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文件名称 |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 公开目录: | 政府办文件,灾害救援 |
索引号 | 719776475/2017-0073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责任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17年04月27日 |
文号 | 安政办函〔2017〕91号 | 公开日期: | 2017-05-04 17:23 |
有效性 | 有效 |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2017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17年是我市加快发展、追赶超越的重要一年,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实施《“十三五”安康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为统揽,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根本,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聚焦薄弱环节,夯实基层基础,注重事前防范,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一、坚守底线,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
1.突出抓好应急值守。全面落实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四强化、三明确、四到位”要求,坚持领导在岗带班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坚决防止值带班人员脱岗、漏岗、离岗现象发生。加强法定节假日值班工作,各县区提前3天向市政府总值班室报备值班安排情况。加强县区以下政府系统值班工作,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完善制度,改善条件。完善值带班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法定节假日、汛期、特殊时期、重大会议活动期间,采取电话抽查、视频点名、明察暗访等方式检查值带班情况,并全市通报。
2.及时准确报告信息。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信息报告主体责任,增强信息“首报、时效、责任、敏锐”意识,严格按照信息报告“三明确”要求,做到突发事件信息、重大紧急信息和重要预警信息2小时内报告市政府;敏感事件和重大以上突发事件30分钟内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市政府。节假日、重大会议、重要活动期间,坚持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建立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台帐,将县区、部门信息报送情况纳入应急管理年度考核,对信息报送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
3.拓宽信息来源渠道。继续强化县区、市直部门信息报告主渠道作用,充分调动基层突发事件信息直报点积极性,加强与“110、120、119”沟通联系,主动核查网络媒体涉安突发事件信息、舆情等,与各类媒体互动交流拓宽渠道,多途径、广覆盖,全天候不间断地获取和掌握突发事件信息,确保标准以上信息应报尽报。对季节性、多发性各类突发事件及时分析研判,及时提出预防和处置措施。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
4.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对《“十三五”安康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年度目标和相应时间节点,及时督导检查,严格动态监测管理。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十三五”应急重点建设项目台帐,明确牵头单位,组织做好重点项目前期调研,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报批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开工。
5.加强预案管理和演练。按照“完善预案体系,推动预案落实、加强动态管理、扎实开展演练、探索数据化管理”五大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提升预案内容的完整性、流程的合理性和应用的可操作性。针对极端天气造成衍生灾害多发、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新情况新问题,组织编制相关应急预案,填补预案空白。对市、县区现有专项预案进行汇总整理,制作《预案简本》,利用综合应用系统,逐步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提高预案获取的即时性,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公安、安监、环保、住建、教育、卫计、交通运输、消防等部门应结合行业特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专项应急演练。按照市级专项预案“每3年至少演练一次”的要求,今年对森林火灾、自然灾害救助、安全生产事故、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及大规模恐怖袭击7件专项预案进行演练和修订,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
6.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和充实各级应急委组成人员,强化应急办职能,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充分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责。进一步健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强化各级应急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探索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明确指挥机构、联动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启动流程,确保快速有序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牵头建立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应急协作,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指挥协同的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
7.深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陕西省实施办法》,各级干部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普及活动,教育引导公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成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践行者和监督者。
三、源头预防,加强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8.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认真落实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登记、监控和治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动态监控体系,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开展所辖范围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时进行检查,监控,积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结合我市特点,突出汛期山洪防御、地质灾害、矿山安全等重点部位隐患排查和治理,强化“九小场所”等各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完善安全管控机制,加强各类大型活动安全风险的科学评估和应对准备。
9.健全各类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重点区域气象、水文监测预报设施建设,提高对暴雨等极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其它次生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完善农林、动植物检验检疫和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汉江水质监测监控,确保南水北调汉江水源水质安全;完善“专群结合”的社会面反恐维稳情报信息网络,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控,及时获取苗头性、动向性、预警性信息;深入推进应急便民广播体系建设,推动各县区加快实施,完成高新区三大公园应急广播建设,启动20个基层镇办试点工作,提高容灾抗毁能力。严格落实《安康市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应急广播、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载体,准确掌控突发事件线索和重要敏感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相关提示。
10.协调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全市应急救援队伍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对队伍种类、人员配备、装备配置等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建立资源数据库。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组建政府专职消防队的实施意见》,支持建设“一专多能、布局合理”的消防力量,切实发挥综合救援的中坚力量。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专业队伍、非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大防汛防滑、医疗救援、交通、安全生产、水上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装备投入,科学制定演练计划,推进救援队伍演练常态化。
11.建立各级应急管理专家库。分灾种更新充实专家队伍,组建分级分类、门类齐全的应急管理专家库,共享专家资源信息,制定出台《安康市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管理办法》,建立专家定期参与应急分析研判和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预防、响应、处置、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1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坚持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严格按照《安康市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办法(暂行)》规定,民政、国土、公安、安监、卫计、环保、交通运输、住建、规划(地震)、商务等部门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优化物资储备布局,丰富储备品种,扩大储备规模,完善生产、储备、物流和紧急调配机制。对专业应急物资品种、规模、数量、储备地点、调运方式、紧急联系人做到底子清、情况熟。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和试点,推进预案涉及的风险隐患和队伍、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建设,探索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和队伍、物资、装备、场所等应急资源数据库以及数据维护更新机制。积极向上衔接汇报,争取支持,力争省上规划的依托安康辐射周边的综合性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早日启动实施。
13.充分发挥应急平台作用。统筹发挥省市视频会商系统、语音调度系统、三级值守系统、市县移动应急平台系统在信息报送、指挥调度、预测预警、综合研判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做好日常管理和运维工作。按照《陕西省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部署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做到人员、设备、基础数据三到位,配合省应急办做好综合应用系统向基层镇办延伸部署,切实增强各级政府应急能力。
四、夯实基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14.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夯实镇、办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专兼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探索村委会、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模式和思路,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重要内容,落实具体负责人,推动形成四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15.夯实基层应急基础设施。把防灾减灾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规划、同实施、同检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设防等级。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根据灾害特点、人口分布和城乡分布,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16.推进基层示范点建设。按照“四进五有”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活动,力争新创建4个省级、10个市级、40个县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严格“年初计划申报、年中指导检查、年末评比考核”程序,坚持质量、提升数量,适当奖补,督促指导县区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扩大创建覆盖面,切实发挥引领、辐射、带动效应,增强基层应对抵御风险能力。对省上确定的白河庆华化工有限公司、紫阳蒿坪镇改革村、岚皋县南宫山镇高桥村3个省级标准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积极对接,强化市县联动,推动项目加快推进。
五、全员参与,加强社会协同能力建设
17.开展应急管理“五进”活动。实施应急管理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开展应急法律法规、常识、自救互救技能宣传教育,重点举办消防安全、地震逃生、学生防溺水、食品安全、防煤气中毒、心肺复苏等应急培训,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18.做好公共安全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119全国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和“安全生产月”等公共安全宣传活动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风险隐患识别活动,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普及。
现将《2017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4月27日
2017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17年是我市加快发展、追赶超越的重要一年,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实施《“十三五”安康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为统揽,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根本,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聚焦薄弱环节,夯实基层基础,注重事前防范,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一、坚守底线,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
1.突出抓好应急值守。全面落实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四强化、三明确、四到位”要求,坚持领导在岗带班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坚决防止值带班人员脱岗、漏岗、离岗现象发生。加强法定节假日值班工作,各县区提前3天向市政府总值班室报备值班安排情况。加强县区以下政府系统值班工作,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完善制度,改善条件。完善值带班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法定节假日、汛期、特殊时期、重大会议活动期间,采取电话抽查、视频点名、明察暗访等方式检查值带班情况,并全市通报。
2.及时准确报告信息。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信息报告主体责任,增强信息“首报、时效、责任、敏锐”意识,严格按照信息报告“三明确”要求,做到突发事件信息、重大紧急信息和重要预警信息2小时内报告市政府;敏感事件和重大以上突发事件30分钟内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市政府。节假日、重大会议、重要活动期间,坚持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建立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台帐,将县区、部门信息报送情况纳入应急管理年度考核,对信息报送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
3.拓宽信息来源渠道。继续强化县区、市直部门信息报告主渠道作用,充分调动基层突发事件信息直报点积极性,加强与“110、120、119”沟通联系,主动核查网络媒体涉安突发事件信息、舆情等,与各类媒体互动交流拓宽渠道,多途径、广覆盖,全天候不间断地获取和掌握突发事件信息,确保标准以上信息应报尽报。对季节性、多发性各类突发事件及时分析研判,及时提出预防和处置措施。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
4.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对《“十三五”安康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年度目标和相应时间节点,及时督导检查,严格动态监测管理。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十三五”应急重点建设项目台帐,明确牵头单位,组织做好重点项目前期调研,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报批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开工。
5.加强预案管理和演练。按照“完善预案体系,推动预案落实、加强动态管理、扎实开展演练、探索数据化管理”五大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提升预案内容的完整性、流程的合理性和应用的可操作性。针对极端天气造成衍生灾害多发、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新情况新问题,组织编制相关应急预案,填补预案空白。对市、县区现有专项预案进行汇总整理,制作《预案简本》,利用综合应用系统,逐步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提高预案获取的即时性,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公安、安监、环保、住建、教育、卫计、交通运输、消防等部门应结合行业特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专项应急演练。按照市级专项预案“每3年至少演练一次”的要求,今年对森林火灾、自然灾害救助、安全生产事故、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及大规模恐怖袭击7件专项预案进行演练和修订,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
6.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和充实各级应急委组成人员,强化应急办职能,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充分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责。进一步健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强化各级应急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探索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明确指挥机构、联动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启动流程,确保快速有序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牵头建立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应急协作,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指挥协同的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
7.深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陕西省实施办法》,各级干部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普及活动,教育引导公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成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践行者和监督者。
三、源头预防,加强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8.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认真落实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登记、监控和治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动态监控体系,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开展所辖范围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时进行检查,监控,积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结合我市特点,突出汛期山洪防御、地质灾害、矿山安全等重点部位隐患排查和治理,强化“九小场所”等各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完善安全管控机制,加强各类大型活动安全风险的科学评估和应对准备。
9.健全各类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重点区域气象、水文监测预报设施建设,提高对暴雨等极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其它次生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完善农林、动植物检验检疫和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汉江水质监测监控,确保南水北调汉江水源水质安全;完善“专群结合”的社会面反恐维稳情报信息网络,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控,及时获取苗头性、动向性、预警性信息;深入推进应急便民广播体系建设,推动各县区加快实施,完成高新区三大公园应急广播建设,启动20个基层镇办试点工作,提高容灾抗毁能力。严格落实《安康市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应急广播、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载体,准确掌控突发事件线索和重要敏感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相关提示。
10.协调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全市应急救援队伍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对队伍种类、人员配备、装备配置等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建立资源数据库。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组建政府专职消防队的实施意见》,支持建设“一专多能、布局合理”的消防力量,切实发挥综合救援的中坚力量。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专业队伍、非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大防汛防滑、医疗救援、交通、安全生产、水上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装备投入,科学制定演练计划,推进救援队伍演练常态化。
11.建立各级应急管理专家库。分灾种更新充实专家队伍,组建分级分类、门类齐全的应急管理专家库,共享专家资源信息,制定出台《安康市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管理办法》,建立专家定期参与应急分析研判和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预防、响应、处置、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1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坚持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严格按照《安康市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办法(暂行)》规定,民政、国土、公安、安监、卫计、环保、交通运输、住建、规划(地震)、商务等部门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优化物资储备布局,丰富储备品种,扩大储备规模,完善生产、储备、物流和紧急调配机制。对专业应急物资品种、规模、数量、储备地点、调运方式、紧急联系人做到底子清、情况熟。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和试点,推进预案涉及的风险隐患和队伍、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建设,探索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和队伍、物资、装备、场所等应急资源数据库以及数据维护更新机制。积极向上衔接汇报,争取支持,力争省上规划的依托安康辐射周边的综合性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早日启动实施。
13.充分发挥应急平台作用。统筹发挥省市视频会商系统、语音调度系统、三级值守系统、市县移动应急平台系统在信息报送、指挥调度、预测预警、综合研判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做好日常管理和运维工作。按照《陕西省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部署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做到人员、设备、基础数据三到位,配合省应急办做好综合应用系统向基层镇办延伸部署,切实增强各级政府应急能力。
四、夯实基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14.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夯实镇、办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专兼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探索村委会、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模式和思路,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重要内容,落实具体负责人,推动形成四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15.夯实基层应急基础设施。把防灾减灾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规划、同实施、同检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设防等级。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等,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根据灾害特点、人口分布和城乡分布,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16.推进基层示范点建设。按照“四进五有”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活动,力争新创建4个省级、10个市级、40个县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严格“年初计划申报、年中指导检查、年末评比考核”程序,坚持质量、提升数量,适当奖补,督促指导县区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扩大创建覆盖面,切实发挥引领、辐射、带动效应,增强基层应对抵御风险能力。对省上确定的白河庆华化工有限公司、紫阳蒿坪镇改革村、岚皋县南宫山镇高桥村3个省级标准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积极对接,强化市县联动,推动项目加快推进。
五、全员参与,加强社会协同能力建设
17.开展应急管理“五进”活动。实施应急管理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开展应急法律法规、常识、自救互救技能宣传教育,重点举办消防安全、地震逃生、学生防溺水、食品安全、防煤气中毒、心肺复苏等应急培训,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18.做好公共安全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119全国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和“安全生产月”等公共安全宣传活动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风险隐患识别活动,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普及。
19.充分发挥媒体助推作用。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持续建好应急管理网站,提质增效,鼓励制作电视专题片、公开课、微视频、公益广告等,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新格局。
公文PDF原件:安政办函〔2017〕91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