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新民风”树正气:“风”起旬阳,鼓动志智双扶扬帆远航

    作者:熊明会 时间:2018-08-01 17:30 来源:旬阳县 字号: 打印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都进入深水期,随着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有的贫困户干脆“等靠要”,非贫困户心里越来越不平衡,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苗头,由此带来了社会矛盾新挑战。
      旬阳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征途上,“适可而止”的对其加力攻坚,激发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干劲、决心以及内生动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确保贫困户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更稳定、更高质量的脱贫,这种探索在旬阳大地迅速刮起了一阵智志双扶之风,正以强劲的态势,鼓动着承载贫困群众脱贫志气与信心的大船扬帆远航!

      新民风刮走“等靠要”
      2015年7月,金寨镇寨河社区第三季度道德评议上,曾因“喝酒闹事、不思进取”而上了“黑榜”的人,2017年“反转”上了“红榜”,被《人民日报》以《旬阳:培育新风气脱贫添动力》为题报道。
      2018年5月15日,桐木镇立石滩第十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上,贫困户赵国彩因勤劳正直,被村民推选为村委委员。
      一幕幕可喜的变化、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记录着旬阳新民风如何刮走了“等靠要”的不良现状,如何唤醒贫困人口内心深处的脱贫愿望和信心。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旬阳也存在着部分贫困户或“等靠要”、或安于现状等一系列“精神缺失”问题,严重阻碍了脱贫攻坚前行的步伐。对此,旬阳县委、县政府创新开展“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涵的新民风建设,以五字新风推动六大行动,实现新民风覆盖全社会。
      作为新民风建设六大行动之一的道德评议,为有效根除贫困群众依赖思想、激发主观脱贫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短短九个字,却是一字千钧;小小一张榜,却关乎着每个人的脸面——好人好事在红榜上亮一亮,走在村口巷尾都被人竖起大拇指,这是一种认同;反之如果上了黑榜,则会感觉面子上挂不住,每个人都不愿受到这种“待遇”,因此都愿做好人、做好事。
      如果道德评议是从个人层面建立人们的荣辱感,那家风家训、文明创建则是从家庭家族、全社会营造一种正能量。在这种能量的带动下,旬阳442户1679人自愿放弃了贫困户“帽子”;305个村每季度开展的道德评议中,涌现出越来越多自强自立、勤劳肯干的普通人、普通家庭,他们从内心深处怀着对美好日子的期盼,以实际行动来对抗贫困、摆脱贫困。

      新民风催生学本领
      “我要脱贫”的意识被唤醒了,美好生活如何从期盼变为现实?旬阳县将目标定在了培养贫困群众致富本领。
      “学技术、兴家业、当先进”催生了贫困群众从身无所长到“身怀绝技”,带动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从广种薄收成长为产业大户。
      小河镇的贫困户邹中林是一名普通农民,仅依靠种地的收入让他这个有老下有小的六口之家过得很艰辛,加之他自己腿骨受过伤,想找个合适的活并不容易。
      2016年11月,邹中林报名参加县上组织的手足修复师,学习合格后被分配到福建上班,“每月4000左右,偶尔还能上5000”,尝到甜头的他让妻子也参加了培训,“有了手艺,找工作心里就有底气。”现在,他工作越来越娴熟,日子也越发有滋味。
      与邹中林不同,桐木镇白石河村的杨世芳的脱贫希望,则寄托在15亩烤烟、5亩拐枣、3亩魔芋上,“有县上农技专家守着我的地,我跟着学,这几年学的可不少哩。”杨世芳俨然半个“专家”口吻。
      为了让贫困人口有一技之长,旬阳县启动建筑、餐饮、手足修复等专项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外出就业能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通过农业、林业、养殖等领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来源。
      2017年,全县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00余场次,培训人数超过3.3万人,发放技术资料6.5万份,使每个贫困家庭主要从业人员掌握了1-2门基本从业技能,为家庭收入来源提供了永久保障。

      新民风引领新潮流
      在桐木镇石板沟村,“比”仍然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在村上发展如何的客观标准。
      不过跟以前不同的是,“比”的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比阔气、比排场,现在比能力、比本事,如有能力送孩子上大学、有能力发展产业、有本事把家庭过得和和美美,这会让村里人啧啧称赞。
      这种“比”源于新民风建设中开展的移风易俗行动,在破除了人情份子重、爱过事的陈规陋习的同时,树立了人们新的比较观,为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兴旺、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一股新的潮流。
      据石板沟村移风易俗成效对比表(红白喜事)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该村举办红白喜事的由头从17件下降到3件,群众送礼礼金数额从14000元下降到3400元。
      “虽然过事送礼的少了,但邻里感情更深了,村民们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石板沟村支部书记刘琦乐意见证这种变化。
      在段家河镇薛家湾社区,结合移风易俗要求而修订的《村规民约》,涵盖了社区居民关心的人情送礼、产业规划、牲畜管护、邻里纠纷等各项内容。

      目前,旬阳305个村从修订村规民约入手,坚持村“两委”组织、村民广泛参与、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充分吸纳民意、尊重意愿,使村规民约更接地气、务实管用、符合村域发展实际,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小宪法”和“道德评议”的硬支撑,通过破立并举移风易俗,助力精神扶贫和村域治理,营造出崇德向善、从善如流的社会新风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