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山大沟深,是限制开发的国家级贫困县。35万人口中,贫困人口就有9.55万人。去年以来,该县抓住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的机遇,培育主导产业、狠抓龙头带动、实施技能培训促增收,探索“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户瞅准项目难、生产经营难、进入市场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推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有效路径。据统计,紫阳县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累计实现稳定脱贫4.3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2.9%。
发展主导产业是扶贫的关键
红椿镇侯家坪村一组贫困户吴艺安,最近正忙着给新盖的房子内装修。老吴一家6口,有10多亩茶园。今年他家收了100多斤茶叶芽头,每斤收购价100多元,光茶叶一项就收入1万多元。
“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该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主攻点”,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源”,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按照“库区渔业养殖、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主导产业基地。探索形成“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产业联结机制,构建依托订单农业、土地有偿流转、进入企业及园区务工和虚拟股本金年度分红等贫困户增收渠道,推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立足生态富硒资源优势,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重点壮大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五大特色种植业和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加快农村小型加工业、富硒美食、民歌茶艺、电子商务、修脚足浴等二、三产业发展,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增收有门路。
西北地区最大的富硒茶综合企业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针对拥有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在册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脱贫,今年带动80户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
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
高桥镇深磨村一组的代立章,过去在广东佛山安装电梯,月收入7000多元,媳妇在家带孩子,两头拉扯,很不方便。看到村里很多人通过县上技能职业培训从事修脚职业,有的已做到片区经理,年薪几十万元。代立章动心了,最近,他也报名参加了修脚技能培训,希望能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通过修脚走上致富之路。
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任贾学平说:“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就业,为了解决好就业问题,基地实行了订单培训模式,保证为每位结业学员妥善安置就业岗位。”
紫阳是国定贫困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贫困村147个,贫困群众收入低,增收难度大;常年有8万多外出务工人员,绝大部分人没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作。
2014年起,该县狠抓修脚浴足、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县上每年拿出500万元培训资金,出台“三包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费、免教材用品费、发放交通补贴。先后与远元专业修脚集团合作开展修脚师培训,与安康康嫂家政服务公司合作进行家政月嫂培训,与合作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出具就业待遇承诺书,明确最低工资、工资计发、生活待遇等保障条款。累计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45期,培训11000余人,就业率达70%以上。“十三五”期间,紫阳计划完成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以上,贫困人口中的适龄劳动力参训率达到80%以上,使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门以上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促进脱贫致富。
今年7月28日,安康市技能脱贫现场会在紫阳县召开,紫阳技能扶贫的模式和经验被全市推广。
龙头带动激活“造血干细胞”
高桥镇龙潭村一组的王卓修,一家六口人。2013年,紫阳县开源富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他签订农副产品订单种植收购合同,公司流转他家5.6亩土地,每年土地流转费2240元。公司把流转来的土地交给王卓修种植玉米,并按照市场价上浮50%进行收购。今年,王卓修交售玉米3883斤,每公斤3.2元,收入6212元。此外,老王利用空闲时间在园区从事园区维修、苗木修剪、建筑等季节性务工,一年大约还能收入1500多元。
针对一般贫困农户有劳动力、有土地,但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理念、缺市场信息的现状,紫阳县自2012年起,围绕茶叶、魔芋、玉米等县域主导产业,筹集“贫困户带资发展基金”,将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每户1—2万元的标准,以贫困户参股方式,注入县上几家有实力的公司,由县扶贫局与帮扶企业签定资金借款管理协议,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增收脱贫帮带协议,通过订单生产、优先安排到企业和园区务工、土地有偿流转、投资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经营获得收入。
2015年,该县筹集300万元扶贫资金“戴帽”安排到223户贫困户,入股紫阳县开源实业有限公司,开源公司在高桥镇龙潭村按每亩每年300元—500元的标准流转农户土地3120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并优先雇用贫困农户劳动力在园区务工,同时与周边4900余农户签订玉米订单收购合同,按高于市场价50%的价格保底回收,带动贫困户870余户、2880余人参与企业产业基地建设,贫困户人均当年增收1200余元。
同时,该县还抢抓金融扶贫试点县机遇,成立县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先期筹集资金5000万元设立县扶贫专项基金,通过金融融资平台每年要筹措不低于1亿元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县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
“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关键要激活其‘造血干细胞’,让贫困群众从‘造血式扶贫中’增强更多的获得感。”紫阳县县长陈莲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