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宁陕历届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实现了县域经济和社会面貌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宁陕县立足县情,科学决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以全域旅游引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大秦岭旅游开发实践中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过去,宁陕以木头经济为主导产业。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跨入新世纪后,我县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县委、县政府做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编制了《宁陕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揭开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西汉高速公路贯通,拉近了宁陕与西安国际大都市的时空距离,融入了西安半日经济圈。我们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旅游招商引资连续突破,景区建设强势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印象品牌特色鲜明,旅游接待人数与收入连年攀升,旅游产业进入全面推进。2017年,宁陕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38亿元,旅游产业成为我县加快追赶超越、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随着绿色生态环保的兴起和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旅游产业作为我县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凸显,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我县坚持“一业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加快了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实施全域风貌控制工程,建设一流旅游目的地
按照《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决定》和《宁陕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编制了《中国秦岭大蒿沟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重点区域性旅游规划,加强对重点区域旅游开发的指导和规范。指导督促重点旅游企业编制秦岭悠然山、皇冠健康小镇、秦岭冰晶顶、苦竹沟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形成了全域旅游、重点区域和旅游产品的规划体系,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以全域旅游规划为上位规划,修订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保障旅游发展需要。
二、实施核心景区打造工程,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坚持市场化运作,实施差异性开发,引进29家企业投资340亿元,开发建设38个旅游项目,形成了“两线、三环、六区、多点”的开发布局。坚持以建带创,以创促建,建成了筒车湾亲水休闲、上坝河森林度假、秦岭峡谷乐园、悠然山高山湿地、皇冠朝阳沟等五大核心景区,打造了一批水上娱乐、森林体验、体育运动、休闲度假特色旅游产品。扎实推进旅游景区、特色镇村创建工作,出台了A级旅游景区创建奖补办法,建成国家4A级和3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各1个,市级旅游示范村3个。
三、实施服务体系配套工程,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围绕旅游发展,大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开通西安、县城至重点景区旅游直通车。实施项目捆绑,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全县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旅游标识体系日趋完善。围绕“绿色、生态、休闲、康养”旅游县城定位,持续开展县城五项工程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出台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奖补办法,制定了农家乐、乡村酒店、家庭旅馆星级标准,新建、改造提升农家乐129户,其中二星级以上77户。推进旅游“后备箱”工程,扶持绿色食品、健康饮品企业发展,支持商标注册和认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根据旅游需要举办烹饪、电子商务、义务导游、紧急救护等各类培训,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建立节假日及旅游旺季接待服务长效机制,优化旅游接待和管理能力,提升了游客满意度。
四、实施全域产业融合工程,一业引领多业发展
制定了《关于实施一业带动、多业融合,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旅游统领一产、融合二产、带动三产,形成“一业带百业、百业促一业”的发展格局。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建成了大秦岭艺术创作中心等文化创作基地,开展秦岭国际吉他艺术节、冰雕艺术展、公益巡演等文化演艺进景区活动,丰富游客文化生活。深化旅游与体育融合,举办中国·大秦岭(宁陕)山地越野挑战赛、峡谷漂流、狩猎射击等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体育旅游赛事品牌,满足群众和游客多种需求。深化旅游与农业、工业融合,积极建设采摘园、垂钓园、养殖观光园、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成了皂矾沟生态养殖基地、胭脂坝蓝莓基地、滨海生态农林观光示范园等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秦岭山泉、食用菌、蜂蜜等健康饮品和绿色食品,大力支持电商、物流企业发展,让更多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深化康养与旅游融合,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健康养老工作实施方案,建成了仙居缘森林疗养基地,推进苦竹沟养老项目建设,培育康体、养老新兴旅游业态。
五、实施旅游宣传提升工程,打造特色印象品牌
切实加强全域旅游宣传,举办了科级领导干部全域旅游培训班,扩大干部群众知晓率。2016年牵头成立了秦岭旅游联盟,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周边县区旅游资源,联合打造秦岭旅游品牌。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宣传节会,深入西安等客源市场开展“秦岭之心、绿都宁陕”主题营销,密切与省内外新闻媒体宣传合作,发挥旅游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旅游宣传营销中的作用,打造宁陕印象品牌,提升旅游知名度。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快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旅游接待服务单位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实现网络订票、订房、订餐等功能,扩大旅游产品销售。
六、实施全域资源保护工程,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扎实推进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大力开展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恢复,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切实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河流、耕地、天然林、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安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5万亩,荣获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全面深化河长制,建立“四位一体”网格化监管体制,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标准。扎实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0天。加强历史文化遗迹和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坚决守住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七、实施旅游创建保障工程,凝聚创建工作合力
建立“一把手”推动机制,成立了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推进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成立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县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建立县旅游服务中心,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指导,全县形成了“1+3+N”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强化督查考核,将全域旅游纳入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全域旅游考核权重,设立全域旅游单项考核;定期开展全域旅游专项督查,对各镇、相关部门全域旅游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通报,确保工作落实。加大旅游资金投入,实施项目资金捆绑,整合发改、住建、交通、国土、林业、环保、农业、水利、旅游等项目和资金,着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保障旅游产业发展。
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我县将旅游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制定了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景区带动就业脱贫、乡村游带动创业脱贫、资源入股分红脱贫、开发旅游商品造血脱贫四条路径,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旅游业带动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县总数的25.9%、23.6%,荣获陕西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在旅游扶贫实践中,我县探索出了“全域统筹、景区带动、群众联动、多业融合”的旅游扶贫宁陕模式,对秦巴片区旅游扶贫产生了普遍示范效应,今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作为七大旅游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
我县将始终坚持全域旅游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规划大手笔、打造大景区、塑造大品牌、构建大环线、形成大容量、发展大产业”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引领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