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安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初效

作者:蔺华 时间:2019-07-08 09:21 来源:安康市统计局 【字体:

  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产、生活的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安康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安全饮水、道路畅通、卫生改厕等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清垃圾、治污水,建绿色家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卫生改厕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近期,市统计局根据省局统一安排,随机抽选了部分镇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查问卷》,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及效果进行调研。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取汉滨区、镇坪县4镇6个村,其中:贫困村3个,非贫困村3个。在受访群众中:男性50%,女性5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16.7%,初中占50%,高中占16.7%,大专及以上占16.6%;普通村民占83.3%,村干部11.7%,镇干部占5%。 
  二、群众知晓率较高 
  调查问卷显示,有90%的受访群众知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在如何获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信息渠道方面,其中:通过镇村干部宣传知晓的占70%;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知晓的占24%;通过邻居、朋友宣传知晓的占6%。有90%的受访群众知晓本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三、群众参与意愿强烈 
  调查问卷显示,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意愿强烈,100%的受访群众表示愿为村里的环境改善出一份力;73.3%的受访群众表示愿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在付费标准上,65.9%的受访群众愿意承担每年50元以下的标准,27.3%的受访群众愿意承担每年50-100元的标准,6.8%的受访群众愿意承担每年100-200元的标准。 
  四、对整治行动充分肯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有88.9%的群众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9.3%的群众表示一般,仅有1.8%的群众表示不满意。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五大显著变化。 
  变化一:生活垃圾集中清理,环境整洁。得到88.9%的受访群众认可,本次调查的行政村中有90%的农户生活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理。全市目前农村中生活垃圾普遍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基本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截止2018年,全市已建成农村垃圾收集点7059个;建成垃圾中转站143个,配备各类垃圾转运车辆486辆;建成小型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厂46个;建成可再生资源回收点215个。全市81.0%的行政村实现了生活垃圾全部和部分集中处理。 
  变化二:道路硬化变宽,出行方便。得到53.7%的受访群众认可。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强力带动下,全市致力于让崎岖山道变通途,大力实施农村村级道路建设,一条条致富路、连心路通到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脱贫攻坚四年来,共建设维护村组道路9384公里,2017年,全市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村路和道路硬化。截止2018年,全市91.5%的村民小组通了公路,96.9%的村通了公共交通。 
  变化三:村民健康意识提升,卫生习惯转好。得到37.0%的受访群众认可。近年来,全市以新民风建设为抓手,开展革陋习树新风活动。将健康卫生生活、农村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倡议村民践行,将农村环境改善作为贫困村爱心超市评比强力实施,积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变化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污染减少。得到25.9%的受访群众认可。截止2018年,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5个,50.8%的行政村实现了生活污水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 
  变化五:卫生改厕,提高资源综合化利用。得到22.2%的受访群众认可。推进“厕所革命”,把改厕工作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工作。各县区结合实际,坚持群众自愿、试点先行的原则,合理选择改厕模式,选择以三格式、完整下水道水冲式为主,2018年投入资金3540万元,完成1.2万户农户卫生改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1%,49.6%的村民小组实现了改厕,63.5%的常住农户使用上了卫生厕所,39.7%的村建有公共厕所。全市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积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综合利用,被调查的村100%的实施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 
  五、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本次调查中,60%的受访群众将资金投入不足列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市农村山大沟深,村庄、农户居住分散,加上村中房屋、林地、耕地、河道、沟渠等地域情况错综复杂,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的难度较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市属国家连片贫困区,由于地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受到产业发展制约,导致地方财政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当前工作推进中的制约瓶颈。 
  (二)村民卫生习惯不佳。53.3%的受访群众认为村民的健康意识、卫生习惯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全市通过新民风建设的积极推进,良好的卫生习俗正在逐步形成。但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以及自身文明素质的限制,一些地方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村民对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部分农民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三)基础设施不足。虽然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观,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46.3%的受访群众认为没有或缺少路灯等公共照明设施,有40.7%的受访群众认为垃圾池太少,扔垃圾不方便。 
  (四)长效机制未建立。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部分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民建、民管、民用、民享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村(社区)基建投资、环境整治、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公共配套设施、道路、绿化、环卫、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管理维护和河道保洁养护、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房前屋后的清洁等村容村貌保持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滞后,缺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难以巩固整治成果。 
  (五)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加之宣传教育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县、镇、村普遍存在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不够,宣传方式过于简单、单一,不够接地气,部分农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差,参与意识不强,少数边远村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全民关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六、群众的期盼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在群众最希望村内环境得到改善的方面,有66.7%的受访群众希望生活垃圾建设到位,垃圾能及时、干净的得到处理;51.9%的受访群众希望村内道路能安装路灯,方便出行;33.3%的受访群众希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位,生活污水能及时、方便的得到处理。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通过财政适当补助、镇村自筹、社会资金投入、受益村民投工投劳等形式,多渠道筹资筹劳,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同时加大经费投入,适度提高农村环境整治预算标准,对环保设施维护经费进行专项预算,保障农村垃圾清运、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拓宽资金渠道,配足垃圾转运车、垃圾箱、垃圾筒等农村环卫设备,满足群众生活排放基本需求。 
  (二)加强宣传,强化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在于发动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通过教育引导、媒体、网络、宣传标语,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让群众明白“谁要建”、“为谁建”、“怎么建”,动员和激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建设中来。加大奖惩力度,减少陈规陋习及不文明做法对农村人居环境的人为破坏,逐渐树立村民爱护、维护、保护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和提升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三)科学规划,打造宜居乡村。一是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乡村振兴规划》,科学合理做好长远规划;二是按照“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宜居乡村”要求,分层次分步骤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清洁乡村为抓手,狠抓“十镇百村万户”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化美丽乡村。三是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净美安康”攻坚战,围绕关键时间节点,聚焦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将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常态化,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为实施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