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生态为基,让天更蓝水更绿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述评之四

作者:刘云 时间:2015-02-13 10:56 来源:安康日报社 【字体:

  “把生态作为安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深入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建设保护,限制性开发,功能脆弱区域,南水北调,国家重大水源涵养地建设保护,”毫无疑问,已成为2014年安康官方热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2014年,安康因“南水进京”而正式地进入国家的战略视野。
  这无疑激起安康人心底的层层涟漪。从发展着眼,我们看到了大战略带动下的大发展,从环境因素来说,看到的是“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从领导层到最基层,这种认识上的转换从最初的纠结,到现在的坦然面对,是认识的提升。欣慰的是,更多的人从中看到了发展的机遇,还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动力。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模式,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群众共建共享”,这些要求,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也是我们多年来经验和教训的理性总结。
  请关注这些“热词”:二轮退耕还林、国家森林城市、造林绿化50万亩、山水田湖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测土施肥、合理土地水体承载等等。第二轮退耕还林,其实是安康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第三次改善生态的重大政策性支撑,之所以格外受到关注,是在过去的历程中,安康的农民因为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受益最直接,农村的产业建设受益最充分,农村生产力结构调整受力最强烈。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即是我们曾有的经验,也曾有过不和谐音。工业点源污染,近十余年来得到强有力的治理,成绩突出,它改变了安康的外在形象;不用讳言,我们的薄弱环节既有点,也在于农村面源污染破解之法还不充分,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污染是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最大敌人。这个敌人的主体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传统能源污染,包括交通、工程现场污染等,都不能小视。认识其重大危害性,增强自觉意识,在安康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县区都探索实行了不少管理经验,采取切实可行、可以持续、人人可为的方式方法,我们需要总结,更值得推广普及,形成安康经验。
  有人说,点上好治,面上难治,这话有一定道理。面上更多地涉及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观念上的革命。报告提出“确保空气质量在全国领先”,传递出另一个信号,“治污防霾、保卫蓝天”已经成了安康人的环境警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让保护母亲河常态化,我们不能盲目自信,要坚持 “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面推行“河长制”,要管河管水、管空气,网格化、流程化监管,形成长效机制。
  “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沿江重点镇、社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县区‘两厂’配套管网和规范运行”,时间紧任务重,考验各级政府的政治担当与智慧。要有信心,有决心,还要在战术上重视,要更多地克服依法严管与创造发展条件这一对“矛盾”,大胆管理,不回避问题,最大程度组织动员起全体人民参与,是安康荜路蓝缕孜孜以求之举。
  没有了青山绿水,我们安康还能拿什么说事?
  牢记安康的决心:“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这个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决不让雾霾遮住安康美丽的天空。”
  让环境说话,让环境制胜,让安康因环境而骄傲,让安康因环境而发展,让安康人民因环境而富裕,相信这一天为时不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dmin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