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为民开拓共富路——记平利县八仙镇优秀共产党员吴祥义

作者:杜耀峰 方越 陈静磊 杨静 时间:2008-01-08 08:25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巴山深处有条名不见经传的鸦河,是“一江清水送北京”的丹江支流,蜿蜒群山之中,日夜流淌着八仙曾在这里修行的传奇;也诉说着这海拔1200米群山中“路无三尺宽,地无三尺平”的封闭与艰苦,诉说着代代山民搏击贫困,改变命运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进入鸦河流域,如同进入人间仙境。沿河而上,随山赋形的水泥公路,盘绕在山腰,串连起镶嵌在大山褶皱里一个个村庄。绿树环抱中一幢幢二层小楼,在温和的阳光中闪光。苍翠的茶园一片一片染绿了山坡,那就是远近驰名的“八仙云雾茶”了。乡间小路上,不时有当地人的私家车穿行。走进山民依山傍水的小楼,好客的主人,会用香喷喷的山珍和清茶来款待你。生活的富足与喜悦,写在他们的笑脸上;赞扬和感叹的话语,流传在人们的嘴上:“这一切的改变,都要感谢吴祥义。他可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党员。”


吴祥义在他捐资修建的靛坪村党员活动室里。


他曾背着几十斤重的茶籽,步行十多里山路,一户一户送到农民家中,动员他们种茶。茶园长起来了,他出资支持成立“靛坪村茶叶协会”,办起了5个茶厂,让275户协会会员每年有100多万元的收入。
他带出了2000多人的“八仙采矿队”,务工致富,让村子85户农民起了二层新楼,让一批农民拥有自己的产业,财产达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
他资助7万元,帮助“八仙腊肉厂”扩大生产,让这一地方品牌大批量外销。
他捐资23.5万元,修建两幢小学教学楼,还设立7.2万元的奖学金。
他捐资10万元,修建一幢村委会办公楼和党员活动室,是全县唯一由党员个人出资,修建最早的“党员之家”。
他投资1100万元,修建“八仙悟真观”风景区,使八仙镇成为“安康—南宫山—小三峡”生态旅游黄金线路上一颗明珠……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山区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攸关,与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和共同富裕的理念攸关,因而引起媒体的关注。八仙镇党委将媒体的报道汇集成《奉献之歌——优秀共产党员吴祥义先进事迹》小册子,平利县委2005年2月作出“向吴祥义同志学习”的决定。在他的事迹感召下,鸦河两岸在外做生意、打工、搞产业挣了钱,先富起来的党员群众,纷纷为家乡发展,或慷慨解囊,或返乡投资,形成了为民开拓共富路的良好风气。鸦河两岸生机勃勃,山欢水笑。
2005年3月30日,在平利县党员先进性教育报告会上,吴祥义平静而铿锵地说,“我只是按入党的宣誓去做,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能平息。

善良厚道心 风雨人生路

“母亲和老支书教我做人做事,要怀揣一颗厚道心,把大伙儿的事一定要办好。”
走进靛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室,一面墙上挂着党旗,写着共产党员誓词。一面墙上的玻璃镜框里嵌着《吴祥义铭志》:“吴祥义同志1957年11月出生于平利县八仙镇靛坪村,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开始先后担任村民小组长、村文书、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推广科技发展产业,拉电修路架桥,多方筹集资金开矿办厂,带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为家乡农民创收2000多万元,先后十多次捐资69万元办社会公益事业,被中华爱国联合会评为‘爱国公益之星’和‘爱国企业家’。忠诚于党,热爱家乡,造福社会,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是他坚定不渝的志向。”
这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给人们展示的吴祥义,看了让人想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生动内涵和高大形象。见到吴祥义,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中等个儿,略显瘦小,表情沉静,紧闭嘴唇,衣着略显陈旧,语言木讷,说话时不停地搓手。只有从他温暖而并不用力的握手中,才能感受到他的细腻与真诚。
吴祥义说:“这一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一个是我的母亲,一个是老支书罗会锦。”
吴祥义的父亲是村上本分、厚道的农民,当过生产大队队长,母亲杨远翠是邻村江西街村一户“耕读传家”的农家女子,知书达理,琴棋书画都会,性格开朗、善良、坚强,因患小儿麻痹而落下残疾,尽管如此,她却能歌善舞,乐于交际,是当地人缘极好的女性。吴祥义对母亲最为崇拜。在兄弟姐妹六人中,吴祥义是老大。由于家贫,在他一岁多时,母亲就把他送到外婆家抚养。外公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对道教很有研究,给他起名“祥义”,就寄托着“祥和”、“道义”之愿。外婆外公的疼爱,弥补不了在父母身边可以得到的温暖,幼小的他面对陌生与另眼,变得沉默寡言,十分懂事。当别的孩子欺辱他时,他主动躲开。别人不愿干的,他主动去做。凡事隐忍,宽以待人,内心深蕴着默默做事,用双手改变命运,证明自己的倔强、坚韧秉性。直到十三岁上中学的时候,他才回到父母的身边,当村干部的父亲让他畏惧,乐观自强的母亲让他依赖,除了在校读书,就帮父母下地干活。他特别听母亲的话,母亲常教他:“多做事才能做人,多帮人才能活人。”这朴实深长的叮咛,吴祥义一直记在心里。
1974年,吴祥义初中毕业,因家贫辍学回村务农,他吃苦肯干,舍得力气,为人厚道,肯帮助集体做事,被老支书罗会锦作为苗子培养。1978年,吴祥义被推荐为靛坪大队二组生产队长。他带领群众在山坡造梯田日夜苦干。当地人至今还记得那段岁月:挖土抬石,吴祥义第一个上手,一人顶两人;饿了啃口干粮,喝口凉水;每天早早组织劳力上工,晚上最后一个回家;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老茧,肩上的衣服补了一层又一层;寒冬腊月,衣服也要被汗水浸透好几次。
1987年,吴祥义在青年农民中脱颖而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他被乡亲们推举为村主任。面对党支部和群众的信任,吴祥义发下狠誓:一定要多干实事,带领大伙儿过上好日子,不再为买盐发愁,让孩子们不再像他一样无书可读。
当了37年党支部书记的罗会锦,是陕西省劳动模范,在村上德高望重,也是吴祥义当村干部的榜样。修梯田,种粮食,虽能糊口,却难致富,他与支书商量,引导农民种蔬菜,种经济作物,推广新品种。为了推广白菜新品种,他与老支书带着新种子,一户一户上门推广,只相信事实的农民,不愿意花一元钱买包新种子。一次次劝说的失败让他很沮丧,罗会锦却依然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劝说。有一天晚上,罗会锦家的大门和屋顶被不理解的村民泼上大粪,这在山村里是诅咒一家人臭名远扬的做法。吴祥义咽不下这口气,“我们办事图个啥?一点好处都落不到!”罗会锦一边清理粪便,一边平静地劝他:“改变大家的观念难啊。不过,没有困难,哪能成事。咱给老百姓办事,一定要坚持住!”在罗支书的坚持下,不少村民种上了新品种,结果真的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后,全村人都抢着种。吴祥义由此悟到了当村官的许多道理。
在母亲和老支书的引导下,吴祥义成长为大家信赖的带头人。他常给乡亲们说:“这块土地生养了我们,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一定要找到致富的门路。”

科技兴产业 艰辛创新路

“我决不辜负党的重托和乡亲们的期望,就是把我吴祥义累垮了,赔个精光,我也要家乡发展起来,村民富起来。”
只有初中文化的吴祥义,是个善学勤思的有心人。报纸上,广播上说的事情,他都要琢磨着能不能在村上实行。政府号召科技兴农,发展产业,他就思谋怎么把靛坪村的茶叶种植发展起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听说县上的专家刘成浩考察发现鸦河两岸土壤ph值在5.5左右,最宜于种植茶叶。吴祥义就找资料、请教专家,买了几十斤茶籽,翻山越岭分发给村民。以粮为本的农民认为种几棵茶树,够自己家喝就可以了,不愿意大面积种植。他就耐心地给大家算起了经济账:种一亩玉米年产值不到20元;种一亩茶叶一年最少可以收入400元,茶树扎根深,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经过吴祥义的努力,靛坪村茶叶种植达到户均一亩地的水平。
在逐年扩大规模的同时,吴祥义多次跑几十里路从县城请来了茶叶专家,给村民办培训班,提高大家科学种茶、管茶、加工茶的能力。1991年,靛坪所产的八仙云雾茶被评为国家保健饮料产品金奖;1992年,被评为世界100个保健饮料产品之一。村民们在收入显著提高之时,纷纷向吴祥义翘起了大拇指:“你真是个能人!”
“要致富,先修路。”吴祥义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组织村民集资修路,用道路将山村与外面的大市场联通。原来村民下山卖农产品,人挑肩扛,买回的生活用品和农资化肥也只能扛着走。吴祥义带头筹钱,动员农民集资。他用自己开采的石板从岚皋矿业公司换来一车爆破器材,组织带领30多名青壮劳力,用铁钎凿开峭壁打炮眼,用小簸箕运土,用大石垒起路基。1个月时间,1.5公里长的蔡家湾路就修通了,不仅可以过板车,拖拉机也可以通过。之后,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郭家湾,虎溪沟,枸皮溪,共柏棚相继通路,在全镇最早实现了组组通路,群众走出大山的路不再难行。通组路修通之后,吴祥义最为激动,他买了串鞭炮在村里点燃,喊着叫着欢庆。


靛坪村茶园一角。


1992年,为了拉高压电,吴祥义动员大家每人出150元。很多人不情愿,“有水轮泵发电,还要拉什么高压电?”吴祥义挨家做工作:“家里电灯亮了,粗茶厂就动不了,粗茶厂一动,电灯就不能用。高压电一来,生产生活都能用。”总算做通了大多数人的工作,十几户困难户却怎么也拿不出钱来,也不愿意借钱。
吴祥义理解困难户的难处,谋划着凝聚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他召开村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均摊增加至175元,不收困难户的拉电费。富裕户有怨言,他就去说服,“咱们不能和那些贫困户比,你们比他们身体好,何愁挣不来钱?”筹到了通电的资金后,他带领群众把30根500公斤重的电线杆抬上高山,从5公里远的岚皋金鸡河拉来了高压电。1993年,靛坪村通了网电,粗茶厂机器开动,农户家里灯光明亮,镇上的人都来看热闹。通了电的贫困户说:“吴祥义心肠好,也给我们照上了电。”
吴祥义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满心欢喜地说,“还是集体的力量大,大家都拉好了,家家都用上了网电,生活方便了,村上的各项生产也不耽搁。”
荒山变绿了,家家户户灯火旺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吴祥义带领村民致富的思想也更解放,胆子更壮,劲头更大。
看到村里残疾人生活没有着落,吴祥义筹资5000元,在村里创办了集体福利厂,对8名残疾人,通过电焊、粮食加工、电器修理搞了技术培训,安置其自食其力。村民鲁新华本是个壮劳力,腿被石头砸伤落下了残疾,他的妻子又做了3次手术,花了4万多元钱,家庭欠债累累,生活难以维持。吴祥义把他招进福利厂时见他会打铁,就安排他做农具,使他生活得以保障。
鲁新华在进福利厂之前,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现在,他靠锻炼出来的打铁手艺自己开了铺子,生活自给自足。提起当初进福利厂的事情,鲁新华红着眼圈,不断地说:“没有吴祥义的安排,真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
吴祥义一直有着朴素的“普世”思想和“共富”理念,力图改变几千年来家庭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小农生产集聚起来,共创大业;将个体农民组织成集体农民,同走康庄大道。他在创业实践中思路更为清晰:只有兴办工业产业,才能找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从1988年起到1994年,他先后自筹、集资、贷款50多万元,办起了6个厂。除了村办福利厂,还有硫磺厂、小煤窑、石灰窑、板石材厂、饲料加工厂、茶厂。其中茶厂由一个变成了5个,别的厂子或因资源低劣(小煤窑),或因入不敷出(饲料厂)相继停办。板石材厂、硫磺厂、石灰窑都因为破坏自然环境,污染鸦河水质,为了保护“一江清水送北京”的丹江而自行停办。
厂子倒闭对村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欠了14.8万元的债务,这对小山村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谓很难还清的“子孙债”!吴祥义却对村民们说,“咱集资、贷款办厂,我有言在先,办成了是大家的,人人有红利;假若赔了本,我私人的。我说话算数,厂子倒闭了,我们发展致富的心不能倒。多年办厂起码锻炼了人,大家有了产业意识、闯市场的意识。这也是效益。”
吴祥义就这样一个人扛起了全部债务。14.8万元,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在那一年,吴祥义全家的收入也不过1000元。

有德就有道 汗水是黄金

“我带着大家出去打工,不闯出名堂,不让大伙儿挣到钱,决不回村!”
扛债不易,还债更难。吴祥义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家当,屋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天家里没有盐吃,他跑了几十里山路到镇医院一位老同学那里,借了20元钱,用10元买盐,又用10元买烟招待人。正在他盘算如何偿还债务,带领村民走出经济发展低谷的时候,一拨拨讨债者纷至沓来。
1992年腊月三十,吴祥义一家杀了一头不足百斤的猪准备过年,来要债的人不仅拿了猪肉,还把祭祀用的猪头也直接拎走。门前只有满地狼藉,看着地上还没有干的猪血,吴祥义这个硬汉流泪了。
有一次,吴祥义把县里的技术人员请到村里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为了让技术人员吃上顿像样的饭,几乎在村里家家借粮的吴祥义硬着头皮走进了供销社的代售点,他想赊一把面条给技术员做饭。店主一边递给他面条,一边问他是赊账还是付现钱。吴祥义说,请你宽限几天。店主一句话没说,直接将挂面从他的手上拿了回去。回到家里的吴祥义蹲在屋子角落,闷头吸烟,大半天一句话都没有说。
1994年除夕夜,一个来讨要123元钱的“坐账”妇女始终不走。所谓“坐账”就是在除夕夜,坐在欠债人家里不走,这是最难堪而无奈的事情。吴祥义家里一个钢镚都没有,他走了5里山路,敲开了号房村村主任罗会庭的家门,说:“家里来要债的了,能不能先借我点钱。”罗会庭掏了100元给他,吴祥义低声说:“能不能再借23块钱?”罗会庭转身又拿了23元钱。吴祥义才把要债的妇女打发走。
吴祥义说,那个时候他不怪别人,只恨自己。谁叫我们穷呢?贫困,像一把锋利的剑,深深地刺痛了吴祥义的心。他把心一横,决定外出务工挣钱。
1994年初,吴祥义对支书罗会锦说:“不要说带动,我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你留在村上,我带人出门打工寻找突破。”在那个时期,农民外出务工还是稀罕事,更别说一个村主任带着村里人一起出门的。村支书罗会锦很支持他:“你有能力,可以好好干。”经过多次与镇领导商量,镇上也同意了吴祥义的想法。
1994年5月,吴祥义告别母亲、妻子和刚满5个月的女儿,带着19个人背着行囊、干粮,扛着债务和风险,带着改变命运的信念,沿着鸦河走向了山外。出发前,他把自己的小账本看了一遍又一遍,告诉自己,出去不让大家都挣到钱,不把欠下的钱挣出来决不回家。
他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三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没有技术,没有熟人,吴祥义带着19个乡亲颠沛流离,辗转陕西、河南、河北三省,从下煤窑到采铁矿石,不论是在井底打矿洞、拉车还是铲矿石,什么重活、险活、脏活、累活,只要能挣到钱,他们都会拼着干。
有一次,矿主觉得他们人少,干不完活,就想重新找人来。吴祥义着急了,好不容易找来的活决不能放弃。为了带动乡亲们完成出矿量,他光着脚丫子在井下一干就是36个小时,啃冷馍喝凉水,累了就坐在洞子里歇一会儿,在他的带动下,19个人最少的也干了12个小时以上。矿主被他们的行动感动了,20个人终于留了下来。
“我们团结在一起,总能找到一口饭吃。”吴祥义总这样勉励大伙儿,20个人紧紧地抱成一团。当时,采矿行业很混乱,工资一发就经常有人抢,多数人挣不到钱。矿井也时常因为各种原因关停,吴祥义他们三天两头都在找工作。
1995年农历八月十四,吴祥义所在的铁矿被停产整顿,20个人干了几个月的活,结算时却只领到了10元的工资。吴祥义不敢停留,带上同伴,连夜背上行李,寻找新的矿点。


吴祥义捐资修建的靛坪村小学。


20人一夜步行40多公里,拂晓时分,到达河北武安的七寸镇,几经周折花了5元钱临时租了两间空房子。安顿好大伙后,吴祥义顾不得通宵奔波的劳累,顾不得饥肠辘辘的困乏,又出门联系矿主,将近傍晚才回来。他刚坐下打个盹,就听到镇里鞭炮声接连响起,他猛然想起今天是中秋佳节,顿时心里泛起了阵阵酸楚和伤感。大家相互注视,谁也不知说什么,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吴祥义拿出了仅有的5元钱买回了5斤面饼,一人分吃一小块,大家相互推让,谁也不肯多吃一点。拿着面饼,吴祥义却怎么也咽不下去,因为白天找的矿主还没有给他答复,他没办法给大家交待。直到半夜,白天联系上的老板把他们领到矿点,给每人预支了1元钱的生活费。
艰苦的磨练让吴祥义深深地体会到,只卖苦力挣不了多少钱,并且还让一起务工的老乡跟着受苦。
吴祥义从认矿石做起,学习开采技术,诚信待人处事,慢慢地得到矿老板的赏识,让他当班长。他知道,每个岗位都不能小看,所以无论多辛苦的岗位,他总是早下井,晚出井,抢干重活,他的举动感动了工人,都扎实地跟着他干。渐渐地,矿山经营者发现他是个可用的管理之才,并试着把一口不起眼的井给他管理。吴祥义如鱼得水,他从安全设施着手,提高采矿的产量和质量,使得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矿主赏识他,把越来越多的矿井交给他管理,并且主动告诉来找工作的人,“去找吴祥义,他管着矿。”
吴祥义一行人经过三年拼搏,终于站稳了脚跟,开始盈利。他说,不能只知道挣钱,更不能只给自己挣钱。他开始尝试把家乡的农民多带出来一起致富。
采矿行业涉及勘测、安全、爆破等很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这些专业的知识。怎么办?吴祥义办起了培训班。他带出去的农民下井之前都要进行一个月的培训,对焊工、爆破员等特殊工种更是严格要求,只有通过培训考核才能开始工作。吴祥义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是要带他们富裕,要让他们当技术工人,能够有立足的本事。
在吴祥义眼里,没有不能用的民工。他从来不轻易开除工人,多次无法通过培训考核的人,他也不放弃,做饭、打扫卫生都成了他安置工人的手段。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说他傻。他却说,矿上工种这么多,肯定有适合他的位置,就算挣不到大钱,也能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摸到一些发展的门路。
农民长期在外打工,生活枯燥,不少人染上了酗酒、赌博的恶习。吴祥义以身作则,他立了铁规矩,酗酒赌博者重罚。为了解决工人的娱乐问题,他带人修了一个小广场,组织工人打乒乓球、打台球、唱歌,读书学技术,丰富工人业余生活。
好不容易挣些钱,不能让生孩子把人拖穷。吴祥义在矿上专门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定期组织女职员和家属孕检,并把“三查”证按时寄回家乡。如果有计划外怀孕的妇女,他都亲自送回家乡,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吴祥义走南闯北,看多了有钱人纸醉金迷的生活。他说,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好的地方。他在矿工中开展“五子”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矿工“当好一个孝子,讨好一个妻子(女工是要守好一个男子),起好一座房子,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少存点折子。”“五子”要求,每个矿工都熟烂于心,见诸行动,“八仙采矿队”成了没有“吃喝嫖赌”、没有寻衅打架,和谐向上的队伍,远近闻名。
从一无所有到管理20多口矿井,吴祥义走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他也把乡亲们带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八仙采矿队”成了一个金字招牌。跟着他打工的人,有的比他钱还多,财产在百万元以上的有30多人,挣到十几万,几十万的人更多。现在沿鸦河四个村子修起的新楼,80%都是吴祥义带出去的人回家修建的。
吴祥义身在他乡,心系故乡。始终不忘出门打工前对罗支书说过的话,“不管走到哪里,我永远是靛坪村的党员干部。”除了通过电话与支书商量村上的发展,他还经常回村协助工作,谋划着让打工者在外挣了钱,回来建设家乡。
2003年,吴祥义把自己的得力助手冉从军派回家乡搞茶园建设。他对冉从军说:“我当村干部时动员老百姓种那么多茶,现在很多人不会搞,把牌子砸了,你回去带个头,抓茶叶,搞好‘一村一品’。成立一个茶叶组织,和村上两委会融为一体。”冉从军很不情愿,因为在矿上每个月能挣到2000多元钱,吴祥义劝他:“人不能满足,要做事情。这么多人在我最艰苦的时候和我一起出来,我现在放不下,不能甩了他们。你有文化,能带着大家把茶园搞好。”冉从军回乡和村班子商量之后,发展温棚种茶和高效茶园,并在村支部的领导协调下,建起了茶叶协会。现在,靛坪村已经形成了“党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模式,成功扩大了“八仙云雾茶”的生产经营规模。2007年,村上人均茶叶收入达到3000元。
现在的吴祥义,一边带着“八仙采矿队”奔忙于各个矿井,一边做着“八仙云雾茶”的推销工作。他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不仅自己这样做,他还动员采矿队的乡亲也兼顾着做。他要把外出劳务经济与村里产业经济在广阔的市场上结合起来,让农民在共富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他笃信“有德就有道,汗水是黄金”,他以“五子”之规带采矿队,让勤劳朴实的农民素质得到提升,让农民辛勤的汗水转化为财富。在他心目中只有乡亲:采矿队是乡亲,村里人也是乡亲。让乡亲一起富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才是真本事。

共富在民心 诚信铺前程

“我相信吃苦能成事,吃亏能成人。人活得要有价值,核心是诚信。如果说到做不到,所说的就是假话。”
吴祥义就是这样一个一诺千金的人。
还是在村上办企业的时候,贷款到期,可哪来的钱还!不能不讲信用,一咬牙,吴祥义借高利贷还款。信誉保住了,高利贷几乎压的他爬不起来。但吴祥义从不后悔,他说:“这么多人跟着我东奔西跑为的啥?还不是因为我讲信用,没有他们也没有我的今天。”大伙说:“跟着他干,心里踏实,这个人最讲信用。”一个工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的10月,吴祥义把资金都投到了另一个矿点上,账上没有一分钱,可到了发工钱的时候,吴祥义没有解释,而是跑到了银行跟人说好话,贷款给工人发了工资。每每被人问起,他总说:“工钱不兑现,还搞啥子事业?”
跟着吴祥义干活的乡亲很多。吴祥义总是关照他们的家人:“放心,我带了他们就要让他们能挣钱,不出事,不学坏脾气。”有些工人对矿上严格管理感到麻烦,但都被吴祥义一顿好骂:“我给你娘、你老婆做过保证,出了事我咋回去交待?”看到别的矿出事的悲惨状,大家都从心底服了他。有些工人私下里打牌玩钱,吴祥义发现后更是大发脾气:“钱没有了,孩子在家指望你们个啥?”所以,跟他们出门的人每年都能安全、健康地满载而归,“只要是吴老板说的话,就是铁板钉钉的。”
外出打工的头三年里,吴祥义处处先考虑大伙儿的困难,把挣的钱都先给别人花了,对家里付出却少之有少。有一次,孔令政接到家里的急电,女儿得了败血症,急需1000元钱,贫困不堪的孔家哪里能筹到这笔钱,吴祥义二话不说找到矿主,请求矿长提前支付他3个月的工资,拿到1000元后,吴祥义立即交到孔令政的手上,让他寄回家。孔令政当场感动得痛哭流涕,“你都没有钱给家里,还来帮我。”在吴祥义的感召下,采矿队非常团结,即使在最困难,没有饭吃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离开。
吴祥义待人以诚,他经常说,人来到世上,境遇不同,但谁都想过好日子。共同富裕是人人都希望的。所以,作为带头人,对每个人发展的机会要平等,不能因什么原因或理由而落下一个人。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几个村民,异口同声地说,吴祥义从小就遇事先想到人,让每一个人都心理平衡。上中学时,认识草药的吴祥义就利用星期天组织同学集体上山挖药材,挣学费,他总是指点着让大家都能挖到好草药,还让别人多挖些。这种思想,使得从小至今,大伙都佩服、信任他。
从当村主任到外出务工当采矿队老板,他都是一心为公、先人后己,想让每个人都有发展机会,让大家都能挣到钱。在矿上,吴祥义核算成本、效益和分配办法,不是一般私营企业实行的“先是投资者(矿主)得多少—管理层多少—最后才是工人得多少”的顺序,而是倒过来算,按首先让工人赚钱的原则,“先看工人得多少—再看管理层得多少—最后剩下的才是投资者或老板得多少”。他说到做到,工人都拥护他,跟他打工心里踏实。采矿队组建13年来,他从来没拖欠过工人的工资,因此采矿队一年比一年壮大,上下同心,团结和谐,亲为一家,效益才年年提高。
吴祥义是一个心胸宽阔的实在人。他认为,“能与人共事的人都是能吃亏的人。不能共事的人都是爱占便宜的人。要想占便宜就要算计,就成了刁人。两人都想占便宜,就难共事。不占便宜能吃亏的人,并不是弱者。吃亏不是失败,而是一种成功。吃亏多,朋友就多。”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因此而赢得了人缘,赢得了成功。
从1994年他扛着债务外出务工,到1997年回家归还第一笔欠款,吴祥义在乡亲们面前,挺起了一个汉子的脊梁。他把为集体办厂时欠下的债务账单,包括几元、十几元的,都一笔一笔看了又看。借5元的,他还10元,借10元的他还20元。
吴祥义亲自到镇医院把在开小煤窑时,为买盐向镇上医生李立强借的20元钱送到他手上。李立强笑着说,“我早就忘了这事,你还记着?”吴祥义神情庄重地说:“我还的不是钱,是良心。”
为还“坐账”向罗会庭借的123元钱,吴祥义还了500元。罗会庭不要多给的,吴祥义说:“那时大家都缺钱。你借给我的是一种信任,关键时刻救了急,这比什么都可贵。我把这份心还上。”
2002年底,吴祥义全部还清了集体办厂时的14.8万元的债务。不仅使他“无债一身轻”,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也为他在家乡内外赢得了一片天地,树起了人格和尊严,在他面前,发展的路更宽、更远。

启程自家乡 归宿在社会

“穷了莫惊慌,富了莫张狂。人生在世,对自己要负责,对家庭要负责,对社会要贡献。”
对吴祥义最了解、最体贴的莫过于他的妻子沈兴芝,“他这个人很善良,很厚道,在经济上别人占他的便宜,他从不计较;别人有事他都肯帮助。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晚上睡觉,说梦话还指挥矿井工作。但是他也很顾家,只要一进门,扫地、做饭、打猪草、喂猪,什么活都干。他外出打工头三年没有回家,我一个人孝敬母亲,带着孩子,日子艰难。那时,他经常写信回来关心家里,如今有了手机,天天打电话说说话。我生病住院,他没法赶回来,每天晚上打电话安慰我,要多休息,不要太辛苦了,现在一天天年龄大了,该享福了。他老叮咛我要多休息,他却一天也停不下来……”她说得动情,眼角噙着泪花。
吴祥义靠奋斗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了受人尊敬和景仰的成功人士。在外富起来的不少人动辄就是宝马、奔驰,打牌喝酒,声色犬马,挥
霍无度。他是名副其实的老板,可他没有买小车,出门办事坐公共汽车,家里房子面积不大,四周的墙只是简单地刷白,客厅除了一个29寸的电视机外,没有其他像样的家具,甚至还有一间屋子漏雨。在矿上,他始终坚持同工人一个生活标准,一身工作服,与工人一同吃面条,啃馒头;在家里,他经常教育子女,穷了不要心慌,富了莫要张狂,要立志做事,不要懒惰贪图享受。他儿子结婚全部开销只花了4000元;他认为在对自己、家人负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作点贡献,即使贡献不大也要尽力而为之。
切身感受到城市和家乡农村巨大差别的吴祥义常说:“我一个人富了算什么,和我一起打工的人富了也远远不够,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致富,才是真本事。”他没有忘记当年对老支书的承诺,家乡父老乡亲共同富裕是埋在他心底最大的夙愿。
2002年,吴祥义还完了“子孙账”,手上有了积蓄。他返乡时看到靛坪村小学仍旧破烂不堪,想到村上仍然没有党员活动室,便找到靛坪村小学的校长刘华清和支书罗会锦,他说:“我挣了一点钱,原来在当文书、副支书的时候,向家家都借过粮食。现在我要给群众做事情,不可能给每家一点点钱直接用。学校破破烂烂,不如给村里的孩子建一所好学校。过去没有活动室,我们轮流在支部成员家开会,还被人赶出来过,一定要给村支部修一个学习开会的地方。我是从家乡起步的,就是借钱也要保证咱们这个工程的建设。”
在给了学校5万元启动资金后,校长还有顾虑,担心他给不了那么多钱。吴祥义把他的儿子和一张20万元的存折带到刘华清和罗会锦面前,说:“我给孩子存了20万元钱,学校和活动室的钱我只能先给启动资金,后面的陆续给。如果我经营上遇到困难,你就拿着存折上的20万元继续建学校和党员活动室。”他的真诚感动了校长,学校很快开始建设。
2004年10月,看到已经建好的学校,他在操场上放声大笑。他说自己想到了1974年初中毕业辍学的辛酸,也想到了当时组织同学支起学校的破桌子,从自家带来野菜和吃食做了一顿饭答谢师长,班主任龙汉兵感动得流泪的场景。
吴祥义总共为靛坪小学和党员活动室捐资33.5万元。现在,靛坪小学已经成为平利县最好的村办小学。党员活动室不仅成为党员活动的阵地,也成为村支部带领协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
吴祥义经常说,挣钱是自私的,花钱一定要为公。
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个理念。2001年,陈广海到河北矿区投奔他,希望能致富。吴祥义给他一个井让他经管,为了帮助陈广海发展生产,先后无偿提供了7万元,他说,赚了是你的,赔了算我投资无果。陈广海始终不能适应矿区的工作节奏,最后无奈回家,来回的车费,吴祥义都帮他出了。在矿区,像陈广海这样得到吴祥义无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
2005年,因为交通事故,坐车到狮坪村办事的江西街群众有十余人受伤。伤员送到了医院,谁身上都没有那么多钱交治疗费。情急之下,江西街村主任给吴祥义打了求救电话。不一会儿,吴祥义就让人从家里带了2万元来救急。
2003年之后,他先后向中国爱国联合会、八仙镇、平利慈善协会、靛坪村、狮坪村等机构和各项公益事业捐款69.5万元。2004年至今,他在八仙镇“五一”、“七一”、“三八”等庆祝活动中共捐资8000元。
山里人交往是以心换心。以心换心,吴祥义换来了群众的深情。他为家乡无私付出,家乡百姓也对他真诚相待,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更让人触摸到了吴祥义心系百姓的心。
2002年,吴祥义因为两头奔忙,无法全身心照顾村事务,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乡亲们仍然坚持选他为村主任;2005年,在吴祥义没有提名候选人名单的情况下,得到大家选票最多的还是他;吴祥义每回到家乡,每到一户,乡亲们都会拉住他喝茶、吃饭,走时,一路送行,依依不舍。
吴祥义给家里每个人存了一张10万、20万元不等的存折。他对家里人说:“这笔钱给孩子们上学用,以后走向社会,作为本钱用。给少了我心里过不去,但我不再多给了,除非有了特殊情况。如果给多了,怕把你们惯成寄生虫。我把数字定死,就是不让你们依赖,产生非分之想。也促使你们自立奋斗,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吴祥义的金钱观、继承观和人生价值观。他力尽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见识。他安置好家人,自己务工挣钱,回报社会就无后顾之忧。他对家人有着至真至诚的爱,但他大爱无疆,心里更多的是想着村民、想着家乡。

目光向未来 兴办千秋业

“开矿会破坏环境,所以我选择了文化生态旅游业,保护好环境,发展产业,造福子孙后代。”
在目光远大的人面前,永远有路,永无止境。吴祥义还了“子孙债”,安置妥当家人,捐资公益、教育等事业,回报桑梓与社会,带领群众在共富路上继续前进。到2004年,他有了五六百万元的积累。他本可以继续投资矿业,扩大生产,把产业做大做强。但他每回一次八仙镇,就被家乡发展的需求所吸引,总想为家乡做些更为长远、更有意义、更能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受益的事。这时,县上正想开发八仙镇文化生态旅游业,他的眼前陡然一亮:这儿可以为家乡的子孙后代做永久性产业。他想到了家乡人文始祖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美丽传说;想到八仙镇的发展前景和八仙文化对当地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他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于是,他放弃了投资矿业的想法,与县上和镇上领导,谋划组建了“陕西平利县八仙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规划修建“八仙悟真观旅游风景区。”
这个消息一传出,从一些不解其意或目光短浅的人那里飘来了风凉话,“在偏远的深山搞风景区,那不是把钱往水里扔,就是脑子‘进水’了吧!”一些好心人也劝他,“投资已经熟悉、回报较快的矿业多好。搞旅游业在短期要见经济效益很难,弄不好亏本是小,你这辈子大概也见不到效益。”
吴祥义是认准目标,咬住不放,说干就干的人。筹措资金,开办公司,立项目,选址勘测,搞规划,报批项目,调兵遣将组建建设班子和队伍,筹备开工,繁琐的手续,繁杂的工作,繁重的任务……他日夜工作,一路风驰电掣,高效运行。2004年7月10日,在八仙镇韩仙洞举行了隆重的景区奠基和开工仪式,吴祥义说:“党的富民政策让我这个‘泥腿子’走上了务工致富路。这次投资1100万元开发八仙风景区,是我对家乡、对社会的回报!”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地个别人为了眼前利益,对开发工程百般阻拦,使已经上了马的建设工程被迫停了下来。吴祥义又急又气,默默地落泪,生了一场病。
这时为景区配套的河堤工程,已投资10万元,修了一半。吴祥义还是振作精神,非常大气地说:“即使景区开发不成,河堤照原计划一定要修好,算是我对家乡留下的纪念。”
一个月后,县镇有关部门通过做工作,说服了当地不理解、不支持的群众,让百姓认识到吴祥义兴办八仙生态文化旅游业的良苦用心和对当地发展的意义。这时,70多岁的语言教师王恒义、50多岁的医生傅官间与一群镇上的文化人,组织带领乡亲,给吴祥义送来一块牌匾,上书“投资千万,造福百姓;千秋伟业,惠及子孙”,让吴祥义热血沸腾。他向乡亲们和牌匾鞠躬说:“我像一个被贫穷和愚昧扎得千疮百孔的汽车轮胎,是党、政府的支持与乡亲的关怀,把我补得天衣无缝,给我充足了气,我没有理由停止不前。”说得大家感叹不已,热泪盈眶。
景区经过2年多建设,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在岚河支流漂亮的河堤畔,在翠峰山崖之间,一条条登山石阶路直上云间,一座座八仙塑像,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辉相映,宾馆、停车场和雄伟别致的山门笑迎游客,真是个阅读山水、返璞归真、赏心悦目的好地方,吸引来不少游人,带动起八仙镇的茶叶、山货和腊肉以及旅游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风景区工程竣工,投入运营,吴祥义又欠下500万元的债务,经过两年在外继续采矿务工,已归还了200万元,现在还有300万元欠债。他说:“这已经与十多年前背着14.8万元债务外出打工不同了。现在有了采矿队和产业,两三年就能还上。”亲友们见他疲惫、瘦弱而忙碌的身影,看他双鬓花白,有些憔悴的面容,同情地说:“都50岁的人了,还要务工还债,啥时是个头?”他却微笑着说:“入党时我举手宣誓,我要说到做到,用事实证明我宣誓所说的话是真心话!”
这就是吴祥义,一个巴山深处走出来的汉子,老百姓有口皆碑的一个好人,一个好党员。他用执著的艰苦创业,默默的无私奉献,不休止的开拓进取和与百姓一道共同富裕的业绩,树立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光辉形象,树起了一座实践科学发展观,带头构建和谐社会的丰碑。

| 责任编辑: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