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张 媚
本文以旬阳县文化馆为例,谈谈如何发挥县级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强化阵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建好主阵地。旬阳县文化馆全面接管和进驻县宣传文化中心,通过财政全额预算、社会赞助为文化馆筹措大量活动器材和设备,文化馆的条件大为改善,切实发挥了文化馆在全县群众文化主阵地和“龙头”作用。
拓展基层阵地。坚持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实行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相结合,在全市率先推行“两馆”分馆制。目前建设镇级“两馆”分馆21个,在305个村(社区)设立“两馆”分馆服务点,并为镇分馆、社区服务点聘请了专职管理服务人员,多样化、灵活化地开展文艺辅导培训、图书借阅等免费开放服务项目;为村(社区)配送文化器材,争取资金积极加快村(社区)广场舞台建设,让文化更好地服务群众。
管好用好阵地。设立书画展览室、艺术培训室、公益性免费演出剧场、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老年合唱室等,常年免费开办国标舞、健身舞等舞蹈,音乐、管乐、电子琴等乐器,书法、绘画等书画,秧歌、老年合唱队等各类培训班,利用假期举办各类青少年和幼儿艺术培训班,在城区主要学校设立青少年艺术培训基地,指派专业老师定期指导培训。充分利用县镇村(社区)广场,推广各类健身舞蹈,掀起了大众健身的热潮。
二、狠抓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需求
扎根社区群众,创作文艺精品。旬阳县坚持把繁荣文艺创作、传承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馆工作的根本目标。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群众,近年来推出以《生态旅游兴旬阳》《社区里的新鲜事》《汉水船歌》《汉水游女》《精准扶贫暖民心》等代表性舞台文艺及文学精品,在全国全省全市文艺调演、征文中频获奖项,其中获得省“群星奖”五项。
开展文化下乡,实现文化惠民。积极开展送文化进乡村(社区)活动,先后组织开展“文旅融合.助推脱贫”、“精准扶贫.文化同行”、一村(社区)一场等文艺惠民演出活动百余场次,做到“镇镇有演出,村村(社区)有活动”,每年巡回演出100余场,年惠及群众20万人次以上。开展“翰墨沁香”群众书美摄作品、“丹青旬阳”群众书画作品走基层惠民巡展百余场次;利用流动图书车深入各镇向广大群众推介科技图书等一系列为民、乐民的文化惠民活动,在农家书屋组织农民群众开展科技知识讲座、科技书籍荐读等活动;为贫困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在脱贫村开展调频广播推广工作;目前,该县每年组织举办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送戏下乡和每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节”,已成为三大文化品牌,深受群众欢迎。
三、加强文艺辅导,拓展文化服务半径
坚持辅导进社区,提升基层文艺水平。社区文艺工作者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核心力量,具有极为丰富的个人爱好,文化馆应积极对其提供专业性的辅导,进而确保其专业技艺得到不断的提升。旬阳县文化馆通过制定社区文培训规划,发展社区文艺骨干,深入社区开展培训班、组织编排各类文艺节目、培训业余教唱员、开展民歌比赛等多种形式,调动了各镇社区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社区文艺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受到群众的欢迎、各界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发展社区文艺组织,壮大服务力量。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文艺爱好者众多,如何调动其积极性,促进社区文化长远发展是必须面对的课题。旬阳县通过培育和建立社区文化服务队、培训文艺骨干等方式,破解了社区文艺队伍不稳定、文艺水平低、文化活动少等难题。目前,旬阳县各镇均建起业余文艺演出队,各社区均办起居民自乐班,有条件的社区还组建起文化室、文化大院、文化大户”,通过十余年不间断的努力,在镇社区建立起50个示范点、20个民间艺术培训基地,每年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100余期,免费开展少儿书法、绘画、歌舞培训班20余班次,义务培训学员2400余人次,培训基层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1100余人次,实现了“树立百名民间艺人、培训千名文艺骨干、发展万名文艺爱好者”发展目标,有效带动了社区文化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旬阳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