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汉剧是一部史书,书写和记录着旬阳近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如何保护和振兴旬阳汉剧,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旬阳汉剧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因地域不同,旬阳汉剧分为汉江派和洛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洛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旬阳汉剧因传承和湖北的汉剧唱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在唱腔上却显得很原始。其唱腔构成分三类:二黄,西皮,杂腔。文武两场:文场,京胡、月琴、京二胡。角色分为十个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表演方面文武戏兼备。
旬阳最早的古戏楼旬阳县城隍庙戏楼,修建于明成化十年。明嘉靖年间又修建了关子沟戏楼、回笼寺戏楼、神河关帝庙戏楼。乾隆、道光、同治,光绪、民国均有戏楼建造。由此推断,从明中叶就有各方面成熟完整戏剧演出。
清末,最早出现在旬阳的二簧班社(汉剧),当属旬阳张河乡花房子主人傅重仁的汉调二黄戏班.傅重仁成立戏班,从湖北请来演员,戏班常在县境内和湖北边界演出。
民国初,神河石西藩成立了二黄戏(汉剧)演出班社,在神河招收了一批少年儿童三十多名做学员,请湖北二黄戏班非常有名的文武戏教师爷田春山,来神河汉剧团教戏。在短暂的时间里,为神河汉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剧人才,学生中李思恭、鲁安治、周光明,刘成学等等,在旬阳南区都是有名的汉剧艺人。排导出《秦琼表功》、《通天河》、《汾河湾》、《张松献图》等大批剧目,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随后,各类二簧班社遍布旬阳各地。全县主要有神河化妆团、城关化妆团、蜀河汉剧团、王兴发戏班,袁正堂戏班,冯金贵戏班,杨占奎戏班,黄金培戏班,隆子列戏班,鲁家皮影班,还有其他剧种的戏班,总共三四十家。他们长年各地赶庙会演出,有的庙会一演就是几天几夜。
二、旬阳汉剧的新生与起落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旬阳开始演出“新戏”。加之战乱以及社会变革等诸多社会及政治原因,二簧戏在旬阳演演停停,一些班社难以为继先后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旬阳县城关人民汉剧社、旬阳县人民剧团(后改为汉剧团、文工团)等社团先后相继成立,汉剧获得新生。按照全国戏剧工作要求,对汉剧等各剧种里在情节上、表演上、剧本里丑化劳动人民的,以及各种野蛮、恐怖、迷信色彩,在剧本和表演中剔除,汉剧得到了改造和发展。1959年,旬阳县举办全县戏剧汇演,涌现出许多非常优秀的节目。1961年,剧团请省戏剧辅导组的老师来辅导排练新戏,排导了大型汉调二簧戏《紫金簪》、折子戏《白水滩》,在旬阳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65年,剧团被省政府表彰为“乌兰牧骑”,县委、县政府发文号召全县人民学习旬阳文工团文艺为人民的先进事迹。
进入1970年代的汉剧,因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宣传方向的转变,汉剧基本上停止,剧团改唱其他剧种,此时旬阳民间汉剧活动几乎全部停止,班社的服装道具散失殆尽。
1970年代末全国开始演唱传统戏,县剧团重新开张,从西安、武汉请来名家,指导排练汉剧传统戏,如《狸猫换太子》《越王献西施》《棒打无情郎》《诸葛亮招亲》《清风亭》等大型汉剧,并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其中《狸猫换太子》在安康连续演出十二场。
1980年代初,旬阳汉剧赴省城汇报演出,在西安人民剧院首场演出了大型汉调二簧传统戏《清风亭》、《黄天荡》,还演出了三个二簧折子戏,《打瓜招亲》、《打花鼓》、《双下山》。1982年,我省为扶持发展这一古老而优秀的剧种,在安康举办了陕西省首届汉剧汇演,旬阳文工团排演的汉剧传统戏《黄天荡》,荣获演出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后来县里招收四十名学员正式进团,相继创作排演了《孔明拜绣楼》《光棍雇工》《拜女婿》《二进宫》《拾玉镯》《秋江》《八仙闹海》《海舟过关》《雏凤凌空》等剧目,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各方面的原因,旬阳汉剧团的汉剧演出随后逐渐减少。1989年,旬阳汉剧团解体,从此汉剧进入衰落期。
三、振兴旬阳汉剧的几点思考
只有充分认识振兴汉剧对于繁荣发展汉水文化、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重大意义,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把汉剧这一地方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一)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振兴计划。传承保护和发展汉剧艺术,应当成为各级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特别是分管文化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落实责任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目标到人,一抓到底。整合全县资源,用五到十年的时间,从培养人才基础抓起,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形成专业团体,推动总体推进。
(二)统一思想,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想共识,重点围绕“抢救整理、传承保护、创新提高、普及推广”四个方面,实施“五个一”工程。即:编印一套书,制作一套碟,编排一组精品节目,建立起自己的培训基地,成立传承人协会。遵循“抢救、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和“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做好汉剧的传承、保护工作。
在汉剧的搜集、保护、发掘中做文章,在传承和创新上下功夫,把创作、表演、演唱、器乐、培训等各类人才进行整合培养,把保护汉剧和特色旅游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特色。
(三)广泛宣传,推进汉剧进入学校、乡村。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推广普及汉剧知识,传播汉剧艺术,推进汉剧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各部门各乡镇特别是涉旅企业、服务行业要组织干部职工学汉剧、唱汉剧、演汉剧,组织自乐班、演出队,开办汉剧小舞台、小戏楼、汉剧茶苑等,把汉剧的振兴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传承汉剧艺术与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旬阳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