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6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弘扬三苦精神 提振脱贫信心

作者:黄治俊发布时间:2018-01-03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信心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引导、教育、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想方设法自谋出路、坚定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白河县委、县政府把“信心扶贫”与经济扶贫放在同等位置,针对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不足、经济落后等现实,既注重产业扶贫,又从提升脱贫信心入手,把办好事、办实事与抓观念、抓思路结合起来,为贫困村注入反贫困的精神动力,除掉“头脑贫困”的障碍。

  真抓实干 弘扬“三苦”精神

  白河是“三苦”精神的发源地。我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大力弘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与“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困难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全县33名县级领导、107个部门共同包抓113个村,2800名干部包联16000户贫困户,县级领导带头驻村,起到了率先垂范的效果,实行部门与镇在脱贫攻坚上同责,干部沉下身子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发动,激励鼓励,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干部入户调查摸底,为贫困户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促成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心态的改善。对坐等帮扶依赖心强的群众,灌输贫穷可耻的观念,并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对丧失信心得过且过的群众,引导其多参加社交活动,找到存在感,激发内生动力;对观念陈旧思想僵化的群众,引导其多看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更新观念;对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群众,建立全方位的一对一捆绑式的帮扶措施,引导其跟上脱贫致富步伐。

  贫困群众发扬“三苦”精神,勤劳节俭,自主致富,全县已有2890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部分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脱贫,自愿退出贫困户,据初步统计,在近期开展的扶贫对象核实工作中,有11户26人主动退出贫困户。

  扶勤治懒 激发内生动力

  按照“多干多帮、少干少帮、扶贫不扶懒”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扶勤治懒机制,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形成“脱贫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共识,激励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主动脱贫。

  在扶持方面,主要通过奖励扶持政策,激发有能力发展的贫困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奋发图强,自主创业、就业。一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培训”及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对参加培训和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给予相应的补助,鼓励其学技术、找门路,提升自主脱贫能力。二是为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电子商务、服务业,每户可申请免息两年的创业贷款10万元。三是为支持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每户可申请3-5万元的免抵押、免担保,三年免息的贫困户产业贴息贷款。对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或者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予以产业奖补。四是县财政每年投入产业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对贫困户和市场主体发展产业带动脱贫成效明显的给予扶持和奖补。

  在治理方面,针对农村打牌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产生的因赌致贫和“人情贫困户”等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集中开展“两股歪风”整治行动,将此项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作为脱贫攻坚帮扶单位和干部驻村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群众签订拒赌承诺书,各村把禁止打牌赌博、文明办理婚丧喜庆、随礼不超过100元等事项写入村规民约。

  教育先行,注重扶志和智

  为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局面,我县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发展教育为根本手段,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一是实施免费十三年教育,投资4亿元建设白河高级中学,全力资助贫困学生,一个不能少,共资助贫困学生10575人2350.24万元。通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去”,摆脱贫困环境,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扶志从孩子抓起,让贫困地区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观念。麻虎镇小学开展“我为爸妈不争当贫困户点赞”主题活动的精准扶贫政策宣传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以“小手拉大手”形式,教育学生摒弃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引导家长及其亲戚朋友不争当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意识,深受社会好评。三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授之以渔”,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确保新生劳动力和务工人员都有一技之长。四是干部是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要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必须先把帮扶干部的精气神先扶起来。全县分3期组织了1800名帮扶干部开展了脱贫攻坚业务知识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试,考试不合格的重新培训考试,县镇村组织各类培训300场次。

  文化惠民 增强脱贫认同感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恶劣的生存环境掩藏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需求和渴望,我们以群众广泛参与、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政策宣讲寓于文化活动中,使脱贫攻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干部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一是县委宣传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县文化馆联合组织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同行”为主题的脱贫攻坚宣教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编排的小品“我要当贫困户”、快板剧“扶贫之歌”等一批与扶贫有关的节目,受到群众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文化汇演活动已经开展了18场次,惠及贫困群众6000余人,还将以巡回演出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理论宣教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做到贫困村全覆盖,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共享文化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助力脱贫攻坚。二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巩固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民间文化团体。目前,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做到全覆盖,涌现秧歌队、舞蹈队等业余文化团体120多个,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组织的中坚力量。同时,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精心组织文艺精品评选、新型农民大培训、知识竞赛、民歌大赛、农民运动会等民间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传播攻坚勇气和脱贫信心精心组织征文大赛等活动,三是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新媒体等传播载体,整合全媒体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感染力的传播宣讲形式,深入推进文化进家庭、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建立脱贫致富信心。目前,全县已开展五进社区宣传活动100余次。

  立德增力 培育文明新风尚

  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树立道德典范,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优良家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培育文明新风尚。一是制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关爱激励办法,给予各类道德模范必要的礼遇待遇,给予工作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必要的关怀帮扶,树立好人有好报的鲜明导向。开展“道德讲堂”22次,荣获道德模范称号18人。二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勤劳致富典型、脱贫攻坚带头人和“最美家庭”、“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引导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目前,各级媒体宣传报道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人次,命名表彰了55名“勇担当、善作为”先进个人,举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5次。三是弘扬优良家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我县黄氏家族坚守和传承的“修身立德,风正行远”的淳朴家规家风,得到中纪委的肯定和专题宣传推广。四是在开展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对照新民风核心内涵制定“诚、孝、俭、勤、和”五个方面的评选内容和标准,按照家庭申报、评议定级、媒体公示、审定授牌等程序,发动群众踊跃参加新民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使全县每个家庭成为新民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受益者。五是加大文明村镇标准化建设力度,以村容村貌治理为重点,完善农村集镇社区垃圾处理、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住户门前绿化美化,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自觉爱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改变贫困群众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在思想上“拔穷根”,转化为求富、求荣、求美、求变的正能量,才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才能久久为功。(作者系白河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