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建设绿色安康规划纲要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安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2003年6月


  根据市委、市政府“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市西部大开发规划、“十五”计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我市建设绿色安康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建设绿色安康的指导思想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优势,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以绿色资源为依托,以绿色产业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大力建设“一廊三区”,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汉江经济走廊的率先突破。通过对山、水和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蕴育绿色;依托绿色资源,构建绿色种养、汉江水电、特色工业以及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经营绿色;积极发展和大力提倡绿色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绿色。
  2、建设绿色安康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创造大开放、大开发的发展环境,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全方位、多级次地蕴育、经营绿色资源,形成可永续利用的绿色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绿色产品、可永远享受的绿色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坚持打造绿色品牌。按照绿色理念、绿色标准,优化生态环境,创造发展条件,构建绿色产业,用绿色链接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打造绿色安康品牌。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稀缺、独特不可复制的绿色资源优势,立足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开发产业、产品,聚集生产要素,寻求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适存空间。
  ——坚持科技先导,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发优势绿色资源。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的要求,实现绿色产业技术、管理、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非均衡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充分考虑区域间自然资源、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汉江经济走廊的率先突破,带动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预期目标
  3、为了快步跟进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不再拉大并逐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考虑我市实际情况,到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通过蕴育林、水等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环境,确保汉江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为国家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水源,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通过18年的努力奋斗,把安康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条件优越、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最终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山水兴产业,以产业富民强市、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
  4、主要奋斗目标: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省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市委一届四次扩大会议精神,建设绿色安康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期间为打基础、调结构阶段。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以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汉江水体保护力度,集中力量蕴育绿色资源,构筑经营绿色的生态基础平台。到2005年,全市GDP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超过4000元(合500美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5:26:49;有林地面积19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3%;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十一五”期间为大开发、快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加快培育绿色产业,形成绿色主导产业框架,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创立绿色安康品牌,以投资和产业带动资源的大开发,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到2010年,汉江经济走廊框架基本形成,全市GDP总量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6500元(合850美元),全市整体跨入小康社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0:29:51;全市有林地面积2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3%;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恩格尔系数,城镇降到30%以下,农村降到45%以下。
  2011年到2020年为提效益、大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市GDP达到54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17500元(合2200美元),一、二、三产业结构实现13:36:51;有林地面积2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7%;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恩格尔系数,城镇降到25%以下,农村降到40%以下。综合实力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生态城市框架基本建立。
  三、空间布局
  5、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按照蕴育绿色、经营绿色、享受绿色的思路,分区域进行梯度开发,依山、就川、沿江,将全市划分为“一廊三区”即汉江经济走廊、中高山绿色生态区、浅山丘陵绿色种养区和川坝绿色产业城镇区,以“一廊”带“三区”,以“三区”促“一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空间布局。
  6、汉江经济走廊。以汉江干流为轴线、一级支流为脉络,实行水资源的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水电开发为龙头,绿色特色工业建设为重点,城镇建设为纽带,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汉江水能资源开发为主体,集水电能源、绿色产业、城镇建设、水域开发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具有综合效益、连接城乡的绿色经济走廊,使之成为陕南、汉江中上游比较发达的经济区。
  7、中高山绿色生态区。即秦岭海拔800米、巴山900米以上地区,面积1273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4.4%,耕地面积248万亩,其中25度以上陡坡地200万亩。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移民等措施,发展生态林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用10年的时间,把该区域建设成为绿色生态林区,为经营绿色、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等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为经营绿色提供可永续利用的绿色资源。
  8、浅山丘陵绿色种养区。即秦岭海拔600—800米、巴山600—900米之间的浅山丘陵地区,面积968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1.4%,耕地面积394万亩,其中25度以上陡坡地267万亩。根据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基本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较好,多种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初具规模的特点,结合退耕还林、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坚持走“小工程、大群体”之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中药材、蚕桑、茶叶、烤烟、魔芋、畜牧等多种经营,把该区域建设成为绿色种养业基地,为建设绿色安康提供稳定、可靠、优质的原料,构筑建设绿色产业的资源平台。
  9、川坝绿色产业城镇区。即海拔600米以下的川道河谷地带,面积96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耕地面积54万亩,其中25度以上陡坡地12万亩。要发挥该区域人口稠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比较好,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优势,通过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抓好安康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集镇建设,构筑三级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其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绿色安康的产业平台,创建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生态环境建设
  10、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将林业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大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到2005年,累计退耕还林28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21平方公里;到2010年,全面完成474万亩的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00平方公里;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000平方公里,封山育林和森林管护得到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态效益逐步得以发挥,为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水源,为汉江持续、综合开发奠定资源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流域综合治理和配套水利工程,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民人均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农村以电代燃料和沼气绿色生态新型能源工程。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加强对现有天然林资源的培育和管护,提高林分质量。在城镇周边、汉江沿岸以及通往景区的旅游道路沿线栽竹种草,美化环境。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月河堤防防洪以及治污和绿化工程,加强病险水库治理,对中高山住户实施扶贫搬迁,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五、经济结构与产业开发
  12、绿色安康的产业选择。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以绿色种养业为基础,以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为带动,特色工业为支撑,生态旅游为新增极,构建汉江经济走廊的产业骨架,形成具有安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以汉江安康段干、支流水能资源开发为主体,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为重点,实施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建设具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综合效益的水电产业;以经济林特种植、优势畜牧业养殖为重点,构建绿色种养业;以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丝绸纺织、新型材料四大类骨干工业为主体,培植特色工业群体;利用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3、绿色产业开发的阶段目标。到2005年,汉江梯级开发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形成,特色工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后劲有所增强。2010年,汉江梯级开发进入高潮,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特色工业群体初具雏形,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总体步入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阶段。到2020年,汉江梯级开发电站全部建成,水产业形成,通江航运畅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丝绸纺织形成市场优势,钡钛新型材料基地建成;特色生态旅游独树一帜,省内外知名;汉江经济走廊建成,工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可持续轨道。
  14、产业布局。以汉江梯级开发为轴线,主要支流水电开发为脉络,建设汉江水电能源基地;依托安康中心城市,构建江北生物科技工业园区至恒口的以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丝绸纺织、新型材料为主体的绿色新型工业区,并辐射、带动建设汉滨—汉阴—石泉以蚕桑缫丝及其副产品开发为主体的丝绸纺织产业开发带,汉滨—旬阳—白河以黄姜、烟草为主体的烟草、医药化工产业开发带,平利—镇坪—岚皋—紫阳—宁陕以绞股蓝、葛根、杜仲中药材原料和富硒茶、魔芋食品为主体的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带;以瀛湖、香溪洞、南宫山、千家坪、神河源、云雾山等景区景点为依托,着力构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15、绿色种养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开发方向,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以富硒食品、经济林特种植、白山羊养殖为重点,构筑绿色种养产业。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把600米以下的川道建成以蚕桑、蔬菜、养殖为主的种养基地,把600—900米的浅山丘陵区建成以茶叶、魔芋、烤烟、黄姜、蚕桑为主的种植基地和猪、牛、羊、禽养殖基地,把9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白山羊养殖基地。2005年,力争绿色种养业实物开发总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种植面积达到280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增加值13.2亿元。2010年,绿色种养业实物开发总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实现总产值40亿元、增加值24亿元,技术标准、质量监测、质量认证和市场服务、保障体系健全。2020年,绿色种养业在全市整个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经济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倍,实现总产值70亿元、增加值42亿元。
  16、特色工业群体。按照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先进、资源可靠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丝绸纺织、新型材料四大工业群体。大力运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园区、汉江沿岸和月河川道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力争通过15—20年的努力奋斗,建成比较完善的特色工业体系。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40亿元和120亿元。
  中药产业。全力建设“秦巴药谷”,加快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重点抓好绞股蓝、黄姜、葛根、杜仲系列产品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种植基地GAP、生产企业GMP、药材营销GSP认证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中药国际市场。2005年,总产值达到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2010年,总产值和所占比例分别达到15亿元、23%。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成为特色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把安康建成全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绿色食品。充分挖掘安康生物资源品质优质的内涵,以天然洁净、无公害、无污染标准为立足点,实行水、果、药、粮、肉综合利用,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保健品,重点开发富硒紫阳茶、魔芋、秦巴硒菇、桑葚果汁、杜仲纯粉、烟草、富硒矿泉水饮料和肉类、粮油产品,打造绿色富硒品牌。2005年,绿色食品和保健品产值达到7亿元,到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5亿元、45亿元。
  丝绸纺织。发挥我市蚕桑丝绸产业的规模优势,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加速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的桑、蚕新品种,利用基因技术,开发桑蚕丝新产品,培育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蚕业。大力开发真丝高档产品和丝绸服装高档面料,特别是丝针织产品。到2005年,缫丝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吨左右,丝绸服装20万件,丝绸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2010年,缫丝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丝绸服装50万件,总产值达到8亿元。2020年总产值达到25亿元。
  新型材料。利用独特优势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毒重石、重晶石为钡源,建成一个以高纯超细钡盐为基础、以功能材料为特色的上、中、下游产品一条龙开发的新型材料产业,开发高性能、低成本钛酸钡系列PTC陶瓷材料和钛产品,带动一大批与钡盐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新型矿业,加快金红石以及瓦板岩等资源保护性开发,把安康建设成为新型钛铁生产基地。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研究、开发杜仲胶、杜仲纯粉及生物精细化工类新型功能材料,实现集约经营。到2005年,新型材料工业实现产值2.5亿元。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5亿元和15亿元。
  17、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汉江水资源,发展电力、供水、航运、养殖、防汛、灌溉和旅游业,提高汉江综合开发整体效益。全面实施汉江梯级开发,加快喜河水电站建设进度,争取“十五”期末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力促蜀河、旬阳水电站在“十五”中后期陆续开工建设;将白河水电站和安康火电厂建设作为汉江经济走廊建设的重大前期准备项目,加快工作进度,争取2010年前立项建设,把安康建成西部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充分发挥水电调峰作用,同时带动高耗能耗水工业建设和发展。抓住南水北调工程机遇,加大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好护林和保水工作。建设汉江通江达海航道,2015年前,通航能力达到100吨级以上。整治、完善汉江防洪系统,2010年前建成沿江城市比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到2010年,汉江开发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水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达到20亿元;到2020年分别达到17亿元和40亿元。
  18、生态旅游。以市场为导向,汉水文化为内涵,建设旅游精品为目标,做山水文章,创特色品牌,把安康真正建成西安的后花园。“十五”期间,重点抓好瀛湖、香溪洞、神河源、千家坪、云雾山和七亩坪等景区景点建设。随着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汉江梯级的全面开发,进一步开辟新的旅游景区景点。按照“巩固西安,发展周边,拓展西部,走向全国”的市场方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辟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将安康融入中西结合部的“黄金旅游圈”,促使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全市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中转游客50万人次。2010年,旅游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景区开发初具规模,旅游环线全面贯通,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效益,达到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中转游客120万人次的能力,旅游从业人员2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5%以上。再经过10年的努力,把安康建设成全国旅游网络系统中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探险旅游基地和专题旅游基地,力争旅游综合收入占到GDP的10%左右。
  六、生态城市建设
  19、建设生态城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高度和谐的城市形态。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构建以安康中心城市为极核,县城为组团,集镇为结点,公路、铁路交通为网络的三级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特别是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利用各个城镇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体现个性,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生态城镇建设方案,通过18年时间的努力,把安康建成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20、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带动集镇建设,结合迁移式扶贫,加快扶贫重点村及新村建设。“十五”期末,三级城镇骨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化水平超过30%。到2010年,城镇体系初步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城镇化水平达到36%。2020年,城镇体系建成,城镇功能基本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48%。近期,加快安康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旬阳、石泉撤县设市,远期完成紫阳撤县设市,形成“一心三翼”的绿色城市体系。
  21、突出安康中心城市建设。建设的重点是江北综合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商贸、旅游产业发展平台。2005年,安康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江北供水、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骨架形成。2020年,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分别达到50平方公里和50万人,绿化率达到50%,城市重心实现跨江北移,水、大气、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标,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加快城市道路、供水、电力、通信、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与建设绿色安康相适应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和垃圾污染,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施经营城市战略,严格控制江南规模,采用产权置换等形式,加快江北综合开发步伐,到2020年,江北城市功能形成,江南城区得到有效改造,形成南北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为旬阳、石泉、紫阳撤县设市创造条件。搞好规划,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尽快改变建制镇道路、供水等市政建设面貌。抢抓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县城污水、垃圾治理工程,为南水北调、生态旅游提供优质水源和旅游环境。搞好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七、绿色文化建设
  23、绿色文化以崇尚自然,弘扬生态美,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绿色文化建设要围绕“一廊三区”绿色产业布局,形成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构建与时俱进的汉水文化体系,实现汉水文化看安康。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安康文化艺术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扩建安康市博物馆,改造安康市中心广场。2010年前,完成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改造,健全乡镇文化设施。加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加强企业、机关、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安康民风、民俗和地域特色文化,为文化产业建设创造条件。
  25、文化产业建设。重点抓好具有汉水地域特色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地方戏曲、舞蹈、美术的研究、整理、开发,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形成绿色文化体系。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市场开发进程,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强力扩张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发挥文化资源在绿色安康建设中的综合效益,让绿色文化渗透到安康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绿色文化观和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
  2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全方位展示绿色安康的人文形象,使绿色文化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为目标,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公民爱生活、爱自然、爱环境、爱家乡的意识。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市民形象。把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同时安排部署,同步实施,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按照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八、支持系统
  27、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建设绿色安康,必须拿出更大的魄力、更实的作风和更大的干劲,去研究项目、争取项目、建设项目。“十五”、“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实项目储备库,精心搞好项目的包装策划、市场推介和宣传营销。拼抢一切机遇,积极主动地跑部进省,千方百计把一批具有决定意义的项目挤进国家计划盘子,逐步付诸实施。加强在建项目管理,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健全各级、各部门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以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绩效、评价干部、区分优劣。
  28、建立健全创新机制,进一步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营造公平、公开、开放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聚集生产要素、扩张产业效应的市场机制。更新观念,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加快体制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造步伐,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新招商机制,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并举,开辟新渠道,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作用,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机制健全的物流市场,建设区域物资集散地。以开放的眼光、思维和魄力,营造良好的开发、发展环境,创造条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安康聚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安康,展示安康,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中外客商到安康创业发展、观光旅游。把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营造建设绿色安康的法治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
  29、进一步加快以公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畅通公路出口,完善路网体系,提高道路等级的思路,积极组织实施市县二级公路、县际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安康“三横七纵”的公路交通网络,提高通行能力。加快出境大通道建设,特别是西安—安康—重庆高速公路、G316安康段二级公路建设,尽快打通区域对外大通道。建设汉江安康城区以下五级航道,通行能力达到100吨级以上。扩建安康机场二期工程,提高起降能力,开辟新的航线。配合、支援西康、襄渝铁路复线建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形成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组成的立体化、高密度、放射状的汉江经济走廊大交通格局。加强电网、通信设施建设,为建设绿色安康提供稳定、优质的能源、通信保障。
  30、执行和创建科学的绿色标准体系。按照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供服务。严格执行国际国内已有的绿色标准,尚无统一标准的,要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和WTO规则,科学、规范的绿色标准体系,为绿色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加快药材种植GAP、制药企业GMP、营销行业GSP创建、达标认证工作,加快富硒食品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争取通过国家验收或认证。
  31、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安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充分发挥科技和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以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实现经营管理新突破,着力培养和造就支撑安康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尤其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开拓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型的高级策划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在引才引智、培训提高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培养造就新型人才。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组建安康本科高等院校。根据建设绿色安康的需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构建适应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在人才工程的带动下,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培育、壮大科技产业。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安康生物医药研究院、安康汉江开发研究院和安康新型材料研究所,为大开发、大发展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为建设绿色安康提供人才支持。
  32、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加强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十五”期间,完成市、县两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诊断能力。2010年前,基本完成乡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疾病的监测和防治系统。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加强市、县两级体育场馆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场所建设,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努力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按照有利生产、保障生活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种类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做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工作。大力发展新闻、广播、电视事业,为建设绿色安康鸣锣开道、打气鼓劲。
  33、加强信息化建设。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化的发展,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把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绿色安康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34、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绿色安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立建设绿色安康领导小组,负责建设绿色安康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各部门、各行业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要用绿色安康总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把规划目标、任务体现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中去,分年度逐步付诸实施。
  建设绿色安康规划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总揽各项建设事业全局的行动纲领,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各县区、各级部门一定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加以落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以干克难,用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去实现建设绿色安康的宏伟蓝图!

  附:建设绿色安康规划主要综合指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