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邓良义:“夜不闭户”是民警的职业追求

    作者:冀平 王罡 时间:2007-07-26 08:10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今年1月4日,陕西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独家刊登《他和群众的感情有多深--记安康市公安局汉滨分局新城派出所骆家庄社区民警邓良义》的长篇通讯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经中央媒体摘编后,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邓良义的先进事迹迅速走进人民群众和公安民警心中,邓良义光荣地当选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和全省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称号。7月中旬,陕西日报记者随中省新闻采访团来到安康,再一次走近邓良义,通过深入挖掘,又一次次被他那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崇高品质所深深感动。

    我是社区民警邓良义

    2001年6月的一个晚上,初来骆家庄社区的邓良义第一次来到居民曹中花家登记房客。听说是民警来了,曹中花立即像撞见鬼似地大喊大叫:“深更半夜的,你不去破案,跑到我家干什么。”邓良义在外面等了一个多小时,仍然吃了闭门羹。
    第二天晚上,邓良义又敲响了曹中花家的大门,此时围观群众越来越多,曹中花非但不开门,还隔着门吵嚷:“我家盖这三层楼,愿意让谁住就让谁住,你一个小小的警察,管得着吗?”
    隔了几天,邓良义第三次敲曹中花家的门,曹中花家的门倒是开了,可曹中花一下扑上来,抢天呼地地对看热闹的群众说:“快来看呀,警察又来收钱了,你有本事,把我盖房借的钱替我还了,你随便登记。”
    邓良义灵机一动,觉得是一个难得的宣传机会,他恳切地说:“大叔、大嫂,我是社区新来的民警邓良义,你们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今天,我是按规定登记流动人口的,如果执法有问题,你可以去告我,今天就是等一天,也要把情况登记清楚。”邓良义的耐心和真诚最终打动了曹中花,如实对13名租房者进行了登记,也让群众知道了这个瘦小的社区民警邓良义。
    杨忠英(汉滨城建局退休职工骆家庄社区群众):以前社区民警姓什么,叫什么,我都不知道,对警察的印象就是一喊,二训,三耍威风,见了警察来了,大家都躲得远远的。曹中花的事传遍了整个社区,开始看着曹中花和民警争吵,我们都有点幸灾乐祸。可后来,看着邓良义身上那股子劲,大家都觉得这个新来的警察的确不一样:说话和气,在理;办事认真,公道。如今,社区哪个人不知道邓良义,有了事,我们都爱去找他。
    邓良义:越是难缠的事,我越不躲,为什么呢?社区警务工作就是和老百姓打交道,越是复杂的事情老百姓越关注,这也是展现自己能力,树立形象的好机会。刚来社区,这个远近闻名的“城中村”,也是安康市的商业中心,没有门牌号,住户没有登记表,人口多少无人知晓,让人一头雾水。“拎包的多、入室盗窃的多、群众纠纷的多”,是当时社区的真实写照。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情况,我就是凭着这样一个公关法,哪有事,我往哪里跑,让群众认识我,了解我,这个“公关”效果比你平时挨家挨户地走访要好得多,群众熟悉你、接纳你了,就会慢慢配合你的工作。从2000年起,不到三年时间,我就摸清了辖区人口底子:2779户,7456名常住人口,1300名暂住人口,225户公私出租房,78栋居民楼。

    把群众的事看得比什么都重

    退休教师彭世清,今年已经79岁了。10年前,他因身体瘫痪,一直卧床不起。彭世清老人的独子娶了一个汉阴的农村媳妇,由于一家人不懂政策,小孙子的户口落在了农村,成了彭世清老人晚年的一块心病。
    2006年9月26日,邓良义从社区群众中偶然听到这件事,就特意来到彭世清老人家里问明情况。7天后,当邓良义把办好的户口簿亲自送到老人手里时,彭世清老泪纵横,“你可是我家的大恩人呀,我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邓良义说:“老人家,责任不在您,在我没有把国家的政策早一点告诉您。”彭世清拉着邓良义的手说:“我家里穷,没有什么好东西感谢你,送你碗浆水,回去煮碗浆水面吃吧。”
    这只是邓良义许多故事中的一个剪影。7年来,邓良义共调解各类群众纠纷300多起,为群众办理户口变动140多人,协助有关部门解决低保62人,为100多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工作。
    陈得芳(汉中西城服装厂退休职工、骆家庄社区群众):邓良义把群众的事,看得比什么都重。平时不管多晚,只要群众有事,一个电话,他就及时赶到,能解决的绝不拖,解决不了,他也会积极奔走。那片真情,那份热心,看了就让人感动。2002年初,我主动把家里的电话留给他。我说,邓警官,有事别跑来跑去,打个电话就行。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我说,这个警察挺好,我为什么不能相信他。如今,辖区2000多户的家里电话都记录在邓良义的电话簿上。
    邓良义:为群众办好一件事,可以影响一栋楼;做坏一件事,可以影响一个社区。社区警务工作,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只有你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得到群众信任,他们才会信任你、支持你、感激你,工作才会如鱼得水。如今,不出门,社情民意就能了如指掌,辖区内哪里出事了,哪家有人搬进来了,不出10分钟我就知道了。7年来,辖区群众为公安机关提供有价值线索17件,协助抓获违法犯罪人员21名。

    “夜不闭户”是民警的职业追求

    2002年6月的一天,邓良义在街头巡查时,碰见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社区菜市场口,一位姓刘的老太太正在向一个姓马的大爷诉苦,说家里煮肉的铝锅被贼偷了,骨头汤倒了一地。马大爷苦笑着说:“别提了,没看我正在骂小偷吗?”原来,他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花也被人偷走了,一气之下,马大爷在门口的小黑板上写下一首“诅咒诗”:“小伙子偷了我的花,找个媳妇是老大妈;姑娘家偷了我的花,找不到一个好婆家;中年人偷了我的花,鼻子上长个大尾巴……”
      邓良义见状,急忙自报家门,马大爷打量了邓良义一眼,摇着头说:“别看你警服穿得蛮整齐的,可你一个人,能行吗?”旁边有一名群众翻着被割破的口袋,附和着说:“邓警官,你瞅瞅,早上出门买肉,肉没买来,钱先叫人弄走了,这鬼地方,小偷多得能把你们警察吃了。”
    这件事,对邓良义触动很大,社区社会治安究竟怎么搞?
    2003年4月25日,在邓良义的牵头下,骆家庄社区成立了一支义务巡逻队,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56岁,几年来,巡逻队由最初的23人发展到88人,成为社区一支流动的风景线。自从有了这支巡逻队,社区比以前安宁多了。2002年,社区发案21起,2003年发案16起,2004年发案6起,2005年10月至今发案3起。
    王兴福(骆家庄社区群众):这几年,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出租房屋。2003年,巡逻队刚一成立,我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家里人劝我,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当什么巡逻队员,出了事可咋办。我说,社区治安好了,外地人才敢来这里租房经商,社区安宁不仅仅是邓警官一个人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别人问我,遇见不平,你退缩吗?其实,我们联防队员没有一人会退缩、害怕的,因为我们身后站着可亲、可敬、可靠的邓警官。
    邓良义:骆家庄社区这么大,治安状况这么复杂,如果单靠民警,就是再派10个也不够用。即使装上100个摄像头,也不顶用,群众的"心眼"比"天眼"的威力大。如今,街边卖小吃的,社区扫垃圾的,溜鸟的大爷,修车的大哥,都是我的铁杆信息员。有人劝我说,现在社区治安这么好,你咋还这么忙。我说,社区治安确实是好了,但是我发现,老百姓对社会治安的担心,还没有完全达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境界。这是一名职业警察的最高追求,我还远远没有做到。

    没有妻子的支持,我干不好

    2006年10月10日,农历8月15,中秋佳节,妻子廖云红打电话给邓良义:“我把饭都做好了,晚上和孩子等着你回家吃个团圆饭。”
    已经有快一个月没在家里吃过饭的邓良义,接到电话回到了家。还没坐稳,手机就响了,看着妻子的眼神,邓良义犹豫片刻接通了电话,电话那边传来群众急促的声音:“邓警官,地区医院发生一起医患纠纷,患者家属堵在医院门口,你快来看看。”
    邓良义满怀愧疚地看了看妻子和孩子,轻声说:“社区有点事,我过去看看。”调解完纠纷已经是深夜1点多了,回到家里,看着桌子上的饭菜,邓良义的心头一阵酸楚,像这样经常半夜回家,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对家庭,邓良义有一种深深地内疚,而每次妻子总是理解地说:“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廖云红(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职工、邓良义之妻):平时,不管有多晚,只要接到电话,老邓起身就走。说实话,开始我是有怨言,但时间长了,慢慢理解了他。我知道,他心里不只装着我和孩子,还装有社区的群众。2005年4月,老邓由于劳累过度,颈椎病复发住院治疗,看着一拨拨去看他的群众,我更理解了邓良义工作的意义。前两年,我们单位的领导开出了年薪8万元高薪,请老邓过来上班,可老邓说,我更爱现在这份工作。别人都说他傻,可我知道,老邓太爱警察工作了,他丢不下。老邓常说一句话,不当警察,我邓良义什么也不是。
    邓良义:我一个月工资不到1500元,但我是安康公安系统中第一个购买私家车的民警,钱当然是妻子的奉献。结婚10多年来,为工作,妻子没和我吵过一次嘴,不管我有多忙,多累,妻子总是很理解支持,很少有怨言。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干不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骞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