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安康要闻 >正文内容

安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36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24.8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21.9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43.50亿元,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6亿元,增长33.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亿元,增长4.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02元,增加637元,增长13.65%;农民人均纯收入1417元,增加93元,增长7.02%,基本实现了全年发展的预期目标。
  2002年,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展示出我市经济社会步入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势作用继续发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大高于“十五”计划平均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取得成效,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以旅游业为新增极的第三产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开工建设,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但是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投资扶持有限,自我投资能力微弱,投资环境不尽人意,不能有效吸纳、引导外地资金和民间闲散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效储备不足,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定;工业规模小,新的增长点缺乏,农业结构调整没有突破地区封闭式调整的格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推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农村市场发育迟缓,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尤其是公路等级低,出境通道不畅,路网尚未形成,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0%,第二产业增长14%,第三产业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4.15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亿元,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0元,增加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7元,增加1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实现全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有利因素:一是“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目标和政策走向更加明确,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发展战略和市委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成为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今年发行的国债仍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有利于继续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并发挥其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调整中的农业开始转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素不断趋于完善,为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四是优势资源吸引聚合生产要素生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招商引资建成的一批新项目成为今年工业经济的增长点。水电、生物制药、中心城市建设等一批重点续建项目形成的投资内生惯性,对经济增长可做出新的贡献。
三、实现计划目标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贯彻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确保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要紧紧抓住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找准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把投资放在首位,以投资、产业、消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一)加快以生态环境、公路交通和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构建绿色产业重大的经济建设,是经营绿色的自然资本。要继续搞好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今年计划完成退耕造林还草60万亩,荒山造林45万亩。以城镇周边、重点旅游风景区、主要道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集中连片治理,加大汉江及九大支流沿岸的绿化和荒山荒坡治理力度,蕴育绿色生态资源,发挥综合效益。
  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主骨架大通道、县际公路和县到重点集镇道路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和新上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西康高速公路安康段前期工作进程,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确保年内建成安康—平利、石泉—两河二级路;开工建设白河—界岭、平旬县际公路项目,力争开工建设石泉—西乡二级公路石茶段;积极做好岚紫、紫渔、平岚、宁镇等县际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计划;加快安旬—白—二级公路旬阳段前期工件,上半年完成可研报告评审,创造条件力争今年开工建设;认真做好县到重点集镇国债公路建设规划上报省上评审,列入省上规划,力争形成新一轮公路建设高潮。
  切实抓好电力、通信建设。搞好城网、农网二期改造工程,全力抓好330KV金州变电站为重点的网改工程,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加快江南6个配网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安康邮政信息大楼和移动通信大楼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电力、通信基础设施条件。
  (二)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43.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8亿元,技术改造投资4.4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5.2亿元。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6个,当年计划投资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新开工项目16个,当年计划投资5.25亿元;续建项目13个,当年计划投资14.95亿元;竣工收尾项目7个,当年计划投资4.8亿元。安排重点前期工作项目35个,其中:争取年内新开工项目15个。
  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宏观引导和管理的工作机制。全面、及时、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投资动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超前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债等政策性资金扶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启动民间投资和社会资金的政策措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尤其是要加大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服务业的力度。加强政府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努力增加固定资产信贷投入,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加强综合协调服务,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对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要积极主动做好项目援建工作,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重点抓好喜河电站、蔺河口电站、毛坝关电站、33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加大对项目程序、现场、进度、质量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持续快速增长。
  突出抓好新开工项目。加快计划新开工项目的准备工作,重点抓好汉江干流安康重点段防洪工程、黄姜产业化示范工程、安康市江北供水工程等项目,力争年内陆续开工建设,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新的增长点。
  继续抓好国债项目建设。国债项目不仅关系到国债投资效应的充分发挥,也关系到我市今后能否赢得国家更多支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省关于国债项目建设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建设指导思想,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管理责任,落实配套建设资金,严格工程质量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狠抓建设进度,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务实的工作赢得中省更多的资金支持。
  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继续坚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谋划一批新的重大接续项目,明确项目单位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充实项目储备库。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投资主体参与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密切加强与中、省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投资信息,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汇报,争取中省支持。
  大力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做好项目的包装和市场推介。2003,全市招商引资签约合同项目在100个以上,签约项目总投资达到27亿元,引进资金19.2亿元,力争项目履约率达到90%以上,当年完成投资6.5亿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以良好的服务和投资环境、社会信用,创造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安康投资兴业。以优势资源项目、配套扶持政策、优秀管理人才,主动出击洽谈招商,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注重项目落实,继续实行下达签约合同项目投资计划,抓好签约项目实施的检查督办、协调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突出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建设,组织好第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安康龙舟节贸洽会等项目洽谈。健全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的综合管理与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
(三)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打造经营绿色基础平台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力推进产业化建设,精心组织发展绿色种养业,打造绿色品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力争完成农业增加值26.2亿元,增长5%。
  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黄石滩水库、农田水利建设、集雨节灌工程、病险水库治理、国家二期人畜饮水、县城及重点建制镇供水工程,确保黄石滩水库建成。扎实做好天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加快洞河水库等一批以水源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对以工代赈项目的管理,进一步抓好以工代赈片区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集镇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围绕建设绿色安康的战略思路,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退耕还林加大林特基地建设,巩固提升蚕桑、茶叶、烤烟等传统产业,推进中药材、畜牧业、食用菌产业不断壮大,大力推广适用新技术,加快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和达标认证,不断开发新产品,为特色工业提供绿色原料,对黄姜、葛根、魔芋产业进行有效引导,增加科技含量,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打造安康绿色品牌。利用天然富硒、无污染的独特资源优势,狠抓富硒茶、山野菜等一批绿色农业产品,规范标准,提升档次,增加产量和市场占有份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扩大无公害、绿色和富硒食品生产规模,着力打造安康绿色农业品牌。以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为依托,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推广力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做好涉农价费的清理整顿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税费改革政策,加大检查力度,严防农村“三乱”抬头和农民负担反弹,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7元,增加100元。
  (四)切实抓好现有企业达产达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绿色产业群体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围绕实现全市14.6亿元工业增加值的目标,立足生物、水力、矿产优势资源,以水电能源、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丝绸纺织、新型材料为重点,培育壮大安康绿色特色工业群体实力,努力开拓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新增工业增加值2.2亿元。
  充分挖掘现有生产能力,着力抓好工业的挖潜改造和规模扩张。对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充分挖掘生产潜力,促进达产达效;对2002年底竣工的25个工业项目,采取得力措施开足马力生产,增强工业生产的后劲。
  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工业。要依托优势资源,按照绿色、环保、安全的时代要求,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绿色食品工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积极构建绿色产业群体。重点抓好富硒茶、绞股蓝、杜仲、魔芋、山野菜、桑椹果汁等种植加工一体化建设和市场开拓工作,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集中力量建设生物科技工业园区,以点带面,实现工业经济的新突破。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要求,吸引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开发项目,认真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入园开发,力争今年有一批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五)以江北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加快江北在建项目进程,集中精力抓好已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滨江大道一期工程、黄沟路、望江公园、江北桥西护岸、工业园区道路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江北供水、滨江大道二期、330KV金州变电站、江南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滨江商贸中心区、黄沟住宅小区,使江北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旅游、工业、商贸三大城市经济的产业支撑。加快江南一批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度,有序实施江南城区改造,开工建设桥西广场拆迁安置工程,实施大桥路、安火路和中心广场改造,加快安康文化广场建设力度,形成南北互动的中心城市建设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完善中心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构筑建设绿色安康新的城市经济发展平台。
  以经营绿色战略为指导,以安康中心城市为带动,加快以县城为集核的小城镇发展,构建有利于绿色特色生产要素聚集的三级城镇体系。按照绿色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镇规划,突出公路沿线、县城周边重点区域的城镇发展,通过实施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提高城市化水平。
  (六)以喜河电站开工为契机,加快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构筑汉江绿色经济走廊的主骨架
  汉江梯级开发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汉江经济走廊建设的主骨架。以确保喜河电站顺利开工建设为目标,切实做好喜河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全力以赴为电站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配合汉江公司和设计单位,加快蜀河、旬阳、白河水电站前期工作,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年内汉江干流上再进点开工一座水电站项目。同时,加快汉江支流在建电站的建设进度,力争蔺河口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毛坝关电站大坝和厂房建成,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发电运行。
  以汉江梯级电站开发为契机,全力打造安康汉江绿色经济走廊。围绕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借助国家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历史机遇,加快汉江沿岸陡坡地和荒山退耕还林步伐,治理水土流失,严格控制污染水资源的矿产企业开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丝绸纺织和新型材料绿色特色工业,构建汉江绿色产业群体的骨干产业,全力打造汉江绿色经济走廊;结合库区移民搬迁,加快沿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山水兴产业、以产业富民强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
  (七)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精心规划旅游精品线路,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安康绿色生态旅游品牌。抓住有利时机,依托我市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培育,全力构造旅游产业框架。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提高旅游景点质量和等级,并通过加快“食、住、行、购、娱”等相关行业发展,把旅游业各要素培育聚合成一个发展的整体,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紧扣绿色生态旅游主题,把发展旅游业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加快沿线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景区景点建设和城镇的绿化建设,重点安排旅游景区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工程,大力改善旅游景区外围的交通条件。抓好瀛湖景区道路、码头、龙王山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点景区通达能力,加大香溪洞、神河源、千家坪、七亩坪、云雾山等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建设。加强旅游产业的市场运作,建立多种投融资体制,拓宽旅游投资渠道,激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旅游产业。
  精心组织好“五一”、“十一”两个旅游黄金周,开拓境外旅游市场。借助两个旅游黄金周和汉江龙舟节的有利时机,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强化旅游景区和旅游秩序管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规范引导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市全年计划接待旅游人数80万人次。
  以旅游为带动,大力发展服务业。在认真做好服务业调研和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调整力度,在推动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优势特色服务业,用发展的思路创造更多的城市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再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安置城镇劳动力8000人。制定政策促进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大高中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投入。加快安康中学、汉滨区一中等一批重点高中建设,争取开工实施旬阳、白河等县高中扩招项目和一批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技术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着力建设安康市疾病控制中心、市中医药科技大楼、市传染病医院以及汉滨区第一人民医院、汉阴县医院等县级贫困医院。强化农村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着力抓好农村和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使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加强基层和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加大市文化艺术中心和体育场建设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汉江文化。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落实社会保障资金。积极稳妥地推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以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扩大信贷消费的范围,推动信用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刺激居民增加消费,特别是教育、旅游、医疗保健、餐饮和家政服务消费,拓展消费领域。加快农副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信贷和贴息贷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以农村消费促进和带动消费领域的拓展。
  围绕建设绿色安康,切实搞好价格服务、管理工作,积极稳妥组织实施电力、供水等各项价格改革政策;整顿农村价格秩序,减轻农民负担,拉动农村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大对乱收费现象的查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化经营、建立汉江梯级综合开发基金、流域电价、经营城市的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价格政策建议;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为建设绿色安康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电子政务工程为载体推进政府信息化,加快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信息化宣传和培训,提高信息化水平。
  附: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综合指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lq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