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南平“绿富美”发展经验对安康追赶超越的启示

作者:冯三俊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19 10:55
  笔者随市委考察组专程赴南平市考察调研后,对安康对标南平“绿色发展”、实现安康“追赶超越”思考更加深入。
  一、选择南平——禀赋相似、优势相同、定位一致、方向契合
  1、自然禀赋相似、定位与路径一致
  自然禀赋的相似性。南平与安康“八山一水一分田”具有相似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禀赋质量上,如南平海拔1000米以下的国土占比87.9%、安康不到30%、人均土地都在13亩左右、人均耕地在1亩上下,但从土地的肥力与水热与立地条件南平明显优于安康。
  功能定位相同、优势责任一致。南平地处闽江上游、是福建省重要水源保护区、生态屏障,承受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2012年《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南平10县市区中有7个县市列入限制开发区域。十二五以前,南平因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恶劣,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称,交通瓶颈长期制约,综合实力全省滞后。两市的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责任也在生态,依托生态优势谋划绿色崛起、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成为两市的战略发展共识。
  2、发展历程相似、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发展历程相似。从“十五”到“十三五”,安康与南平发展(阶段)单纯观察GDP仅有5年“时间差”,南平前五年完成的目标几乎就是安康后五年追求目标;综合多元指标考察安康与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差距8年左右;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南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发展,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结构“轻型化、绿色化”态势显现、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分析研究南平“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与安康“十三五”规划目标,不难发现,除财政收入差距较大外其他指标的一致性很强,南平经验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直接性。
  发展目标与方向高度契合。围绕未来五年的发展,南平市提出: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持续推进食品加工、旅游养生、机电制造、竹加工、生物医药等“千亿”“五百亿”产业行动,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与我市“四区”叠加基本市情下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在方向具有一致性、与建设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导向,生态机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在战略对策上高度契合。
  二、对标南平——“绿、富、美”何以炼成
  南平市围绕“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了“十二五”末森林覆盖率全国地级市第一、人均GDP8000美元,高于全国与陕西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实现了“绿、富、美”发展。
  1、坚定绿色发展自信,着力大平台建设、坚持规划引领
  在南平历届决策者都将绿色经济抓在手上,均显现出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前瞻作规划,按照生态标准,搭建产业发展大框架的绿色发展自信。
  现代交通是区域发展的最大平台,自2010年第一条高速通车,前期规划的11条高速公路已经建成9条高速、通车里程932公里,崇山峻岭中“县县通高速”目标实现、优化南平高速网项目正在实施,合福高铁让南平与上海、合肥、厦门形成3小时经济圈,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活力彰显。
  2009年南平开始谋划策划建设武夷新区,邀请英国剑桥、德国科施通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历时3年《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获得省政府批准;为确保规划实施,采取各种措施,促成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武夷新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政策含金量之高(每年3亿元资金)、支持力度(新区用地指标省上专列)之大前所未有。
  1、突出绿色产业发展,全产业链支撑绿色经济
  推进食品产业千亿产值行动,全产业链构建发展支撑。南平市决策者立足“福建粮仓”优势与食品产业完成产值205.6亿、年均增长30.3%的目标,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市累计获“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75个,“三品一标”总面积达200多万亩,培育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4家、省级50家、市级118家,农民专业合作3480家,农业组织化程度得以提升。
  着力策划“旅游+”、市场铸链条,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用好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做大大武夷旅游圈是南平市“旅游梦”。如果说2009年“印象铁三角”张艺谋等主创,投资1.5亿的《印象·大红袍》,改变了武夷山“一山一水一壶茶”的观光游格局,带动了中华茶博园、数字茶博馆、《印象·大红袍》剧场、历史茶博馆、游客服务中心5个项目建设,促进武夷山市旅游的产业链初次整合;那么,着力项目策划与市场运作,目前已经形成“一秀一花一园一圣地一街一镇一道一圣人”8大旅游项目,则进一步增强武夷山旅游的文化内涵,拓展度假旅游功能,丰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从单一景点旅游逐步向文化、休闲、观光旅游转变。星罗棋布的旅游项目,串起了武夷山市整条旅游产业链,2016年武夷山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0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1亿元,占南平旅游业总收入的38%。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旅游产业链项目完成投资200多亿元,5A级旅游景区1家、9家4A级、16家3A级与39家星级饭店,总床位10万张,年接待3500万人次过夜的能力,以成熟景区供给与特色性旅游产品实现旅游总收入460亿元,占GDP30%,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2、顺应时代大势,生态效益型发展、县域经济魅力无限
  南平市采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形成了“武夷山一泡茶、建瓯一篮菜、光泽一只鸡、政和一根竹”等县县有特色产业格局,为绿色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如南平市茶园面积60.9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500余家,茶叶加工产值约75亿元。全市QS认证茶企583家,生态茶园25万亩,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10个、驰名商标4个、著名商标59个、名牌产品23个。
  县域发展坚持特色经济,以地处偏远山区光泽县为例,圣农集团全球白羽肉鸡企业排名第八,亚洲第二,中国第一,实现产值占光泽县GDP比例始终超过50%,撑起“半壁江山”;连续5年创税均占光泽县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抢抓“绿色+”“高铁+”“互联网+”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全省连续15年的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评价中,先后有7个县(市)上榜,南平市实现连续三年全省综合考评进入前三位好成绩,彰显着南平县域经济魅力。
  3、体制机制创新,“马上就办”促发展
  “马上就办”是南平2013年以来绩效工作的主要抓手;各区县部门紧盯市委决策“马上就办”,简政放权全省率先实施权责清单、精简行政审批要求复杂项目的办理不超过5个环节、审批承诺时限缩短至法定时限的60%以内;突出“马上就办”的重点任务抓项目,抓难点瞄准发展中的突出困难打好歼灭战; 以项目抢抓机遇,以项目承载发展,以项目检验作风,广泛开展“比落地、比促销、比服务、看实效”创业竞赛拒绝空洞的口号,全市创业竞赛之经济指标考评办法,让“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落地生效。
 三、追赶南平——超前引领、项目产业载体、机制体制保障
  1、坚定生态自信、政府超前引领,打造“追赶超越”新引擎
  安康经济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追赶超越必须抓牢抓实项目集聚“绿色动力”。
  坚持规划引领,策划与项目让理念落地生根。坚持“先谋后动、经营运作、集中集聚”原则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完善我市相关专项规划;着力将近年来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材料产业、富硒茶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等10余个实施意见按照全产业链转化为专业产业(项目)规划、以策划项目支撑规划,真正做到规划引领发展。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的规律,打造追赶超越增长极。举全市之力建设安康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城市新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示范区“三区共建”,实现安康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建设1000亿产业园,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20%。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高度聚集,发挥安康富硒产业研究院等6个研究机构作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飞地经济是机制创新的重大实践,“飞出地”五县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力度,彻底改变“等锅下米”现状;鼓励支持其余五县加大工业集中区创新驱动功能平台建设、把深化富硒农产品的加工,延长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科技创新、科技孵化、科技成果的园区聚集裂变,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运营主体,培育“瞪羚”企业、规上企业、助力追赶超越。
  着力培育县域特色规模经济。县域经济是追赶超越的主体性力量,加大实施“一县一高校”“一县一院所、一县一园区”工程,注重资源的关联性,向优势资源聚焦,着力夯实生态富硒产业基础,在发展的动力上,以项目开发为抓手,着力引进培育规模工业;全力推进生态+、创新+、互联网+战略落地生根;以生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创新+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互联网+”拓展产业组织形式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作用,对追赶超越的引擎作用。
  2、着力把项目策划与落地作为“追赶超越”载体和抓手
  提升项目策划水平。着眼补齐短板,紧贴上级政策、重大规划和投资导向,争取更多列入国家和省里盘子的项目;当务之急加大力度策划一批能“大通道、大网络、大运输、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大项目,策划一批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项目,策划高新技术中高端产品项目。
  提升招商“选资、抢资”实效。按照有规划、有园区、有龙头、有品牌,政策聚焦、要素聚集、力量聚合“四有三聚”要求,优化园区布局和功能配置,出台激励政策,突出产业招商与技改重组双轮驱动,重点突破富硒产业及新特产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和补链、“扩链”“强链”的关键性项目;
  坚持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与投融资相统一。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投融资模式;(1)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强化政府债务置换;(2)规范选择PPP项目合作伙伴,盘活存量资源,变现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建设;(3)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公共服务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以拓宽融资渠道;(4)以项目合作公司为主体,构建市属国有公司、民营企业与央企、省属国有公司多方式项目新型合作机制。
  3、突出生态富硒特色、全力打造两个千亿产业链
  把最具竞争优势的生态富硒产业做强。安康富硒产业、生物产业等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具有难以复制的比较优势。突出“三品一标”认证新突破、引领富硒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建设千亿产值富硒产业形成特色规模优势、打响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区域品牌。
  把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做大。围绕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与富硒食品、中药材等产业融合集聚在“一心两廊三区”,打造500亿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把具有一定基础与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做优。坚持资源整合、科技支撑、园区承载、龙头引领、生态环保,做长做深产业链条,做精做专产业集群,既要打造千亿现代材料产业产业链、更要发展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推动新兴产业上规模。
  4、撸起袖子加油干,共筑“追赶超越”新动能
  细化“公开承诺”、夯实“追赶超越”引擎动力。 公开承诺在我市已走过第5个年头,基于公开承诺的项目化、时间性、操作性程度不高的现实,建议嫁接南平市“百日攻坚战”机制,按照“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要求,集中时间、集聚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力实施项目征迁、项目前期、项目招商、项目开竣工、项目审批服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强动能、促发展。
  完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聚合“追赶超越”活力。以脱贫攻坚统揽筑牢追赶超越坚实基础,最关键的就在于加快完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我市金融扶贫试点政策机遇,在“公司+扶贫贷款+基地+贫困户”金融扶贫贷款模式,探索“金融精准扶贫合作示范村”;推进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覆盖率,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建立合作组织链接机制,“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化机制运作转变农户资金、资产、提升农民组织化与资产经营分享机制;建立创业支持服务机制、搭建金融、电商、就业3个服务平台,使百万农户共享技术服务、营销渠道、品牌资源等,聚合“追赶超越”活力。
  聚焦“三项机制”、激发追赶超越内生动力。“三项机制”相互衔接、相互配套,较为成熟完备的制度链条,以“能者上、错者容、庸者下”为核心与本质。必须制定“三项机制”细化措施和配套制度,为实现追赶超越提供制度保障。着力将“追赶超越”、“五个扎实”的任务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考核指标,狠抓“三项机制”落实,树立激励导向作用,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推向“追赶超越”最前线、激发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安康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