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凝聚创新力量 放飞创业梦想——安康市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

    作者:佚名 时间:2018-08-27 08:08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安康市坚持把稳定就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第一民生谋划部署,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配套跟进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有力促进了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多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创业就业政策实现新突破。2014年,市委印发了《百千万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实施百名硕博进安康、千名大学生创业、培育万名能工巧匠的“百千万”工程,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培育能工巧匠优惠扶持政策。2015年,市政府立足实际出台了《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创业就业27条扶持措施。政策涵盖资金保障、平台建设、创业扶持、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确定市本级落实500万元,县区按每年每10万人配套60万元的就业创业基金,明确建立健全创业贷款担保基金补充机制、创业受挫关怀机制、创业担保贷款呆坏账处理机制。同时,市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市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创业就业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创业就业平台是扶持创业、推动就业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市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强化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设,打造“看得见的就业”。按照“政府指导、市场主导、创业引导”的原则,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5家。其中,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3家,累计吸引1621个创业实体先后入驻,直接带动就业2.23万人。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近三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79万人;累计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2.89万人,其中开展创业培训1.73万人;成功培育扶持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5家,孵化企业127个,带动就业近4000余人;累计为1.34万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98亿元,扶持创业项目1.34万个,带动就业4.35万人,多项年度单项工作在全省取得了一定位次。成功举办了“市长创客手拉手”活动,创办了创客学院,建成了150套创客公寓,提出创建创业型城市,成功举办了2017“圆梦安康”创客大赛,大赛9月25日启动后,先后在杭州、武汉、广州举行了三次大赛推介活动,吸引了全国多个省市的242个创业企业和团队报名参赛。通过各大媒体的积极报道,有力宣传了安康创业创新环境,营造了浓厚创业创新氛围,培树了一大批创业创新品牌,为更多创业创新要素向安康聚集创造了良好环境。
      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复转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扎实开展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统计、就业见习、专场招聘、招考招录、人才派遣、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多渠道促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2017年度,征集见习岗位2489个,组织就业见习1421人次,全市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4672人,全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累计达到1199人,带动就业7900人。强化与江苏、新疆、华东等地区劳务对接协作,及时发布求职信息,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开展,搭建求职平台,积极兑现职业介绍补贴。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64万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77万人次。同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推动兜底就业。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442个,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8504人。
      就业扶贫工作彰显新特色。市人社局始终将就业扶贫作为统揽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造血强基”持续发力,打造安康就业扶贫行业特色亮点。为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利用移民搬迁社区配建的商业用房、社区空置门店、老厂房、旧学校、旧办公楼等闲置土地,大力培育和扶持各类小微企业发展,相继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就业扶贫项目的通知》等多个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条“新社区+新工厂+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工厂”101家(全省才167家),吸纳就业26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46名。“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列为经典扶贫案例,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 “最具人气奖”,并先后在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推介。
      创业就业公共服务跃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创业贷款政策,提高贷款额度和规模,扩大受益群体范围,为有自主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失地农民、贫困劳动力等人员创业开通创业“绿色通道”。坚持“群众搬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社区,创业就业政策宣传走进社区,部分村镇先后建立了创业就业服务窗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市、县区分别建成了标准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全市先后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6个,培育认定市级创业示范社区71个、示范镇10个,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示范基地70个、示范镇30个,全市创业就业基础更加扎实。同时,还通过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强化劳务对接协作,及时搜集更新发布省内外用工信息,积极搭建招聘平台,强化信息对接,年均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60场次以上,将用工信息“请进来”和求职人员“送出去”相结合,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近三年,平均每年固定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创劳务收入65亿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