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县素有“巴山药乡”美誉,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持续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四大战略”,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材成为全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全县按照“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总体思路,不断壮大“巴山药乡”品牌,积极探索“政府扶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在龙头引领、基地建设、品牌营销、科技水平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脱贫攻坚中药材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成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有效途径。
2016年全县累计发展各类草本药材6.6万亩、木本药材8万亩,中药材产业年产值达8100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8.5%;全县参与中药材产业的农户有6120户(其中贫困户1720户),占农户总数的54%,农民人均种药达到1.4亩,实现人均药材产业纯收入11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截止2017年7月底,在县内注册经营范围涵盖中药材产业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市场经营主体达到112个。
市场主体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培育本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中药材产业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发展到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专业大户生产的产业发展新形态,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安康振兴集团2013年入驻镇坪,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进林下中药材示范园建设,在华坪镇三个村建成标准化林下黄连示范园6500亩;陕西安得药业镇坪分公司2005年入驻镇建设黄连、玄参基地,通过流转林地耕地和订单种植,累计发展黄连3000亩、玄参7500亩;圣峰公司在曙坪镇发展林下乌天麻种植基地2000亩,引进白芨在民主村发展基地60亩;德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白芨在民主村建设基地80亩。特别是普欣药业总投资10亿元的“中药配方颗粒项目”落户镇坪飞地经济园区,按照国家新版GMP要求建成辐射西北五省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种植加工的生产企业,将引领镇坪中药产业跨出陕西、迈向全国。
中药材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聚力于“巴山药乡”品牌内涵,充分发挥镇坪黄连、玄参、天麻、独活等地道中药材品质优势,药材品牌创建不断取得新成果,中药材技术水平逐步提升。2013年,安得药业公司黄连、玄参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2015年,“镇坪黄连”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16年,县农科所选育的黄连新品种“黄连1号”“黄连2号”获得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镇坪黄连成功申报国家第九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镇坪黄连、玄参、天麻为主的中药材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获得批准。逢春公司养麝试验场在活獐取香等方面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依托中国药科大学结对扶贫成立的“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暨张剑(博士)工作站”,专门负责镇坪道地中药材的种苗繁育及产品研发,形成了县域中药材品牌战略的科技支撑。
产业融合发展开始起步。华坪镇发挥镇坪“黄连之乡”优势,依托安得药业黄连、玄参GAP认证和振兴集团黄连生产基地镇建设,按照“中药名镇”发展定位,以建设珍稀野生中药材保护区、中药文化展示园、中药材种植基地为目标,挖掘中药文化、养生文化,走药游融合发展之路,委托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华坪中药名镇总体规划》已进入论证阶段,将成为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领跑者。振兴集团在尖山坪已建成占地8400平方米的集科研、科普、仓储、初加工为一体的研发基地;融观赏、品鉴、保健、休闲、民宿为一体的华坪镇杨家湾药游融合项目已启动;在钟宝镇三坪村建设的200亩芍药基地已打造为融药园、花园为一体的观光景点。
中药材产业扶贫效果突出。立足全县农户普遍掌握2种以上地道药材种植技术的实际,在“一村一企一产业”模式中大力扶持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流转林地耕地、吸纳劳务工人、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中药材产业,增强脱贫“造血”功能,对贫困户脱贫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振兴集团在华坪流转耕地林地建基地,与农户签订黄连订单5060亩,在钟宝镇三坪村流转土地230亩发展玄参、白芍,辐射带动4个村139户贫困户,年支付劳务工资100万元以上,按耕地每亩每年500元、林地每亩每年10元标准按时足额支会流转费,在产业扶贫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康青公司以“企业+支部+贫困户”在花坪村流转贫困户耕地376.5亩发展中药材,年支付劳务工资20余万元,解决贫困户务工450人次,产业扶贫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坪中药材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中药材资源大县、产业小县”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领。作为农民增收传统产业项目,“十三五”以来没有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全县中药材产业缺乏规划引领,导致在产业发展中无法“聚焦”,呈现“自由生长”的现象。
二是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对县境内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现状底子不够清楚,开发利用的方向不够明确;受市场需求的利益诱导,长期不合理的采挖采收对资源的破坏加剧,如葛根、七叶一枝花等野生药材近浅山资源面临枯竭。
三是中药材产业建设组织领导乏力。机构改革后的中药材产业指导办公室指导和协调作用发挥不到位,没有形成中药材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政策支撑体系。以农科所为主体的中药材研发力量薄弱、人才匮乏,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滞后。
四是市场主体的整体带动作用不强。县内注册经营范围涉及中药材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中,多数处于“休眠”状态,少数存在发展无目标、管理不规范、技术无支撑等现象,且县内中药材经销商各自为阵,致使中药材产业建设中市场主体合力不强、整体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发展对策
镇坪县中药材产业创造过历史辉煌,经历过艰辛探索,依然是县内群众情有独钟的采药、种药、贩药传统增收项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在国家振兴中医药的机遇条件下,有着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优势的镇坪,中药材产业应当在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中占居重要位置,加快转型升级,夯实“巴山药乡”基础。
及时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要依托中国药科大学结对扶贫的优势,依据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立足县域特色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科学编制《镇坪中药材产业保护和发展规划2017-2020》,为中药材产业建设找准根本遵循。
加大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以“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暨张剑(博士)工作站”为依托,加快野生中药材资源现状调查,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守护好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建设种源基地、人才基地,加快县域地道中药材品种筛选培育,培育中药材研发专业人才,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形成县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切实发挥中药材产业组织机构的作用。要发挥中药材产业指导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研究中药材产业的推进机制,制定助推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以深化农村改革促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中药材产业在农村“三变”改革中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尤其要让贫困村、贫困户共享中药材产业更多的发展成果和产业红利。
充分激活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动能。要不断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环境,把“普欣药业中药颗粒剂项目”签约落地释放的重大利好信息转化为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兴奋剂”,通过加大政策支持与服务引导,激活企业、合作社、专业户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发展动力,让“企业+企业”“企业+基地+专业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让市场经营主体真正成长为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工作单位:镇坪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