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媒体关注 > 正文内容

    陕西日报:远离地质灾害:十年二百万移民大搬迁——陕西制定陕南十年移民搬迁计划调查

    作者:陈圣强 刘锦 宋菁 时间:2010-08-25 16:01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8月初从省政府传来消息,陕西准备用十年时间,对陕南居住在深山半坡、滑坡点等危险地带的60万户、200多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市县安排2亿元用于移民搬迁,争取5年内见效,彻底解决陕南地质灾害问题。

    灾民离开被毁的家园
       

        7月18日,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发生的滑坡灾害使29人被掩埋;
        当日夜晚,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9户22间房屋全部坍塌,20人失踪;
        7月24日凌晨,山阳县高坝镇桥耳沟村29人被20米厚的泥石流淹埋。
        ……
        今年7月中旬以来,强降雨引发陕南各地灾害频出,带来的人员伤亡更是超过了5•12地震时陕西的伤亡人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陕南洪灾带来的地质灾害集中呈现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当地干部群众普遍感觉对此防不胜防。”省国土资源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因此,省上决定对居住在陕南山区的老百姓,实行一场集体大搬迁,确保他们在远离灾难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灾害频发  山民不得不搬
       

         “我们3年内遭遇两次洪灾、泥石流,许多地方刚刚恢复了元气,又被打回原形。”岚皋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
        事实上,不仅是陕南的岚皋县,整个陕西省都是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之一。据统计,自今年进入汛期以来,陕西省一共发生1009起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的频次是去年的10倍,而陕南地区由于前些年受汶川地震影响造成山体松动、岩石破碎,今年前半年又遭遇普遍的干旱,在7月中旬以后的强降雨诱发下,发生地质灾害的频次尤其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研究所所长赵法锁教授认为,从根本来讲,陕南频发地质灾害是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决定的,陕南山区多以板岩、片岩、页岩、千枚岩等岩性松散的岩石为主,再加上此处地质构造作用比较强烈,地形陡峻、相对高差比较大,具备了地质灾害形成的岩性、结构和势能条件,因此在诱发因子(强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近年来人们在秦巴山区进行大量切坡盖房、修路、采矿等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山阳县高坝镇桥耳沟村,有个沟底只有几米宽的山峪,那里爷爷辈大多是沿着山坡的梁上建房子,而父辈就把房子建在了沟沿,而等到儿子这一辈由于没有地方,就直接将房子建在了沟底,此次泥石流爷爷辈和父辈的老房子损失不大,而建在沟底的房子则遭遇了灭顶之灾。
        “原本是行洪渠、行泥渠,却被人为占据,这样就容易形成了一个怪圈,受灾了重建,重建了再受灾”,赵法锁说,“恢复自然、还原河道是避免泥石流到成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
        长久以来,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陕西多采取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后,对其监测治理的方式,但此次地质灾害真正发生在监测点的并不多,大多数发生在以前并不熟知的地方。
        “从目前情况看,之前的防治方法是治标不治本,钱花了不少,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应该调整一下思路,下决心将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众尽快搬迁到安全地带,这才是根本出路。”一位专家说。

     

    慎重选址  避免二次受灾
       

        移民搬迁不仅耗资巨大,而且牵扯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最为紧迫的是迁移地的选址。因为如果选址不慎,即使再合理的安置方案、再高标准的房屋设计,也很有可能由于再次遭受地质灾害而飞灰湮灭。
        可是,从全省来看,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9%,在全省2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点分布达到了9300多个,其中包括55个威胁到100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点,陕南地区尤为严重,安康市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到了全部面积的60%以上。
        遭受严重地质灾害的岚皋县,在进行受灾群众安置选址时就颇为慎重,因县里没有地质灾害评估资质的单位,就只能等待省市专家对于安置点逐一进行评估。
        “现在我们只对深山区、河道、沟底等明显会出现地质灾害和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建房做出限制性规定,其他都要等评估报告出来再说。”岚皋县国土资源局防滑办主任徐家勇介绍。
        事实上,找到安全的地点只是第一步,因为按照省上安排,搬迁大体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采取城镇安置,另一种方式则是在比较安全的地方集中安置。前一种方式是通过对城镇周围的地质灾害点采取工程治理的措施,确保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后一种就需要找到一个面积足够的安全区域,这一点对于陕南许多地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
        从2009年起,岚皋县扶贫办就开始着手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全县10个村列入项目,但要按照省上要求找到能够承载40户以上的10个安置点,难度非常大,现在的集中安置点最多也就能达到二三十户。
        “山区找块平地本来就很难,还要同时兼顾安全、方便,更是难上加难。”岚皋县扶贫办主任丁世才说。
        在许多专家眼中,在陕南山区是很难找到一个绝对安全而又面积广阔的地方,只能通过地质结构和历史记录找到一个相对适合人居的区域,在面对迁移这个问题时,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的方式,当然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就成为决策成败的关键。

     

    要搬得出   最终要稳得住
       

        “搬迁户当前最为担心的还是建房的费用问题,因为按目前的政策,每个受灾户建房国家只给补助款不到3万元,而农村建房按最低标准120个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最少也要花费近8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从迁出地搬到迁入地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搬运费、拆迁费等。”丁世才说。一般情况下,陕南山区进行扶贫移民搬迁,在享受国家最新补助标准后,平均每户盖新房都要借贷3—4万元。
        但此次移民与扶贫、生态移民都不尽相同,因为移民的对象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灾群众,他们很多在灾难中将所有财产都损失殆尽,几乎没有任何积蓄,更有甚者刚刚盖好新房,背负几万元债务,而此次又要从头再来。
        “这就要求在制定搬迁补助标准、贷款政策时,应该给予必要的倾斜,避免出现因搬致贫的现象。”一位专家指出。从地方上来讲,要注意通过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建设、城市低洼区改造、旧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扶贫搬迁计划等方面来达到目的,还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措施,让受灾群众充分享受各项政策带来的实惠。
        其实,移民搬迁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改变居住位置,它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包括搬迁后移民户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迁移到城镇的群众,牵扯到能否适应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问题;而搬迁到农村集中安置点的群众,最为关心的是能否实现有土安置,避免出现生产地距离生活地非常远的现象,这些都是最现实的问题。”丁世才说。还有搬迁户搬迁后,在短时间内还要面临如何适应新居住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的问题。如果思想守旧、眼界不开阔,反而会使他们陷入新的困境之中。
        “在这个工作中,一方面政府要因势利导,引导农民搬迁,同时也要尊重群众意愿,采取自愿的方式。”一位学者指出。
        事实上,要想真正实现此次移民搬迁得出、稳得住,最为关键的是迁入地生产和生活条件优于迁出地时,迁入地才能产生吸引移民的“拉力”,与迁出地恶劣的生存条件产生的 “推力”相合,促使人口完成移民这个过程。目前,陕西省国土厅规划处正在做全省地质灾害移民规划,而陕西省住建厅也同时在制定移民搬迁方案,此项规划方案出台,将会对陕南三市移民搬迁这项程序性强、包容量大、管理极为复杂的工作进行更为科学地指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骞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