新型材料要以领盛科技公司为引领,加快推进老龙沟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完善规划及各类审批手续,年底前开工建设,力争实现年产值达到50亿元。先进制造业要着力加强“千亿陕汽”项目争取力度,扩大宝通汽车规模,整合亨通、宝利等铸造加工企业,带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发展,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四是加快三产转型升级。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培育,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电商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一产和二产转型升级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发展服务。

  5、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新动能引领传统动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及其成果协同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掌握和突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拐枣、油用牡丹、油桐等特色生物制品的科技研发力度,提升在国内同行业中的话语权,推动旬阳特色富硒生物科技产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太极缘生物科技、中科纳米、陕汽宝通、领盛科技、润农实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智慧企业、智慧园区建设,着力形成大数据引领大企业,大数据服务大产业的良好局面。加强高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壮大优秀企业家、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二是要出台专项措施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投融资、质量认证、知识产权、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支持,对认定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免息周转资金,投资项目予以银行贴息支持,各级各类计划项目优先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用地、担保、股改及上市奖励、政府采购或购买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三是要加大创新研发平台(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建设力度,政府要加强引导,采取“政府资金+社会资本”的方式,建立总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投资支持实体经济企业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促进实体经济企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