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助推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

作者:市科技局局长 刘昌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2-04 09:03
  安康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要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的核心动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徐启方市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政策引导和专项投入,支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实施“产业、企业、平台创新”工程,在富硒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技术攻关项目,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科技部门将按照坚持“一条主线”(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两个重点”(即围绕产业部署创新、围绕创新培育产业),抓好“三大工程”(即企业创新工程、主导产业创新工程、县区科技工作“四个一”亮点工程),推进“四大平台”(即高新区、孵化器、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的“1234”总体工作思路,以建设创新型安康为目标,加快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引进和转移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推动安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安康。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落实《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市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建以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为重点的新型孵化体系,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孵化水平。以中国创新挑战赛、创新创业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为载体,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市场化的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强化政银企协调对接。优化全市创新创业生态圈,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培育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二、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凝炼主导产业创新链和关键技术创新点,解决富硒产业等重点领域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围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和协调推进机制,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支撑形成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和战略性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到“十三五”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
  三、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深入实施企业创新工程。抓好10户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100户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在人才、项目、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形成合作创新的良性循环。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手锏产品,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强化安康高新区和旬阳高新区在改革创新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提升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对外开放与合作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强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着力提升秦巴众创空间、安康农科星创天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服务功能。到2020年,建设市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30个,各类研发机构达到50家。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达到1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0个,成立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战略联盟5个,建设众创空间20个。
  五、加快高新区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围绕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城市新区,促进循环产业、创新资源和人气聚集;实施智能终端电子信息、小巨人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开放发展平台。加快制定支持旬阳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旬阳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培育壮大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制品、包装饮用水等产业,努力在率先发展中走前列、树标杆。到2020年,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0家;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
  六、实施人才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探索政府、投资企业与安康学院等地方高校和市内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共建共享”机制,深入推进“百千万”人才工程,聚焦主导产业和产业关键技术,共同引进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或专家顾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与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校地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务实机制和模式,破解安康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大量紧缺的问题。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引进优质企业、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2万人,其中研究开发高层次人才和工程师数比重达到40%,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培育3个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制定出台《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化,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评价指标,到“十三五”末,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年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1亿元,培育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企业10家、优势企业6家、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个。发挥科技类赛事平台作用,通过举办创新挑战赛、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科技创新与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新突破。加强院地合作、校企合作,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移转化,支持市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调动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积极性,支持以核心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体系,发挥安康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积极作用,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交易平台,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功能。
  八、构建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科技专项经费占GDP的比重和本级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0.5%以上,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达到0.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0.5%以上。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统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和释放各类主体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为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