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1期/它山之石/内容详情

坚持五个有力有效 合力攻坚深度贫困——关于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考察报告

作者:石泉县政协考察组发布时间:2018-03-0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坚持五个有力有效 合力攻坚深度贫困

  ——关于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考察报告

  石泉县政协考察组

  石泉县政协就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组成调研组赴贵州省六盘水、安顺、毕节市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已利取长补短。

  一、贵州的做法和经验

  1、党建引领脱贫有力有效。针对村级组织软弱的现象。贵州各级党委围绕精准脱贫抓党建,充分发挥党建对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创新党支部设置与管理,突破过去一村一支部模式,根据村域规模现状、产业区域类别需要设立党组织。如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下辖10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小组,共921户3392人。该村有党员47名,设置一个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形成“网格化”管理,在定期组织“三会一课”加强政策法规、产业技能学习的同时,经常听取各位党员对村域发展的意见建议。建立党员积分管理机制,参照驾照扣分管理模式,每月按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5类40多项内容逐一对每位党员干部测评打分,通过量化考核让村民监督党员和干部,党员干部在村域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被充分激发。全村在两年半时间里,从一贫如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0元。

  2、“三变”推动脱贫有力有效。当地党委、政府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定“三权”、促“三变”思路盘活集体经济,即通过对农民进行“确权、赋权、易权”,为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打下基础。确权,即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各类产权权属进行明晰,颁发权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赋权,即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利,同时对确权后的各类产权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赋予权利证书持有人在产权期限内按照规定用途依法使用、经营、流转、作价入股或抵押担保权能,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给予保障。易权,即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让农村各类产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使其在流动中增值,从而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水城县实行确权以后成立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从2016年3月开始运营,截至目前已受理农村产权交易229起,成功组织交易206宗,交易金额就达2773万元。

  3、“龙头”带动脱贫有力有效。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以“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和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群众为主的现状。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党委、政府以改革农村经营制度为切入点,以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为具体形式,探索村社一体、村企联合两种形态,确保村民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产业,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规模化、劳务组织化、利益最大化,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以“十户一体”建立三级自治体系,参与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根据群众意愿,村集体以“三资”入股或参与企业经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模式,依托合资企业科技力量与销售渠道,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产业链也进一步完备。该县草海镇有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带动贫困户398户1016人,每年每亩产值21500元,每亩企业分红8000元,农户分红1500元,村集体经济分红500元。这既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又每年可保障贫困户户均增收在2万元左右。

  4、金融支持脱贫有力有效。将有限的帮扶资金集合起来使用,并充分用活金融贷款,建立金融机构包乡联村机制,金融机构网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延伸、不断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让贫困户有了更多的资金作为股金,村级集体经济有了充足的启动资金发展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示范村、示范小区、示范户,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如在安顺市平坝区,当地通过研发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搭建政府、银行、涉农主体、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共同认可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创新开发“金地贷”、“房汇通”、“扶贫贷”等信贷产品,2017年累计发放金融扶贫“特惠贷”1.6亿元,“惠农贷款”2800万元,共计带动贫困户530余户。

  5、新风倒逼脱贫有力有效。一是设立“红九条”规范。将“不勤劳且不参加公共事业建设者、不交纳卫生管理费者、滥办酒席铺张浪费者、贷款不守信用者、不按规划乱占滥建者、配合组委会工作不积极者、不执行村两委决策者、不孝敬赡养父母者、不管教未成年子女者”九种行为作为村民行为规范的“红线”和“底线”要求。二是实行“黑名单”管理。将违反“红九条”的村民纳入“黑名单”,对纳入黑名单的村民会有3个月的考察期,在这期间所享受的权利将被取消,只有考察期满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测评通过后,才能恢复有关权利。

  二、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1、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以利于创新发展。贵州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五个“有力有效”,说到底,就是看准了的就认真地做、做的认真。针对我们的深度贫困现状,只要持之以恒地在深、精、准、实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县的“坚中之坚”也会很快被攻克的。

  2、找出深度贫困原因,以利于对症下药。俗话说“唯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据调查分析,我县深度贫困镇村、贫困人口具有和其他地区相同的特点,即贫困主要原因相同。一是基层组织软弱。深度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大都不懂、不会现代村域治理和经济发展,仅能知晓村域基本情况和人员状况,“好好先生”居多,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差,带头引领作用缺失。二是生存条件恶劣。由于大都居住在中高山地区,山大人稀,居住简陋,自然灾害频发。三是基础条件较差。交通条件不优,教育医疗缺乏,水电配套不全。四是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土地脊薄、资源贫乏,发展产业缺基础、条件差、少项目,农业产业型企业进不去、不愿去。五是思想观念落后。这些地区由于远离城镇,教育受限、信息闭塞,眼界狭窄、封闭落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3、实施深度贫困决战,以利于重点突破。我们建议:

  集中优势兵力。即对被划入深度贫困村的包抓帮扶力量做适度强化性调整充实,根据划入村最当紧、最迫切、最需要的村情实际,将力量最雄厚、干部最得力的部门或单位干部派驻进去,强化优势力量。

  做好攻坚规划。对深度贫困村再做深入细致调查,在此基础上认真务实地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住房改善、公共服务等具体规划,规划到村、精准到户、“量身定制”,便于包扶工作队和干部按照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避免因不知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而贻误战机。

  加大投入力度。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在确保全县整体脱贫投入力度不减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被确定村资金、项目、金融和相关政策的投入力度,同时对划入村在项目整合、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企业进驻、能人兴村等方面所涉“瓶颈”问题实施重点突破。

  培育内生动力。“人穷志短”、志短人必穷。要强化深度贫困村组织建设,对于软弱无力的村级班子能通过整顿得以改善的进行整顿,通过整顿改善无望的,直接派入镇干部或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村干部;要把新民风建设作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建立有效管用的村规民约,强化政策和技术培训引导。

  强化督办考核。对深度贫困村攻坚工作的督查、考核、通报要到村到户,建立健全深度贫困村专项督查考核和问责办法,强化过程督办,倒逼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