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围绕“统筹城乡、全面小康”战略和“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县域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城乡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
抢抓机遇,县域经济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岚皋县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主动融入陕西省向南循环发展历史征途,充分发挥和放大县域生态和富硒自然资源优势,以苦干实干、砥砺前行的毅力和恒心,持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二产率先突破半壁江山,三产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快进、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6亿元,工业总产值79.2亿元,农业总产值6.9亿元,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均实现大幅番翻目标。
因地制宜,产业发展活力迸发
为破解富民增收难题,岚皋坚持因地制宜、一产一策、一抓到底,县域产业呈现出全域旅游为引领、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促增收”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农村产业由分散式向园区集中发展转变,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绿色产业格局。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短中长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县内生态资源和富硒资源优势,以魔芋、茶叶为主导,同步发展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现代化产业园区,坚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目前,全县共培育现代农业园区147个,其中: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24个;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8家、家庭农场84户,农业年均总产值超过12亿元。农业产业由粗放型向全产业链方向转变。上世纪70年代,县里所产粮食尚不能满足群众口腹之需,主要以种植小麦、洋芋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大力发展魔芋为主的农村产业,经过40年的持续推进,魔芋产业一跃成为县域主导产业、品牌产业,2017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9.4万亩,生产鲜芋9.8吨,创新推出魔芋产业发展“岚皋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魔芋基地重点县”、“省级魔芋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等称号,并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
工业从无到有迈向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岚皋受资源开发较少、交通极为闭塞、通讯信息落后等因素影响,全县几乎没有工业,主要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农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世纪80、90年代岚皋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因地施策,大力开发水电、花炮、矿产等三大产业,工业才逐渐兴起,但产业结构单一、产能产值微薄、发展空间有限。特别是随着国家生态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这三大支柱工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岚皋县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充分利用生态和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建成了六口工业园区和安康飞地经济两大工业园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园、呼叫产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十大产业园区,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加快建设。目前,全县规上工业企业39家,工业年度总产值超过80亿元。尤其是富硒食品产业发展迅猛,拥有富硒茶叶加工龙头企业3家,富硒魔芋加工企业5家,富硒饮用水加工企业2家。
旅游产业实现从零的突破到质的飞跃。岚皋县地处巴山深处,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随着全省加快推进陕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岚皋始终将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旅游产业作为突破发展的“首选产业”和“一号工程”,逐步开发南宫山、岚河漂流、神河源、千层河等重点景区,探索“十个围绕抓旅游”的发展路子,实施了旅游“十大工程”,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运营、全民参与”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成为岚皋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建成国家级4A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大小景点230余个,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旅游示范镇村5个、旅游特色重点村20余个,旅游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获得陕西省旅游强县、陕西首批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和“感动陕西·2017旅游影响力”十佳旅游县区等系列荣誉称号,现阶段正在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科学规划,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岚皋县城地势南高北低,岚河穿城而过。上世纪80年代,岚皋县只是一个方圆1公里的老城区,城区内外人口不到5000人,房屋大多破败不堪,城区主次干道寥寥无几;全县16个乡镇机关驻地公共面积14万平方千米,其中只有3个集镇建有集市,乡级道路不足200公里,村级公路不足100公里,到处烂泥淤积。为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岚皋县按照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城乡一体的原则,将城区建设为“一心一轴五个组团”,即以莲花山公园为中心,岚河为轴,老城区、肖家坝、西窑、龙爪子和柑竹坝组团。同时,将所有街道进行改造扩建,并实施了城区灯饰亮化工程、中心环线改造、岚河大桥桥头广场、莲花池景观廊桥、城区绿化等多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莲花公园、小河口广场、碗场坝广场、肖家坝体育场、河滨大道等众多公共场所。目前,城区面积已超过5平方千米,人口翻了近十番。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焕然一新,一座座灯塔昂首而立,日渐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县城。同时,集镇建设亦步亦趋,公共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民主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南宫山镇成为国家级建设重点镇。随着县城黄家河坝、西窑以及石门、佐龙、南宫山等镇移民安置小区加快建设,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的梦想触手可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持续推进,建成省市级绿色文明示范单位13个,并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称号。
铁腕治理,生态环境持续领跑
岚皋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改革开放之初,岚皋县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不足,全县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缺乏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垃圾露天堆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岚河、大道河等流域修建了33座水电站,导致岚河、大道河日常流量减少,部分河段断流。无休止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森林面积减少,覆盖率下降。1983年,全县森林面积118.73万亩,森林覆盖率42.8%,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压力,岚皋县委、县政府坚持“环境立县、生态强县”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推进机构改革,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构设置,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抢抓机遇,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综合环境治理机制,建成11个镇91个村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镇环保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22%。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绿化,不断强化森林资源抚育、改造、管护,完成绿化造林34万亩,全县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118.73万亩增长到228万亩,增长了92.03%,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42.8%上升到77.8%,治理水土流失606.5平方千米,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优良率91.5%。
多措并举,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现在生活讲究格调和追求质量,无不体现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的显著变化。岚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年翻番增长目标,2017年分别达到28229元、9099元,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前,全县仅有一条土泥巴出境公路,群众出行十分不方便,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建成滔河、官元、四季、大道河等方向县镇道路,村级公路几乎没有,通过近年来积极抢抓陕南循环发展机遇,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继建成了安岚二级公路和一大批境内交通干线项目,安岚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逐渐形成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体系,构建起“大交通”的公路格局。截至2017年底,全县建成县镇公路9条289公里、镇村公路392条136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842公里,村级公路几乎全覆盖,基本实现了“出境公路二级化、县镇公路油路化、镇村公路水泥硬化”的目标。全县建成集中人饮供水工程56个182处,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家家通”,困扰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得以解决。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岚皋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汇聚各方力量,全力打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组合拳”。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减贫12个村,12357人如期脱贫。
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岚皋县社会事业取得良好发展,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双高双普合格县创建成功,呈现出全县设施环境最好、信息化程度最高、变化最快的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近年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4.6亿元,实施215个单批项目,完成校舍达12万余平方米,运动场扩建达7万余平方米,建成了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县级二级客运站、城关九年制学校等一批惠民项目的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实现13年免费义务教育,成功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基本均衡县、双高双普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两孩政策、兜底保障、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等优惠政策,贫困村卫生室、新农合参合、大病保险、健康政策知晓、县级医院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六个全覆盖,养老、医疗、工伤等各类保险不断体质扩面,见证了岚皋社会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层次到高水平的发展过程。
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大放异彩
长期以来,岚皋始终坚持以改革增动力,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随着岚皋县药材公司、复合肥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到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轻了政府负担,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为了更好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岚皋县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和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制定了招商引资18条政策,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包装招商项目305个,引进招商项目257个,总投资175.49亿元。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县45个部门、12个镇、2个试点村共902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站式”对外。民主法制进程和政府职能转换不断加快,圆满完成了全县6次普法和县乡机构改革,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升。随着农业税逐步取消到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三变”改革,进一步释放了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壮大了乡村集体经济,加快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目标。国地税体制改革、集体林权登记发证等多项改革全面完成,各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立足新起点,展望新时代,40年风雨历程,在改革开放奔腾不息的大潮中,岚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怀着对全县人民的炽热情怀、披荆斩棘,踏浪前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策马扬鞭,创造新辉煌。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