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作者:市新村办 时间:2008-02-01 08:25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编者按: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全市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汉阴县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汉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按照“八个一、五个有”的建设标准,以“一村一品”和文明家园建设为突破口,以培育主导产业、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资金捆绑、基础突破、整村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的态势。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10个示范村共新修通村公路52公里,其中水泥硬化45公里,新修便民桥14座,实施农电改造10杆公里。新建成安全供水工程8处,新建引水管道10公里,新修堰渠19公里(其中U型渠12公里),新修水窖40口,建成移动通讯基站4个,新修农田78亩,堰塘扩容2口,新建沼气池153口,新建房屋274户1449间。建成移民搬迁点18个,实施移民扶贫搬迁77户316人、生态移民搬迁178户729人。二是农业主导产业建设步伐加快。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走“强村大户”、“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通过强化扶持引导、试点示范、科技服务,蚕桑、生猪、油料三大主导产业和烤烟、魔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农民增收明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10个示范村全年新发展桑园1100亩,发展无公害密植茶园120亩,新发展优质林果园260余亩,新建蔬菜大棚80个、发展蔬菜1200余亩,发展魔芋155亩,发展正大模式养猪专业户10户,新建农产品初级加工厂9个,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3个,新办农家乐28户,完成劳务输出5486人,实现劳务收入3500余万元。以蚕桑、生猪、林果为主导的五坪、花果、安合、龙岭村等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初具雏形。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各示范村以文明家园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亮化绿化美化工作,新建垃圾处理点18个,依托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建成文明家园示范户461户,改厨870户、改厕770户、改圈680户,完成旧房改造617户,硬化院坝457户、9000余平方米,组织村民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治理30余次,清理了生活垃圾及河道垃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是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新修村活动室7个,文化、体育活动室10处,医疗卫生室10处,建成五保户集中供养点5处,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知识三下乡活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36场(次),培训人数9120人(次),使农民群众基本上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产业建设步伐加快,群众思想素质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祥和 乔波)


白河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白河县新农村示范村从项目规划到项目实施,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县、乡(镇)和项目村都成立领导机构,主要领导直接挂帅主抓,落实部门和专职人员包抓。对新农村示范村落实县级领导联乡镇到村包抓、乡镇部门联村包建,确保检查督促到位,指导协调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对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主持召开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将项目、资金和具体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协作性,使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2007年9个市级新农村投入建设资金1799.6万元,其中:捆绑资金1196.56万元,群众自筹551.84万元,社会帮扶资金51.2万元。新修、旧改村组公路31公里,路面硬化11公里,架便民桥3座;人畜饮水11处,铺引水管道23.8公里,新修河堤9.5公里,堰渠9.5公里,修复农田570亩,新建通讯基站5个,建沼气池498口,农网改造16.5杆公里;建桑园2713亩,果园917亩,发展烤烟 822亩,建蔬菜大棚150个,发展养猪11220头,发展正大模式养殖专业户33户,养羊6114只,养鸡32012只;建家1157户,其中:院坝硬化275户,改厨398户,改厕367户,改圈392户;修连户路17780米,绿化植树27700株;建村组活动室6个,幼儿园300平方米,建村两委办公和村民综合服务中心852平方米,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10处,五保户集中供养点3处。(吴焕林)

宁陕生态旅游引领新农村建设

宁陕县紧紧围绕以生态旅游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题,突出抓好路、水、电、电讯等基础设施,加大项目、资金、人力投入,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快特色民居改造,按照“领导、人员、规划、项目”四到位的要求,实行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工作班子包建、一个部门牵头、多个单位协作的联包责任制,强力推进试点示范,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为充分发挥部门的帮扶作用,确保财力、物力、人力向示范试点村倾斜。宁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确定落实了80名干部职工包抓6个示范试点村、25个推进村。2007年度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采取群众自主、政府支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资金捆绑的办法,加大了以通村水泥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6个市级示范村维护村级道路37.11公里,通村公路两侧新植树2.2万株,建成便民桥20座,修复、加固河堤9400米,修建灌溉渠、排水沟1000米,修复农田140亩,建人饮工程10处。改建房屋342户846间,完成移民搬迁63户、生态移民115户,完成改厕、改圈、改灶459户,建成沼气池615口。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中央提出的新农建设政策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在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宁陕县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争取贴息小额贷款重点扶持新农村试点村群众发展产业,使广大农户拥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产业,确保了农民群众持续增加收入。6个市级示范村共投入信贷资金134万元,新发展农家乐60户,发展运输业50户,新发展食用菌大户55户,生产袋料食用菌231万袋,完成板栗丰产园管理2850亩,栽植核桃树2.5万株,新增核桃园1250亩。公路两侧、庭院绿化植树2.2万株;养猪6467头、羊3335只、鸡16446只,养蜂200箱;种植中药材616亩,猪苓3000窝;共劳务输出1093人次,旱坝村已投入资金70万元,种植口蘑2万平方米。
为充分利用陕南环境优美、农家风情浓郁的资源和毗邻西安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的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重点突出广货街蒿沟旅游景点的建设步伐,增强其聚集力和辐射力。2007年6月,县委、县政府又拿出财政资金300万元,在城关、汤坪、广货街、江口、筒车湾、皇冠、旬阳坝、龙王镇等“两线八镇”全面启动了特色民居改建工作,打造特色民居群,发展生态经济。
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各示范村狠抓村“两委”班子建设,有效提升了村两委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大力开展,公民政策法规教育、“科技之春”活动、平安村创建活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乡风民风有了极大改观。6个示范村全部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新农村。
2008年宁陕县将进一步强化资金捆绑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好各项涉农资金,优先用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的要求,突出“一村一品”,按照“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要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篇文章,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经济支撑;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建设特色民居群,加快全县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方法和程序,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坚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不动摇,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祥和)

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汉滨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展望

汉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结合本区实际,采取集中捆绑使用项目资金、部门帮扶包抓、责任目标考核、科学制定规划、广泛发动群众等有效措施,使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

成效篇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汉滨区委、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中之重,强化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劳务经济等有效手段,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全区试点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0元,其中主导产业中收入达到1088元,劳务经济收入1224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比上年净增187元。
绿色产业建设成绩喜人。各示范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蚕桑、魔芋、畜牧等传统产业和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示范村2007年度新建桑园2600亩,新发展养殖大户163户,种植魔芋924亩,建蔬菜大棚103个,兴办规模企业1个,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6个、个私经济103户,招商引资4000余万元,有组织劳务输出2800余人,劳动收入1800余万元。
公共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各示范村针对制约本村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确定以通村公路硬化为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各试点示范村新修道路54公里,硬化通村公路130.6公里,硬化街道8公里;修便民桥18座;建人饮工程54处,解决2.1万人饮水问题;实施农电改造65.3公里;新建基本农田480亩,修建河堤25.8公里,新修机耕路34公里。
文明家园和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各示范村70%农户都能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漂亮房、用卫生厕、烧沼气灶。示范村共新建居民安置点63处,945户,安置居民3307人,旧房改造307户,搬迁285户;道路绿化30公里,安装路灯146盏12公里,建排水沟8.6公里;改厨、改厕、改圈1750户,新建沼气830口。
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农村参合率达到90%,建农村养老院2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万平方米,配置健身器材39套,新建农村合作医疗室50个,建文化活动室6个,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7%,移动电话入户率达到85%。
和谐文明新村建设有效推进。通过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保障农民知情权和参与权。通过各类精神文明活动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新风尚,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评选平安村39个、“五好家庭”246户、“十星级文明户”470户、、敬老模范500户,好婆婆、好媳妇500多个。
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着力点,选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支部的堡垒作用,实行了党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党员承诺制。同时,扶持发展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40多个。

经验篇

加强领导,强化督查。汉滨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相关区级领导为副组长,农业、林业、水利、财政、计划、建设、交通等42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汉滨区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明确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及乡镇办包抓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的通知》、《汉滨区2007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方案》、《汉滨区2007年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对我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同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协调和督查力度,及时准确掌握新农村建设动态。全年对新农村建设情况督查四次,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表扬肯定,对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有效地解决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抓好学习,搞好培训。全区先后组织三期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先后四次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和帮扶包抓工作会议,并以会代训的形式培训各级干部500余人次,提高了各级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全区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农工程”等培训,共培训农民3.5万人次。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全区利用标语、板报、报纸、电视、印制宣传画报、简报等宣传媒介,主动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及时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出刊《简报》12期,拍摄制作《曙光满天新农村》专题片,营造了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落实政策,捆绑资金。两年来,全区共捆绑项目资金460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认真兑现退耕还林、粮食直补、两免一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沼气池建设、水窖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生态移民搬迁等支农惠农政策,并对畜牧养殖大户、养蚕户、魔芋种植户、香粳稻种植户以奖代补。
多方协调,搞好帮扶。一方面主动向市委办、市新农村办请示汇报工作,积极主动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抽调50个部门140名干部包抓示范村建设,认真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稳定、协调推进。
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全区及时发现和总结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推广其经验。五里镇刘营村依靠科技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了蚕桑产业突破性发展,成为西北第一养蚕大村;恒口镇联红村投资近千万元,新建成了伊斯兰风格的回民村;县河乡县河村依靠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全年接待观光游客3万余人,人均收入达到3000余元;新城办九里湾村、玉岚乡清泉村按照“以游兴果、以果促游”,农民收持续增加。这些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
全面调研,科学规划。全区对45个乡镇办事处871个行政村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摸底,制定了乡(镇)、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并邀请有关专家对《规划》进行了综合评审验收。

开拓篇

加大建设速度。2008年是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第三年,也是示范村建设的关键年,要对照“三年规划”和“村级八个一、农户五个有”的建设标准,缺什么,补什么,突出建设重点,进行规划建设,确保三年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宣传媒介,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程度,增强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总结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以推动面上工作。
强化农民培训力度。进一步广泛发动公办和社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构建农村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使农民不断学到新技术、掌握新信息、增强致富新本领。
加在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进一步做好工作协调和工作指导,加大示范村资金、物资、技术的投入。形成主要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包抓部门具体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做好督查指导。重点督导示范村项目建设政策配套和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完善工作措施,跟踪检查,发现问题,要限期整改,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经济社会发展 乡风和谐文明
岚皋县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岚皋县新农村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坚持“一名领导包挂、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帮建、所在乡镇为主”的工作模式,夯实领导包抓责任,整合部门帮扶力量,集中捆绑项目资金,狠抓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着力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教育、法纪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农村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岚皋县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充分利用农业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产业激励政策,集中培育蚕桑、魔芋、畜牧、茶叶、农家乐等特色产业。10个试点村共新建密植丰产桑园2000亩、密植茶园600亩,栽培魔芋800亩、中药材1500亩,建无公害蔬菜大棚60个,饲养生猪2.7万头、山羊5000只、家禽30万只,兴办腊肉、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厂4户,通过技能培训输出劳务2520人,宏大、花坝、头桥等村依托旅游新开办“巴山人家”农家乐35户。蔺河村的蔬菜、隆兴村的蚕桑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各示范村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主导、户户有门路”的产业发展格局。2007年度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5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50元,比上年人均净增150元。
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岚皋县以农村公路硬化为突破口,同步进行水、电、讯 、沼综合配套。10个市级示范村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455万元,投劳2.2万个,新修、改造村级道路13.1公里,硬化村级道路6.78公里,新修便民桥7座,通村公路主干线全部硬化,公路到户率达80%以上;在水利设施建设上,共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5处,铺设引水管道26.25公里,新修河堤5.75公里、堰渠10.15公里、水窖30口,整修农田600亩共改造农电网8.8杆公里。示范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岚皋县狠抓“三改一建”、巴山民居改造和绿色家园建设,着力建设环境优美、整洁文明的人居环境。10个示范村共改厨416户,改厕450户,改圈413户,建设沼气池473口;新建移民搬迁点7个,实施扶贫移民119户523人、生态移民135户571人,新建房屋192户424间,改造“巴山民居”429户,293户居民进行了院坝硬化,新建垃圾集中处理场3处,启动绿色家园建设124户,新建特色经济林果园1740亩。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变,溢河乡宏大村、四季乡头桥村、佐龙镇花坝村成了外来游客观光休闲的生态旅游新村。
农民教育扎实开展。岚皋县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来抓,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先后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及农家乐业主、茶叶加工、蔬菜生产、畜禽饲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培训175场次,培训8500人次。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农民争创“文明院落、文明农户、好丈夫、好媳妇、好公婆”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农民教育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道德素质。
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共新建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室7处,建设五保集中供养点8处,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65户,安装固定电话210户,新建通讯机站2处,8个村的文化体育活动室建设已竣工投用,五保集中供养达到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通讯通村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到户率达80%。计生奖励补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保集中供养、农村低保等惠民资金足额兑现到位。
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岚皋县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从硬件上启动建设了7个村的支部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在软件建设上,按照“双强”创“五优”,“双联”创“五好”的标准,开展“双强双联争十佳,共建和谐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加强党员的党规法纪教育,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决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制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岚皋县坚持早着手、早安排、早部署,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寻求对策,采取超常措施,集中各方力量,夯实工作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岚皋努力。(李在安 李鹏飞)

焕发农民新面貌 构建和谐新农村
镇坪县新农村建设综述

镇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启动以来,按照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确定了“特色产业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家庭生活殷实,村务管理民主,社会文明有序”的建设目标,把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力量动员起来,实施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帮村、干部帮户工作机制,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措施得力,促进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把农民主体的原则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镇坪县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农民主体就是新农村建设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放在首位,让农民的事情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珍惜劳动成果的热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什么?怎么建?吸收村民代表参加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由群众说了算。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把项目资金捆绑投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催化剂
在新农村建设中,镇坪县不断完善项目资金捆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项目扶持的导向作用,大力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以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捆绑资金,把各类项目扶持资金、民间自筹等多元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集约效应,改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和优化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投入项目捆绑资金2100多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把发展生产和富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镇坪县提出“一业主导、多元发展、重点推进”发展产业的新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135”富民工程,即实现人均千斤粮、三亩药、五头猪的奋斗目标。在产业发展中坚持“三个突破”,即突破产业发展规模、突破产业销售渠道、突破产业服务水平。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由计划指导种养向订单需求种养转变,实现由千家万户分散组织生产向专业协会集约组织生产转变,实现由低产低效经营向高产高效经营转变。创新发展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县6个示范村,共发展魔芋、绞股蓝、玄参为主的药材16800亩,饲养生猪36300头,建正大标准化饲养模式72户,建养殖小区8个。主导产业走向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规范化。药材、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仅药材、畜牧两项,农民人均增收130元。
把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关系着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镇坪县把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一抓到底,抓住不放,并抓出了成效。全县认真落实“两免一补”、“一费制”等政策,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了农村家庭的小学初中学生全部学费,远程教育对农村学校的覆盖面达到100%,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91.43%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分别投入3000元建医疗卫生室66个;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送戏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民健身工程,将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村,丰富了农民的文体生活,受到农民欢迎;积极组织贫困户子女参加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并稳定转移就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实行差额救助,将救助对象象扩大到所有农村五保户和农村低保户。

把解决农民最迫切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在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镇坪县把推动产业发展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农民最希望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抓起,开展一些见效快、受益面宽的建设工作,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漂亮房,是镇坪县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件事情。为了让农民走平坦路,全县筹资近4000万元,实施“村村通”工程,新修改造村组道路251公里,硬化 里程198.4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5%;为了让农民喝干净水,各试点村均建有2-3个饮水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筹措资金40万元,通过引山泉水等形式,使80%饮水难农民用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为了让农民住漂亮房,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针对农民住房条件差,村容村貌不整洁的现状,结合扶贫移民异地开发,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三个两万人”居住工程,即加快城镇建设,使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县城、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集镇,加快新村庄建设,使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在新村,实现全县“经济活跃、社会文明、管理规范、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发展。全县已有60%以上的农民住进了干净整洁漂亮的房屋,基本消除了草房户和危房户。在镇坪农村一个个富有民居特色的新村庄拔地而起,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色。(李在安 罗训成)

突出重点工作 实现突破发展
旬阳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开展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旬阳县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三大重点”,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联系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县级领导带头抓点示范,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抽调精兵强将深入示范村狠抓落实工作,全县从县直各部门所抽调的300余名干部,组成驻村指导组,做到了时间、任务、人员、责任“四落实”。县政府同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分别落实工作责任和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县对乡镇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实行奖罚兑现,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以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促进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确立了“强烟、扩桑、壮畜、优姜、兴林、稳粮”的发展思路,突出一乡(镇)一两品、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实施了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组织化建设,稳定七十万亩粮食基地,做强十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十万亩黄姜基地、十万亩蚕桑基地、百万头生猪基地和八十万亩特色林业基地,形成以烟、桑、畜、姜为支柱,以粮、林、果、菜为补充的产业化格局,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仅13个市级示范村栽烟4120亩,新发展桑园3121亩,发展中药材1031亩,建蔬菜大棚33个,发展狮头柑等林果业2380亩,养猪11090头,养羊6213头,发展正大模式养猪专业户27户,劳务输出3521人。
以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根据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实际,重点抓好“田、路、水、电、气”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农村沃土、测土配肥和良种普及工程,狠抓基本农田、集雨水窖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工程、电网改造工程、电话电视通村工程、便民桥工程和“沼、灶、园”一体化工程建设,实施突破性发展战略。仅13个市级示范村新修、改造71.5公里,水泥硬化道路40.54公里,农网改造21.3公里,修水窖322口,人畜饮水18处,新修通讯机站4个,修复农田314亩,修沼气387口。
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深入开展“千人百村万户”科技服务活动,培育塑造新型农民。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农村支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中大力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四实”作风,创业、创新、创先的“三创”干劲。13个市级示范村依托扶贫重点村建设,新建房屋298户1213间;有53户212人正在实施移民搬迁,有40户160人下正在实施生态移民;改厨1131户,改厕1029户、改圈1181户、改灶1221口、建沼气387口。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平安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培育新型农户、新型农民等两个文明建设活动,使示范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旬阳县将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特色民居、完善公共服务、培育新型农民、强化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办点示范、典型引路力度,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祥和 谢同银)

工作全方位保证 资金强有力保障
石泉县新农村建设成效喜人

石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围绕“产业发展抓蚕桑、基础设施抓配套、人居环境抓改造、民主管理抓班子、乡风文明抓活动”的工作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根本,因村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强化措施,苦抓实干,工作“全方位保证”,资金“强有力保障”。全县9个新农村示范村产业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效。
为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先后6次专题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包抓县级领导多次深入到村督促指导、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石泉县《县级领导四联四包实施方案》、《石泉县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办法》、、《石泉县新农村建设奖补政策》《石泉县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通知,明确了工作责任和政策措施,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和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范畴,并与有关乡镇和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县直各包联部门派驻驻村干部,深入一线,采取扎实措施,倾力帮扶,县电视台开办了新农村建设专题节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新农村建设的群众主体进一步加强。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从领导力量、部门力量、干群力量得到了全方位保证。
为了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石泉县坚持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要求,将所有涉农项目对示范村优先安排,集中资金捆绑使用,为各示范村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全县9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共捆绑各类资金2208.57万元,群众筹资投劳资金2230.58万元,信贷资金732.95万元,部门帮扶资金187.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民居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400万元。实施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发挥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按照“产业发展抓蚕桑、畜牧”的工作思路,9个示范村两年来共新建高效密植桑园4800亩,发放蚕种达到5880张,已形成了铺天盖地栽桑的良好势头,仅蚕桑产业一项增加示范村农民收入380万元,人均增收350元。红岩、堡子等村以大棚瓜菜为主的城郊型农业新建瓜菜水泥骨架大棚40亩,上坝村发展畜牧养殖大户56户。已率先规划实施畜牧小区,通过大户带动战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经营。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近200元。
基础设施抓水、电、路、气、讯等配套,重点解决农民在行路、饮水、用电、通信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在示范村通村主干道硬化的基础上,栽植通村路行道树28.2公里,以通组路、连户路建设为重点,硬化通组路、连户路41.4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车、户户通路的道路硬化网络,村民走上了“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沾泥”的致富大道。新建U型渠0.8公里,人饮工程5处,新建沼气池153口,生态移民及扶贫移民搬迁23户101人。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沼气池建设蓬勃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民居环境突出房屋改造、庭院绿化及街口、村口、路口、门口环境整治。本着节约适用、美观大方的原则,突出陕南乡村特色、汉水民俗文化特色,从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入手,对农房实施“穿衣戴帽、洗心革面”式的景观化改造,全县共计改造民居2138户,其中9个示范村完成民居改造1098户,建绿色庭院376户,治理村口9处。在全面推进9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国道养护管理示范路建设,以集镇过境公路环境整治、路宅分离、路田分离等综合执法为主要方式,集中力量狠抓了其中国道沿线26个村、6个重点村建设和3个村口综合整治,拆除违章非法建(构)筑物320间(处),栽植行道树、花草等15公里,庭院绿化280户,尤其是对重点地段进行景观式美化,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住宅和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绿树成荫的庭院,体现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初步形成石泉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突出“一场三室”建设(体育场、文化室、广播室、卫生室)与村级班子建设。以村级活动室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卫生、计生、文化、社会保障各项政策,9个示范村均新建或改造了村级活动室,健全村级规章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新建和维修村党员活动室9处,村广播室2处,垃圾堆放点97个,村体育场4处,新建五保家园2处,城关镇上坝村建成靓丽舒适的中心敬老院,在农村逐步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局面。有线电视入户、新装电话、电脑入户等悄然兴起,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建立村务公开栏、技术培训等活的开幕展,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祥和)

“百里长廊”美如画
平利县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

尽管是寒冬季节,驱车从308省道进入平利县境内的老县镇凤桥村至长安镇张店村(与湖北接壤的关亚子),平利人称之为“百里生态经济长廊”。进入“百里生态经济长廊”,丝毫感受不到严冬的寒意,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春天般的阳光明眉,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山上生态植被穿衣戴帽、山腰经济林木果桑缠绕、山下梯田种粮美丽富饶”;再看民居:“青瓦白面马头墙,封詹压脊木格窗,厨房圈厕连沼气,庭院经济绕山庄”。这是新农村建设镌刻在平利山水间的真实画卷,这是平利县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平利的农村变了,平利的农民富了”。
平利县委、县政府按照“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率先突破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增强责任感,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点示范,实行资金捆绑,各尽其力,各计其功,整村推进,连片治理的方法,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以来,平利县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全面安排部署,制定了领导抓点示范实施方案。对新农村布点村实行“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支队伍进村包抓,一套奖惩考核办法”的目标责任制和“事不过三”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在全县形成了强大“政府引导、部门包抓”的工作合力。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制定“以流域为板块、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分步实施的具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太大的边远村,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对新村庄建设和民居改造,鼓励以陕南徽派建筑风格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地方特色;对优势产业建设,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与此同时,用足用活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政策,全方位解决民生问题。
为了有效破解当前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问题,平利县坚持按照“资金捆绑、倾斜政策、整村推进”的原则,把扶贫、工赈、农业、林业、交通、民政、水利等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捆绑资金1376万元集中使用、市直帮扶部门倾力包抓协调帮扶资金近100万元、县本级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400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做到建一村成一村,建一片亮一片,确保有限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龙头、普济寺、张店、高峰、凤桥、太平寨、中坝、冲河等示范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达到了主导产业鲜明、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农民生活宽裕、村务管理民主的建设效果。
资金保障,项目扶持,全县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特色产业建设稳步扩张,已发展高效茶园790亩,直播茶园825亩,绞股蓝1700亩,新建密植桑园500亩,种植药材1500亩,种植莲藕100亩,新建果园260亩,国漆管护1800亩,发展正大模式18个,生猪饲养36780万头;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已新修完善公路2.5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2公里,建沼气池800口,已建人饮工程7处,解决了2976户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徽派民居建设为重点的村容村貌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标准旧房改造380户,完成房前屋后庭院绿化美化830户,已建垃圾台29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示范村已完成五保户集中安置供养点7个,供养五保户303人,新建完善卫生室11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5331人,参合率达到95.6%;新建完善文化活动室15个,电视入户率达到90%。全县示范村普遍开展了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农村民主政治意识不断增强,一个崇尚科学、带头致富、遵纪守法、和谐家庭和爱国家爱集体的文明健康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今年,平利县的新农村建设将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机制,以扶贫开发为平台,把扶贫重点村建设成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山边远的特困村实施脱贫攻坚,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在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继续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并逐步向太山庙村、半边街、牛王沟、千佛洞、香河、广佛、乌药山、凤凰等村辐射,使“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的更加美好。(李在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