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旬阳县在深化改革中,激发新兴经济组织的活力,用“党建+X+贫困户”的模式帮助群众稳定增收,激活了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广州的客商到旬阳来买鱼
酒香不怕巷子深,8月12日,是吕河镇秦家塔村桂花香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售鱼的日子,广州客商欧阳先生闻讯赶来购买了7万斤鱼,打算通过检疫后直接卖到香港。
当日,养鱼合作社卖鱼45吨收入34万元。秦家塔村村主任罗龙竟自豪的介绍:从2016年4月投资39万元的5万尾鱼苗投放库区,2017年4月合作社第一次卖鱼20吨收入15万元,226个股东每股分红300元,这次每股分红700元,股本已经回来啦!
说起这事儿,股民们认为得益于第一书记。2016年1月,县双创办干部薛亚利到任秦家塔村第一书记,他从盘活“沉睡”资源入手,盯上了村内电站库区的水,在水产业上开始“大做文章”。
两个月后,秦家塔村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旬阳县桂花香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每股1000元标准,每户入1至3股的方式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股。在226户社员中有101户贫困户,其中30户特困户拿不出股本,第一书记从单位“化缘”,让30户特困户入了“干股”。合作社收益的10%用于提取公益金,作为后续发展资金,90%分给股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看着股民们分红时的笑脸,望着碧波荡漾的水库,薛亚利也有了成就感:我时刻不忘入党誓词,用我扎实的工作服务群众,只为大家能够早日脱贫致富!
“聚沙成塔”的宝丰专业合作社
今夏大旱,树苗、花卉受灾严重,趁着早晚凉快,21户社员纷纷挑着水桶去沟里挑水浇灌苗木……
过去,大家会趁机睡懒觉、喝烂酒、打烂牌,有的还扯闲筋……晏开霞嫁到棕溪镇陈河村3组30多年,从“晏姐”到“晏娘”再到了“晏奶奶”,算是村里的能人,也是乡贤,她对这里的人了如指掌。
看着大家受穷,民风日下,晏开霞心里难受,要给大家找点事儿干。2012年10月,她动员8户留守妇女、老人聚在一起商议成立合作社事宜。就这样,旬阳县宝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8户农民成了“股民”。
合作社明确社员以土地、人工及日常田间管理等折款入股,苗木销售后社员和合作社按照销售额1:1分红,即每笔销售收入社员分得50%,合作社分得50%。
合作社2013年发展桂花、银杏等苗木110亩。2014年又种植了200亩苗木。2015年销售第一批苗木收入24万元,8户社员户均分红1.5万元。2016年底,合作社总收入突破40万元,年终分红大会上17户社员一次性分红30.8万元,户均分红1.8万元。现在留存的苗木价值在1000万元左右。
今年初,又有4户农民入社。看着分红年年增长,又有不少农民申请入社,合作社又规划了发展远景:最终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宝丰专业合作社不仅把闲置的土地、劳力等聚集起来,更把人心聚拢,形成了“聚沙成塔”的效应。
游子返乡,让土地生金
吴永虎,在外创业十年有余,怀揣150万元积蓄回乡创业。在小河镇龙王滩村成立了旬阳县金田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发展蔬菜、葡萄、养殖等产业占地面积达2000亩,开设农产品连锁超市15家,吸纳社员81户。
村民吴高金家中3人在合作社种植基地长期务工,农民变工人,月月有收入。去年合作社创新开展股份制经营,吴高金拿3亩土地1万元现金入股,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3个人一年收入六七万。
贫困户想入股缺资金怎么办?吴永虎降低了入社门槛,实行100元入社。龙王滩村村支书宁国清说:“我们这里土地流转行情是每亩500元,有的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获取保底分红,有的以100元入社,贫困户变股东、当社员,仅龙王滩村就有14户。”
谈及下一步发展,吴永虎坦言,“作为合作社理事长,身份变了,责任更多了,争取在三年之内,合作社社员数达到1000户以上,让更多贫困户转换身份”。吴永虎诚实守信的品格,不忘家乡、心系乡亲的赤子情怀,成就了他的事业,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目前,旬阳县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全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0家、合作社592家,建成农业园区51个,带动贫困户入股、务工2660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