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绿色循环发展 追赶超越展新姿——安康市绿色循环发展工作综述

作者:衡果 时间:2017-04-19 08:31 来源:安康日报 【字体:

  第十一次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座谈会以来,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五个扎实”,矢志追赶超越,坚持园区承载,产业支撑,改革创新,攻坚破难,在宏观环境复杂、经济持续下行情况下,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埋头苦干,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稳健开局。

  经济实力实现跃升,循环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852亿元,增长11.3%,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16%,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6亿元,增长24.2%,高于全省15.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亿元、增长12.1%,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962元、8590元,分别增长8.2%、8.6%。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和非公有制经济占六项指标居全省第一),追赶超越迈出坚实步伐。
  突出生态优势和富硒特色,围绕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抓工业补“短板”,转方式调结构,强化园区承载、科技支撑和重点帮扶,支持和引导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力促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加速成长。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2016年规模工业企业达560户,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增加值增长16%,居全省第一。以饮用水、富硒茶、魔芋、粮油等为重点的富硒食品产业增长25.2%。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65%。生态旅游带动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创建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10个。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经济快速兴起。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5:39.6:39.9调整为11.8:54.8:33.4。

  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创新驱动激发活力

  以“三区两园”和“飞地园区”为依托,狠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功能,加强人才、资金、项目聚集,提升承载能力与发展活力。近三年,争取陕南循环发展园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1.68亿元,撬动园区投入近50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我市19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2.8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1407户,吸纳就业7.4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7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71.3%。旬阳、汉阴、平利工业集中区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安康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旬阳生态工业集中区升级为陕南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5个“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落地开工建设项目20个,建成标准化厂房4.8万平方米,投产企业4家。培育现代农业园区429个,年产值85亿元,解决农民就业近10万人。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577公里,交通“短板”正在转化为助推发展的区位优势。汉江综合整治、中小河流和病险库塘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东坝防洪工程建成投用,长期危害安康的“水患”正在变为“水利”。围绕打造“秦巴明珠”,加快中心城市、县城和县域副中心镇、文化旅游名镇、新型社区加快建设,恒口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挂牌运行,中心城市和城镇建成区分别达39.5、9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6%。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县城、卫生县城全覆盖,创建2个国家生态示范区和6个省级生态县,绿色循环发展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创新驱动战略和“双创”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助推创新发展。至2016年底建成秦巴众创空间等7个国家级“双创”平台和富硒产品研发中心等6个重点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民营科技企业140家。开放发展“十大行动”成效明显,举办经贸、外事、文体等活动近百场次,在天津、武汉、沈阳、成都等地组织推介招商活动20多场次,驻外使节来安考察、驻华使节文化(安康)行活动产生良好影响,中日地方交流研讨会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安康赛区)、国际富硒魔芋贸洽会、第十六届汉江龙舟节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招商引资项目276个,到位资金458.6亿元。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创新,安康被确定为国家四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之一和省级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绿色金融示范市,平利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获得全国人大法律授权;高新金融服务聚集区启动建设,13户企业在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5%和14.6%。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增注册企业4878户,增长40%。

  县域经济支撑有力,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各县区依托矿产资源、茶药蔬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资源,发挥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不断壮大,2014年以来省上累计支持我市重大产业和一县一产项目196个,总投资144亿元,先后有高新钒氮合金、汉滨皓翔建材、汉阴中昌管业、旬阳宝通环卫一体化、石泉后柳水乡、旬阳巴山雪饮用水、紫阳盘龙茶厂、和平茶厂等130个项目建成,实现产值60亿元,辐射带动1.8万人就业,一县一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持。2016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增长12.6%,占全市70%。2015年度陕南共7个县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我市就有宁陕、岚皋、旬阳和镇坪4县获奖,9个县综合排名位次整体前移。紫阳、平利跻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石泉、岚皋、宁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列入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以省上《“十三五”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为统揽,各县区完成了《“十三五”一产业规划》编制,成为未来五年绿色循环发展的行动纲领,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群众生活明显提高。坚持每年将财政增收的8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让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共享发展改革成果。2016年,完成民生支出206.3亿元,212个贫困村13.67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全部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64万人。完成教育投资6.5亿元,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6.3%,高中阶段入学率96.5%,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全省第二。建成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和市精神病专科医院,选派2181名教育、医务工作者到国内外培训深造。安康博物馆获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安康第二博物馆、汉江龙舟文化园等建成投用。建成镇、村(社区)体育惠民工程450个,全民健身及场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功承办陕西省首届全民健身大会。推进市级老年公寓和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独家庭扶助关怀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造林绿化68万亩,退耕还林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4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5%。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和“治污防霾·保卫蓝天”成效显著,建成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陕南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和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0县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新建和改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47个。“气化安康”稳步推进,建成加气站8座,新增用户3.2万户。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建成94个重点减排项目、18个污染治理和节能技改项目。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301天;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和省级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叶苗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