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工业强市”的有效载体,以集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全市县域经济循环发展。工业集中区成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
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建设工业园区19个(含5个飞地经济园区),分布在十县区和高新区以及恒口示范区。截止2016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798亿元,是十二五初期的13.98倍,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1.4%,占全省工业园区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3.1% 提升到8.2%。过150亿元产值的园区1个(旬阳),过百亿产值的园区达到3个(汉滨、汉阴、平利),过70亿元产值的园区1个(石泉古堰),过50亿元的1个(白河),过30亿元的2个(石泉池河、高新生物产业园)。园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主要措施和亮点
1. 制定政策,做好顶层设计。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安康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设置试行办法》等一系列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予以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各县、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以安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旬阳省级高新区(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吕河工业园区)以及多个省级县域工业园区梯队发展的“雁阵”体系基本形成。
2. 招商选商,力促产业布局集群化。各县区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及发展规划,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园区发展的动力之源。全市工业园区产业特色正在显现。汉滨区形成了以新型建材、富硒食品、服装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二期规划已经启动;汉阴县逐步形成了以富硒食品、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配套产业的发展格局,成为人才、技术、经济商贸流通及加工较为活跃的地方。石泉县形成了以奥帮锻造和沈阳机床合作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以中兴公司合作为契机,呈现出信息化产业孵化园雏形。旬阳县以旬阳烟厂、尧柏水泥、宝通汽车以及中科纳米等为龙头企业,形成了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特色生物制品三大产业集群。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白河等县域工业园区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3. 保障要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我市工业园区率先在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启动标准化厂房建设工作,全市标准化厂房面积累计达到134.5万平方米,其中以政府资本投资建设的近40万平米,民营资本及其他混合资本投资的近94.5万平米。通过“一年免、二年减、三年征”的租金优惠政策,筑巢引凤,鼓励、支持、引导小微企业入园发展,催生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弥补了大企业不足,入园难的问题,有效的提升企业开办初期的资本使用效率。二是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汉滨区充分发挥财信担保、助保贷等融资平台的作用,2016年度累计融资1.5亿元,用于集中区土地收储、整理,标准化厂房、产业孵化园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汉阴县2016年出台了《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多家企业先后10次累计借用还贷周转金3950万元,倒贷5600万元。有效防范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旬阳生态工业园区中科纳米已在“新三板”挂牌,五里工业园区荣泰农业、高新区华银科技、新智汇科技已完成股改,正在有序推进中;12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三是资源整合,要素支持项目化。各县区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资源,捆绑项目资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134亿元。四是创业环境逐步改善。以安康高新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龙头,依托工业园区搭建省、市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据初步统计,在孵企业近400余家,近百家企业孵化成功。
4. 提质增效,构建循环产业内动力。我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产业体系成为工业园区重要支撑。汉滨区在富硒食品集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初步建成富硒食品和再生资源利用两条循环产业链条。同时打造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构建以纺织服装行业为核心的服装品牌孵化平台,推进绿色、生态、科技、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新城。旬阳县通过把同一循环产业链的不同企业布局到同一小区,实现就近生产、就近加工、资源共享。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减少了企业间交易成本,降低了资金流。汉阴把循环作为发展的基本理念,注重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初步形成了涵盖三次产业之间的大循环、企业之间的中循环、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三个循环体系,三个循环体系通过生物链、产品链和利益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5. 飞地经济蓄势待发。实施“飞地经济”是发展园区的有效创新。市委市政府依据我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汉滨五里、恒口示范区以及安康高新区规划近5000亩的工业用地,用于打造白河、紫阳、岚皋以及镇坪飞地经济园区。岚皋县飞地经济(安康高新)环保产业园成为全省首家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2016年飞地经济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35亿元, 建设厂房5.6万平方米,招商签约项目29个,入园企业落地开工21个,园区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14亿元。
二、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1. 产业规划滞后。部分园区产业规划存在短期性,发展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缺乏衔接。对产业的发展,引进的项目,仍然有“归大集、摊大饼”的现象。产业雷同,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规模小,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少,企业之间产业链条的耦合度不高。重经营、轻创新的现象依然严重。
2. 融资难依然存在。多数园区仍处在大建设、大投入阶段,县区财政有限投入不适应工业集中区发展的需要,所争取的项目资金也是杯水车薪,新的融资模式,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普遍存在筹资渠道狭窄,建设进度缓慢。
3. 产城融合步伐缓慢。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步调不一,园区建设存在经济孤岛瓶颈。虽多处于县城的近郊,但与周围地区的联动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不了要素集聚的需求,制约集中区发展持久发力。
三、对策建议
1.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依托县区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要素集聚,使园区成为本县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修编,集约土地利用、统筹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实行错位发展。
2. 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统筹园区建设和移民搬迁、城镇化建设等民生项目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承载能力。以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抓手,配套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人防、治污等设施,推进实施“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智能园区。积极利用专项建设基金,鼓励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3.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腾笼换鸟等措施,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精准招商,名企引领,选商优项,形成特色产业集团,防止大杂烩,要引导园区内我市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向中高端迈进。围绕提高供给质量,快速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积极推广富硒食品、包装饮用水产地溯源认证,帮助企业实现营销推广,提升产品销量;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支持奥邦锻造和沈阳机床合作,提升生产系统集成化和关键产品智能化水平;主动培育和引进高端装备、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推动工业集中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快速成长。
4.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严格贯彻落实省、市对园区污染整治工作的要求,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分类循环使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完成园区污水集中区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5.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园区加快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的创建工作,完善融资、咨询、培训、场所等创新服务,以创建中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既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又培育一大批中小微企业群,形成梯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