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 > 正文内容
    文件名称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公开目录: 市政府文件,中长期发展规划
    索引号 719776475/2023-0991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责任部门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1年04月01日
    文号 安政发〔2011〕6号 公开日期: 2011-04-02 15:32
    有效性 有效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安康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安康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四月一日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3日安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安康由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跟进西部强省建设步伐的攻坚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安康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安康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结合安康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安康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我省陕南突破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加快突破发展主题,创新发展理念,明晰发展路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有效克服和战胜了金融危机、汶川地震和洪涝泥石流灾害,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多项指标增速跃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快步跟进全省步伐,安康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实力大幅攀升。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327.06亿元、工业增加值84.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8倍、3倍、3.85倍和2.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89.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8倍。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5:29.8:44.7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20.5:39.6:39.9。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经济正在向规模特色效益方向迈进。工业经济快速成长,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新兴工业门类开始生成,工业化率达到25.9%,较2005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已成为安康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人数突破千万人次,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9.2倍和10.8倍。经济增长速度快步跟进全省发展步伐。
      发展条件显著改善。襄渝铁路二线建成通车,西康铁路二线加快建设。高速公路从零突破达到336公里,西康、西汉、安康至汉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安康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通村水泥路突破1万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长期制约安康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打破。新增水电装机62万千瓦,改造10千伏以上城乡电网3732公里,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彻底消灭了无电户。通信信号覆盖85%的行政村。实施退耕还林101.57万亩,新增造林面积230.21万亩,汉江沿岸和大瀛湖绿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9.9%,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西坝防洪一期和黄石滩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1平方公里。节能减排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汉江出陕断面水质控制在国家Ⅱ类标准,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保持在350天以上,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承载能力和人文素质迈上新台阶,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中心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双轮驱动,集中建成了安康大道、汉江三桥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江北新区空间大幅拓展,江南城区功能明显提升,“一江两岸”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开始彰显。“气化安康”工程开工建设,中心城市、9县城供水工程及江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10县区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全面启动。“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心城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通过验收,汉阴、石泉、宁陕、平利、岚皋、白河先后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9县城建设各具特色,11个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3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2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 33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升级晋档工作步伐加快,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接近20%,农村生活条件和村民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以“一体两翼”为重点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初步构建。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民生八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6亿元,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99%和78.7%,旬阳、石泉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建成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等院校。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三大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6.7%、97.9%和94.7%;纳入城乡低保人口达32万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9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60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37万平方米。解决农村安全饮水92.5万人。累计实现脱贫40万人。科技、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2元和3976元,是2005年的2.29倍和2.21倍,年均增速高于全省4.34和2.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大步迈进。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城市投资、国资经营、财信担保、金州矿业和高新投资等投融资平台发挥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7.86%。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流转土地80万亩;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全面完成,配套改革正式启动,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新型文化业态开始生成。机构改革推动了法治、服务、高效、廉洁政府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实现质的飞跃,累计到位资金260亿元,陕煤化工集团陕南投资公司注册成立,成为我市第一家区域性产业投资公司,16户全国500强企业落户安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纵观历史,“十一五”时期是安康建设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五年;是基础条件极大改善、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更是安康人民奋起改变落后面貌、快步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由滞后发展向突破发展加速迈进的五年。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十二五”期间实现由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安康市“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05年

    2010年规划目标

    2010年实现情况

    规划目标

    年均增长(%)

    实际完成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143.76

    240

    10

    327.06

    13.7

    人均生产总值(元)

    5413

    8000以上

    8.1

    12000

    13.8

    三次产业比例

    25.5:29.8:44.7

    22:35:43

     

    20.56:39.6:39.9

     

    工业增加值(亿元)

    28.23

     

     

    84.71

    24.6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亿元)

    62.31

    [450]

    12

    [1089.5]

    42.8

    财政总收入(亿元)

    9.61

    18

    12

    35.57

    29.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6.38

    80

    11.5

    110.5

    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388

    8500

    5.9

    14642

    18.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799

    2500

    6.8

    3976

    17.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左右

     

    3.4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5

    5以内

     

    2.62

     

    城镇化率(%)

    22.86

    35

     

    35

     

    森林覆盖率(%)

    55

    60

     

    59.9

     

    汉江出境断面水质

     

    保持Ⅱ类

    标准

     

    保持Ⅱ类

    标准

     

    年接待游客(万人次)

    130

    410

    25.8

    1200

    56

    注: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为当年价格,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表示五年累计数。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安康由突破发展迈向跨越发展,“十二五”至关重要、机遇难得。一是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世界潮流,金融危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安康有条件融入到这一伟大变革中,谋求发展空间,共享发展成果。二是从全国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决战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扩内需、调结构、促协调、惠民生将成为常态化措施,尤其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更加重视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保障改善民生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安康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从全省看,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发展战略已经明晰,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省委、省政府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支持陕南循环生态的突破发展,将为安康高位谋划项目、高端开发资源、高效配置要素、构建产业集群和发展循环经济赢得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四是从我市看,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安康的发展思路更为明晰,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发展条件显著改善,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步破解,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城镇和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支撑发展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日渐生成,开始跟进全省发展步伐,谋发展、增收入、促和谐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在“十二五”期间,安康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省内三大区域和周边相邻地区竞相发展,竞争压力加剧,安康经济欠发达的市情和在全省落后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经济总量小、外向度低、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和城乡居民收入低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资金、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压力较大,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艰巨。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发展新挑战,适应发展新要求,顺应群众新期盼,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魄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富民强市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着力提升交通、城镇、生态基础保障能力,着力做大做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主导产业,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强化园区承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循环产业基本形成、人民生活基本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安康,为全面建设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市情认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襟谋划发展,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创造,以创新创先的理念推进各项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更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凝聚力量。
      必须坚持第一要务、产业兴市。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力推进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建设,扩张经济总量,改善经济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有效增加和积累社会财富,在加快发展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必须坚持生态立市、循环发展。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保护我们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使安康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统筹兼顾的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城镇承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提升城镇和园区承载能力,用城镇化引领农村现代化,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项目带动。要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不失时机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扩大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向安康聚集,以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整体活力,以项目建设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六个跃升”,即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四项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六个方面实现“跃升”。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3%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22%左右;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500亿元左右,同口径年均增长20%。发展速度保持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跟进全省发展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6:39.6:39.9调整优化到14:47:39左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三分之一,安康阔步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基础条件实现新跨越。完成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汉江航道、城乡电网、通信设施、气化安康、防洪保安、生态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2%,汉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从根本上破解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瓶颈制约,让安康更快地融入关中-天水、成渝、江汉经济圈,让人民群众真正地享受到现代化基础设施的便利。
      城乡统筹形成新格局。围绕“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中心城市江北新区建设取得突破进展,江南改造提升任务基本完成,建成区面积达到4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万人。9县城、45个重点镇和10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实现35万农民进城定居,城镇化水平达到46%。中心城市、安康高新区和县域工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月河川道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重点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获得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9500元和8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累计实现40万人脱贫。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体制、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2%以上。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600亿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大幅提升。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贯彻依法治市基本方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科学民主决策、社会矛盾化解、应急管理、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等社会管理体系,以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使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

    专栏2:安康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 标 名 称

    2010年

    2015年预期

    “十二五”年均增长(%)

    属 性

    经济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327.06

    700左右

    13左右

    预期性

    其中:工业增加值

    84.71

    240

    22左右

    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3.2

    33

    2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89.5]

    [2500左右]

    20左右

    预期性

    接待游客人数(万人)

    1200

    2500

    20

    预期性

    旅游总收入(亿元)

    47

    100

    17

    预期性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亿元)

    [260]

    [600]

     

    预期性

    进出口贸易总额(万美元)

     

    10000

     

    预期性

    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

    20.5:39.6:39.9

    14:47:39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5

    46

     

    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47.86

    52

     

    预期性

    社会事业

    科技贡献率(%)

    43

    48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8.73

    96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2.62

    5以内

     

    约束性

    资源环境

    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15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总量削减(%)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

     

    完成省定目标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59.9

    62

     

    预期性

    汉江出境断面水质

    保持Ⅱ类标准

    保持Ⅱ类标准

     

    约束性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4642

    29500

    15左右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976

    8000

    15左右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3.2

    104.0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

    4.3以内

     

    约束性

    注: 1、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为当年价格,速度按可比价格;

    2、[  ]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数,*”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同口径测算,年均增长20%左右。


      第三章 以构建现代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要坚持基础先行、交通为首,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以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功能,努力提升水平,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
      大力实施公路成网、铁路扩能、民航通达、航运提等四大工程,构建“大通道、大运输、大物流”体系,形成内外通达、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网络,确立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地位。
      公路建设:建成安康—白河、安康—平利高速公路,推进安康—岚皋、平利—镇坪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桐木—旬阳—平利、大河坝—石泉、宁陕—镇安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线。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完成安康—白河、甘溪—小河、两河—宁陕、安康—岚皋等二级公路升等改造,规划实施平利—镇坪、岚皋—镇坪、平利—旬阳干线公路和石泉—紫阳—岚皋—瀛湖汉江沿岸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完善工程和县乡油路改造工程,所有县道和90%乡道实现路面硬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满足要求,配套完善水泥(沥青)路。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护。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万公里,基本实现“通县高速化、市县二级化、县乡等级化、村道畅通化、区域网络化、设施配套化”目标。
      铁路建设:完成西康铁路复线、阳安铁路复线、西成客运专线安康段、安康铁路客运枢纽扩建及恒口综合货场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安康—张家界铁路,积极推进西安—安康—重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前期工作,大幅提升安康铁路客货运能力,把安康建设成为连接西北、西南、华中大通道的枢纽,在国家铁路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
      民航建设:建成安康富强机场,力争开通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航线。
      航运建设:在完成汉江梯级开发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汉江安康段主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安康—白河高等级航道,加快开发瀛湖—紫阳—石泉、瀛湖—岚皋佐龙水上旅游航道,实施安康中心港、旬阳港、蜀河港、白河港和紫阳港等一批港口、渡口和码头改造工程,打造安康通江达海水运通道。

    专栏3: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四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公路建设工程:

    (1)建设高速公路大通道

    建成十天高速公路安康—白河(陕鄂界),里程129公里;

    建成安康—平利(陕鄂界)高速公路,里程63公里;

    建设安康—岚皋(陕渝界)高速公路,里程99公里;

    建设平利—镇坪(陕渝界)高速公路,里程85公里;

    规划建设桐木—旬阳—平利、大河坝—石泉、宁陕—镇安高速公路连接线。

    (2)加快重要路段升等改造

    改造G316安康—旬阳—白河188公里二级公路;

    改造S102甘溪—小河54公里二级公路;

    改造G210两河—宁陕34公里二级公路;

    改造S207安康—岚皋46公里二级公路;

    改造G210石泉汉江大桥,全长700延米;

    规划实施平利—镇坪、岚皋—镇坪、平利—旬阳干线公路和石泉—紫阳—岚皋—瀛湖汉江沿岸公路改造工程。

    2、铁路建设工程:

    建成西康铁路复线,安康段里程110公里;

    建成西成客运专线,安康段里程50公里;

    建成阳安铁路复线,安康段里程98公里;

    争取开工建设安康—张家界铁路,安康段里程130公里;

    积极推进西安—安康—重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安康段里程180公里。

    3、机场建设工程:

    建成安康富强机场,力争开通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航线。

    4、航运建设工程:

    建设安康—白河高等级航道,规划建设瀛湖—紫阳—石泉、瀛湖—佐龙旅游航道。

      二、加快电力、信息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建设:以完善骨干电网、增强电力外送能力、农网升级改造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安康至重庆和湖北点对网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实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用电水平,低压改造实现全覆盖。建成安康—重庆万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线路。新建3个330千伏、15个110千伏、24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140公里,构建“一横两纵四站”330千伏骨干网架,形成满足内需、推进外送、方式灵活的坚强网架结构,全面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保障能力。

    专栏4:十大重点工程之二——电力通信建设工程


    1、建设骨干网架:建设旬阳、石泉、平利330千伏变电站三座,新增330千伏线路340公里,形成“一横两纵四站”330千伏骨干网架。(“一横”指旬阳变—金州变—安康水电厂—石泉变—洋县变330千伏输电线路;“两纵”指金州变—柞水变、平利变—旬阳变—张村变330千伏输电线路;“四站”指金州、旬阳、石泉、平利四座变电站)。建设安康—重庆万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

    2、建设主网架体系: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5座,新增110千伏线路1200公里。新建35千伏变电站24座,新增35千伏线路1000公里。

    3、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2140公里,新建改造0.4千伏及以下线路4650公里。

    4、通信网络工程:建设2G基站1200 座,3G基站700座,敷设光缆36000皮长公里,实现行政村通信网络95%覆盖。

      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市、安全可靠的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信息网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步伐,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宽带数字电视等“三网融合”业务应用。新建3G基站700个,实现3G网络乡镇和旅游区全覆盖,通信信号覆盖行政村达到95%以上,电话和3G用户达到260万户。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完善市、县、镇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教、卫生、公共安全、环保监测、人口计生等信息化水平。推进物联网应用。
      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以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管网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消防、人防、城乡商贸市场、空白乡镇邮政所、停车场、长途客运站、环卫、公厕和城市交通引导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城市标识系统等服务设施功能,加快绿地景观、公园、游乐等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有效解决城市拥堵和农村居民出行问题。建成汉中—安康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启动建设西安—安康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完成中心城市、石泉、汉阴县城管网和七县加气站建设工程,实现“气化安康”目标。积极推进中心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应用。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汉江水资源保护需要,加快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成汉阴洞河水库、重点城镇供水工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做好“月河补水”工程前期工作,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中小灌区改造力度,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沿江城镇防洪保安、中小河流治理和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专栏5: 十大重点工程之三——项水利基础设施工程


    1、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安康城区水源及县城管网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累计解决10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2、汉江重点段防洪工程:建成安康城区东西二坝及月河、吉河、黄洋河入汉江口防洪保安工程;继续推进汉江干流石泉、旬阳、白河县城防洪工程。

    3、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十县区23条河流,建设43个项目,其中新建集镇堤防260公里、农防161公里、加固堤防101公里。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2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5、汉阴洞河水库:总库容456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25万亩。

    6、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小型水利灌溉工程342处,形成蓄水能力890万立方米,新修渠道345公里,灌溉面积4.26万亩。

    7、节水灌溉工程:对四个中型灌区进行改造,加固衬砌干渠26公里,防渗处理渠道435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

    8、基本农田建设:新建基本农田15万亩。土地复垦3万亩,新增耕地2.4万亩。

    9、月河补水工程:积极开展月河补水工程前期工作,规划年调水2.6亿立方米,为月河川道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水源保障。

    10、引汉济渭工程:该工程是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规划由汉江向渭河年调水15亿立方米,在解决关中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置换黄河干流水5亿立方米。工程涉及我市宁陕县境内输水管道建设以及2个乡镇9个村淹没移民搬迁工作。

      、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和综合治理。以城镇、村庄和基础设施的抗灾保安为重点,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择址搬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安康中心城市东西二坝防洪保安工程建设,以中心城市周边月河、吉河、黄洋河为重点,大力开展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减少安康中心城市水患危害。积极做好沿汉江及一级支流县城和主要集镇的防洪保安工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稳步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移民搬迁工作,通过实施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按照规划分期分批逐步迁移,十年时间累计搬迁高寒山区和“山地危居”贫困群众22万户、88万人,其中“十二五”期间搬迁11万户、45万人。加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增强防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水平。“十二五”期间,实施23个特大地质灾害点、244个一般地质灾害点、40条易发山洪泥石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把安康建设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和抗灾保安示范区。

      、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丹江口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汉江绿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建立节能监察监测体系,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广资源节约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实施水、大气、噪音和废弃物排放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县城集镇、江河沿线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设施。到2015年,污水集中处理率及燃气普及率中心城市达到90%以上、县城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汉江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专栏6:十大重点工程之四——十项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5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

    2、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5万亩,中幼林抚育200万亩。

    3、长江防护林工程:以汉江两岸、公路、铁路沿线、城镇周边、库区景区周边荒山裸露区域为重点,营造林60万亩。

    4、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生态关键物种保护。续建宁陕大熊猫、朱鹮2个保护区,建设天然珙桐、红豆杉10万亩珍稀濒危植物基地。加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5、水土流失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900平方公里。

    6、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实施23个特大地质灾害点、244个一般地质灾害点、40条易发山洪泥石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7、山地危居搬迁工程:对灾害多发、生态恶劣地区的村庄实施移民搬迁,累计搬迁11万户、45万人。

    8、汉江绿化工程: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在沿汉江的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旬阳、白河7县区新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

    9、节能工程:应用节能技术,推广节能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装备制造工程,完成省定节能量。构建市县两级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培育3-5个节能服务公司。     

    10、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成10县区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1366吨;建成江北污水处理和9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11.7万吨;开工建设高新区傅家河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3万吨。


      第四章 以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遵循统筹城乡发展原则,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设施农业、畜牧产业、林特产业和水产养殖为重点,扎实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
      设施农业:在月河川道、山谷盆地和丘陵地带,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组织经营模式,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集中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特色瓜果、名优花卉、食用菌等产业。到2015年,设施农业实现产值30亿元。
      畜牧产业:以福润、大红门、阳晨、鸿盛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发展月河川道百万头商品猪和镇坪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00个,发展生猪养殖大户1.5万户,形成500万头商品猪养殖规模,构建畜牧养殖和深加工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牛、山羊、家禽等养殖业。到2015年,畜牧业实现产值70亿元。
      林特产业:稳步发展蚕桑,加快发展茶叶、魔芋,大力发展油桐等木本油料和干鲜果品,稳定优质烤烟种植面积,按照GAP规范建设绞股蓝、葛根、黄姜、厚朴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突出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整合茶叶品牌,做大茶饮产业。到2015年,林特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水产养殖:大力开发丰富优质的水域资源,加大名优水产繁育力度,推广绿色养殖和综合生态渔业技术,发展大水面人工养殖、网箱养殖、名贵冷水鱼和秦巴大鲵养殖,推进水产品冷藏、运输、包装和深加工建设,打造汉江安康渔业品牌。到2015年,水产养殖业实现产值35亿元。
      稳定粮油生产:继续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土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口粮田建设,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建设优质粮油基地,粮油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和90万亩,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和10万吨左右。

    专栏7:十大重点工程之五——现代农业

     

    1、设施农业:发展设施蔬菜10万亩、特色瓜果5万亩、名优花卉1万亩、食用菌8000万袋。

    2、畜牧产业:建设500万头商品猪基地,牛、山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8万头、100万只、1200万羽以上;肉类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

    3、林特产业:全市高产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产茧2.2万吨;力争优质密植茶园达到40万亩,产量1.3万吨;魔芋种植面积25万亩,鲜芋产量26万吨;优质烤烟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2.2万吨;核桃、柑橘、木瓜、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300万亩。

    4、水产养殖:水产养殖面积31万亩,产量6.6万吨。

    5、粮油生产:粮油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和90万亩,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和10万吨。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根据各县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按照“一县一业、强村大户、集约经营、龙头牵引”发展思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县域经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以发展农特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推进基地建设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以特色资源加工为重点,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实现优势资源向战略投资者和龙头企业集中,把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保持县域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以旅游、商贸为支撑,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县域工业园区聚合生产要素、招引工业项目、形成产业集群的作用,促进工农互动、产业融合和结构优化升级。激励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力争1-2个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40位。

      三、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以强村大户、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的财产权,探索建立农户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退出、流转机制,建立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长效机制。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经营模式和农业服务体系改革,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重点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体转租、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完成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解决大林业、小产业、低收入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继续抓好“人人技能”工程,加强劳动力转移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劳务输出规模稳定在50万人左右,走出一条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四、建设农村美好家园
      以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和村庄道路硬化,推广使用农村沼气,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整治,下大功夫改善卫生条件。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原则,大力推进中心村、重点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切实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防灾减灾结合起来,实施综合开发式扶贫。“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新型社区100个,实现40万人脱贫。


      第五章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坚持市场引导和政策驱动并重、资源引领与科技创新并举,引导产业聚集,促进产业链接,形成产业互动、关联配套、产业融合、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五大主导产业、两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支撑安康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安康高新区和县域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着力打造安康高新区产业高地和“一体两翼”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到2015年,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40亿元、27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4%、39%。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清洁能源: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建成汉江旬阳、白河水电站,完成南江河、旬河水电梯级开发。大力发展清洁燃煤电力、生物质能、风能和核电产业。重点建设华电集团安康火电厂一期工程2×100万千瓦项目和陕煤化工集团石煤综合利用2×30万千瓦余热发电项目,加快推进中电投集团安康火电厂4×100万千瓦项目和华电集团安康火电厂二期工程2×100万千瓦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平利、宁陕、镇坪3个3万千瓦生物质能电厂建设,启动平利、镇坪、岚皋风能资源开发项目。推进中广核集团4×100万千瓦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延长中立公司年产40万吨甲醇汽油项目。积极推进直购电试点,打造全国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到2015年,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增加值30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专栏 8:十大重点工程之六(1)——十项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工程

     

    1、汉江旬阳水电站工程:建成装机32万千瓦水电站。

    2、汉江白河水电站工程:建成装机18万千瓦水电站。

    3、南江河、旬河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完成镇坪南江河和旬阳旬河水电梯级开发。

    4、华电集团安康火电厂一期工程:建设装机2×100万千瓦一期工程。

    5、中电投集团安康火电厂一期工程:积极推进装机2×100万千瓦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6、陕煤化工集团余热发电工程:建设装机2×30万千瓦余热发电项目。

    7、风力发电工程:在平利、镇坪、岚皋建成4个装机4.9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

    8、年产40万吨甲醇汽油工程:建成延长中立公司年产40万吨甲醇汽油项目。

    9、生物质发电工程:在平利、宁陕、镇坪建设3万千瓦生物质电厂及配套生物质能源项目。

    10、安康核电站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中广核集团装机4×100万千瓦核电站前期工作。

      新型材料:加快实施《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培育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新型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体系和九大产业链条,着力推进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材料工业体系建设,突出硫铁矿、石煤型钒矿、钒钛磁铁矿、铅锌矿、钼矿、石墨矿、白云岩等具有较大潜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建成陕西天沐公司年产500万吨硫酸/10万吨金属镍、陕煤化工集团1万吨钒、陕西有色集团5万吨纳米氧化锌和5万吨电解锰等10个产值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实现产值过百亿元工业企业零突破,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15年,新型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

    专栏9:十大重点工程之六(2)——十二项新型材料产业项目建设工程

     

    1、年产10万吨金属镍循环产业项目:在白河、平利、宁陕、岚皋建立硫铁矿资源供应地,在安康高新区建设年产500万吨硫酸/10万吨金属镍循环产业项目。

    2、年产1万吨五氧化二钒循环产业项目:利用石煤型钒矿资源,在汉滨建设年产1万吨五氧化二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3、年产5万吨纳米氧化锌循环产业项目:在旬阳建设年产5万吨锌焙砂、5万吨纳米氧化锌项目。

    4、年产15万吨硅镁循环产业项目:在旬阳建设年产10万吨光伏刃料、5万吨高纯金属镁铸件循环产业项目。

    5、年产5万吨锰制品加工项目:在紫阳建设年产2万吨电解锰、3万吨硫酸锰项目。

    6、年产10万吨钡盐深加工项目:在汉滨、旬阳、平利、紫阳建设重晶石(毒重石)资源供应地,在汉滨、平利建设年产10万吨重晶石超细粉、5万吨沉淀硫酸钡和1万吨超细硫酸钡项目。

    7、年产15亿块新型建材制品项目:利用优质陶土,在汉阴建设年产1亿块仿古建材、2亿块行道砖、2亿块波化陶瓷、5亿块陶瓷砌块和5亿匹琉璃瓦项目。

    8、年产6000吨铌钽矿采选项目:在平利建设年产金属铌5000吨、金属钽1000吨项目。

    9、年产5000吨钼矿资源开发项目:利用宁陕钼矿资源,建设年产5000吨钼精砂项目。

    10、年产10万吨生物防锈颜料项目:在汉阴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防锈颜料项目。

    11、年产12万吨石墨资源开发项目:在石泉建设年产6万吨核电石墨、4万吨石墨电极和2万吨石墨坩埚项目。

    12、年产10万吨硅材料项目:在岚皋建设年产10万吨硅材料项目。

      富硒食品:以打造“中国硒谷”品牌为目标,珍惜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富硒资源,坚持基地化培育、集团化整合和项目化实施,建成陕煤化工集团年产60万吨富硒矿泉水、福润公司和大红门公司年屠宰300万头生猪及肉制品加工、秦东公司年产4亿粒魔芋刺五加胶囊和4万吨魔芋速冻食品、旬阳烟厂60万担打叶复烤、制丝和20万大箱卷烟生产等重点项目,重点发展粮油、茶叶、肉类、魔芋、果蔬、饮料、保健食品七大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富硒食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富硒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70亿元,增加值50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

    专栏10:十大重点工程之六(3)——八项富硒食品产业项目建设工程

     

    1、富硒粮油:在汉滨、紫阳、岚皋建设富硒杂粮加工厂;扩大汉滨、石泉、汉阴富硒大米生产线规模;建设硒源油脂富硒油小包装和汉阴金福海富硒菜油生产线。在全市建成17个富硒粮油加工企业。

    2、富硒茶业:整合资源,打造“安康富硒茶”知名品牌。在紫阳建设富硒茶饮料开发项目和富硒茶多酚及速溶茶深加工项目。在平利建设800吨富硒茶多酚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3、富硒肉类:建成福润公司年屠宰200万头和大红门公司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及深加工项目,建设石泉年加工3000万只肉鸡项目,继续做好富硒腊肉系列食品开发。

    4、富硒魔芋:建设汉阴富硒优质无硫白魔芋深加工项目、汉滨年产4万吨魔芋速冻食品项目、岚皋雪魔芋和紫阳、旬阳魔芋系列食品开发项目。

    5、富硒果蔬:建设中国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镇坪富硒马铃薯食品开发项目。

    6、富硒饮料:建成陕煤化工集团年产60万吨富硒矿泉水项目、镇坪五味子猕猴桃饮品项目、平利富硒果蔬汁项目,扩建白河富硒木瓜饮品项目。

    7、保健食品:建设秦东公司年产4亿粒魔芋刺五加胶囊、紫阳康源公司年产5万盒金元硒肽等项目。

    8、优质烟草:建设旬阳烟厂60万担打叶复烤、制丝和20万大箱卷烟生产。

      生物医药:充分依托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优势,以药源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和深化对外合作为重点,突出绞股蓝、黄姜、葛根等道地中药材深度开发,推进制药企业和生产线GMP认证工作,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产品研发向深层次、宽领域迈进。实施陕医投集团激素类原料药、安康绞股蓝、葛根和乳康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做专做精中成药、中药饮片、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培育3个产值过5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增加值10亿元。
      安康丝绸:加快科技创新,改造提升茧丝加工能力,重点发展织绸、炼染、服装等深度加工项目,充分开发蚕蛹、蚕沙、桑枝、茧丝下脚料等副产品,延长和拓宽茧丝绸产业链,促进产业提等升级,打造安康丝绸品牌,使安康成为全国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到2015年,安康丝绸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增加值10亿元。

    专栏11:十大重点工程之六(4)——生物医药和安康丝绸产业建设工程

     

    1、生物医药:

    年产300吨激素类原料药项目:在石泉建设陕医投集团年产300吨激素类原料药项目。

    品牌药品深度开发项目:建设安康绞股蓝、葛根和乳康系列等品牌产品深度开发项目。

    中成药、饮片、医药中间体提取及深加工项目:在汉滨和高新区建设中成药、饮片、医药中间体提取及深加工项目。

    黄姜循环产业开发项目:在白河建设年产300吨皂素、200吨双烯沃氏、50吨黄体酮、8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项目。

    2、安康丝绸:

    年产500万米丝绸及300万套服装生产项目:在石泉建设年产500万米丝绸及300万套服装生产线。

    年产10万锭特种纺纱项目:在汉阴建成年产10万锭特种纺纱生产线。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结合安康实际和可能,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拓展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重点发展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产业。
      装备制造:加快旬阳宝通特种汽车、白河力神和圣宝汽车、安康通用汽车配件、平利汽车半轴、石泉汽车配件、汉阴电动自行车、节能烘干设备等项目建设,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60亿元,实现增加值10亿元。
      电子信息:依托关中、成渝、江汉国家信息产业制造研发基地和安康优良的自然环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积极谋划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在月河川道地区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积极发展两头在外、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元器件、LED照明、电子表机芯等污染小、产值高、就业充分的信息产业项目。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增加值15亿元。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为目标,以旅游节庆、现代物流和科技研发为龙头,以新兴服务业为核心,传统服务业为补充,生活性服务业相配套,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把消费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健全商贸流通体系,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拉动消费升级,提升安康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专栏12: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

     

    1、建设一个中心:依托安康高新区,打造安康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信息、管理、会展、交通、研发、物流、金融、保险、咨询、教育培训、科技人才等服务,加快服务业集聚。

    2、培育三个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旅游、物流及技术研发为发展主体,带动关联产业梯度发展,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发展格局,形成带动安康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三个链条”,形成三个支柱,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3、做强四个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三个支柱产业的联动作用,做强金融业、中介与信息咨询服务业、再生资源利用业、农村服务业四个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与生产环节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发展,支撑服务于特色产业。

    4、提升五个生活性服务业:有步骤、有层次地推动安康商贸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服务业、教育五个生活性服务业,拉动消费,推动安康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5、搭建五个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利用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搭建公共、旅游、物流、科技服务和商贸网络五个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

      生态旅游:依托我市良好的交通区位、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提升中心城”为发展思路,以“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为主题,着力打造“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区)”核心景区。加快南宫山、瀛湖、汉水明珠、秦岭景区、化龙山景区等一批重点景区建设,建设30个旅游示范村,力争将瀛湖创建为4A级景区,同时创建6个3A级景区,建设2家以上五星级酒店和3家以上四星级酒店,培育5条特色旅游街区。整合旅游优势资源,实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精心培育精品线路,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服务接待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市旅游人数达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

    专栏13:十大重点工程之七——重点旅游项目

     

    1、大南宫山景区建设项目:完成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和佐龙旅游码头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等设施建设,努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瀛湖景区建设项目:开发烟波翠屏、岚河幽谷、瀛湖夜宴、天下流水等旅游组团,实施瀛湖综合服务等设施建设,连通瀛湖—紫阳、瀛湖—佐龙水上旅游路线,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汉水明珠”景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完成燕翔洞、中坝峡谷、后柳水乡、子午银滩景区规划项目建设。

    4、香溪洞景区建设项目:建设大香溪洞景区道路、停车场、给排水、电力、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

    5、天书峡景区建设项目:完成景区公路、游人步道、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天书峡主景区、正阳大草甸、龙洞河瀑布群。

    6、平利长安乡村风光游建设项目:建设长安茶乡、龙头旅游村、翠茗园、琵琶岛等景区。

    7、大秦岭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朝阳沟景区新建星级酒店、自行车赛道及滑雪场等项目;南京沟景区新建南京讲堂、青少年拓展训练营等项目;冰晶顶景区新建景区道路、度假酒店及配套设施工程;深山老林景区开发建设四星级酒店、森林体验项目、陕南民俗文化街、户外运动基地及登山俱乐部等;上坝河景区主要建设美协艺术家创作基地、体育运动员训练基地、滑雪场和旅游公路;碾盘生态苑完成景区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8、汉水民俗风情旅游建设项目:主要在紫阳建设洞河水上旅游区、真人宫道教文化苑、瓦房店会馆遗址群、焕古贡茶乡等。

    9、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天台观祭祀大殿、上山步道、游客接待中心等。

    10、旬阳羊山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开发明清峡谷、羊山大草甸、八卦山旅游区,完成前期工作。

    11、化龙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实施鸡心岭、三道门、药王山、飞渡河等景区建设。

    12、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在中心城区建设安康市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大型停车场。

      现代物流:科学利用安康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产业,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和基础设施平台,推动铁路、公路、航运等物流运输网络互通互融,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物流业态,建设安康综合物流园区和三大物流中心、六大物流企业、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把安康建设成为陕川鄂渝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建成安康粮食直属库和旬阳、白河两个县级储备库,确保粮食安全。建设2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立市级肉品和蔬菜应急保障制度。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

    专栏14:十大重点工程之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1、建设安康物流园区:利用阳安铁路恒口站,在包茂、十天高速交汇西侧建设安康市综合物流园区。

    2、建设三大专业物流中心:建设绿色富硒食品、恒口大宗物品、旬阳铁路物流三大物流中心。

    3、建设六大配送中心:建设液体燃料、钢铁建材、家电百货、粮食油料、鲜活农产品、农资销售六大配送中心。

    4、建设五大专业市场、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满意建材、建筑机械、汽车销售、天元茶叶批发、康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五大专业市场;建成开亮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0家标准化菜市场,在九县启动建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5、建设十一个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大红门、瑞雪和九县冷链物流基地,冷藏吨位达到3万吨。

    6、培植六大专业特色物流企业:培植新型材料、矿产资源、农资、生物医药、富硒食品、汽车装配六大专业特色物流企业。

    7、建设9县物流站场:建设9县以仓储、运输、配送为主的县级物流站场。

      四、建设“一体两翼”产业核心聚集区
      着力加强安康高新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城市新区、科技创新和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五大建设,倾力打造“一区五园”格局。主导产业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特色服务为发展重点,引进实施1个产值过100亿元、5个产值过10亿元、10个产值过亿元的骨干项目,尽快把安康高新区打造成引领全市发展的产业高地;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区道路、城市给排水等公共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为主体,满足企业落地的基本需要;城市新区建设以创业大厦、会展中心等为依托,完成高新区核心区建设,基本形成城市新区雏形;科技创新和投融资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平台,以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为手段,建成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并力争进入中省计划,同时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以高新中学、医院、白领公寓、公租住房和商住房等建设为重点,增强园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到2015年,安康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
      立足月河川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人口和自然资源现状,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以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为方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施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县域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重点工业小区建设,建成一批项目和企业,精心打造月河川道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严格园区准入门槛,发展园区水、电、热、气集中供应和废弃物集中处理系统,引导企业走相互配套、专业协作的路子,实现产业核心聚集区内资源的高效利用、物料的闭路循环和污染物的“零排放”。汉滨恒五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载能工业、生物医药和富硒食品加工等产业;汉阴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富硒食品、轻工制品等产业;石泉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丝绸纺织、生物医药和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旬阳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烟草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平利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载能工业、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等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宁陕、紫阳、岚皋、镇坪和白河五县特色产业聚集,建设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县域工业园区。到2015年,“一体两翼”5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


      第六章 以城镇化建设为先导,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把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完善功能的原则,围绕“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安康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构建“一体两翼五极多点”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6%。

      一、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遵循“打造核心、开发江北、提升江南、西进东延”的建设思路,突出规划引领,以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目标,以完善路网、拓展空间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市政设施建设为支撑,以深入推进“双创”、强化城市经营管理为抓手,加快四校北迁、八馆建设、东西二坝防洪保安、城市骨干路网、“一江两岸”建设、旧城改造、江北新区建设、安康铁路客运枢纽、环境治理和东坝张滩片区开发等十项标志性工程建设。统筹瀛湖开发,打造大瀛湖风景区,拉大中心城市骨架,整体提升安康中心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增强承载、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安康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以上,人均城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8平方米、15平方米和30平方米。

    专栏15:十大重点工程之九——中心城市十项标志性工程建设

     

    1、四校北迁工程

    建设安康学院北校区,新建面积24.8万平方米;

    建设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新建面积17万平方米;

    实施安康技术学院北迁工程,新建面积7.37万平方米;

    实施市委党校北迁工程,新建面积2.5万平方米。

    2、八馆建设工程:

    启动建设安康博物馆,新建面积1.2万平方米;

    启动建设安康图书馆,新建面积0.7万平方米(市级二类馆);

    启动建设安康大剧院,新建面积1.5万平方米;

    启动建设安康会展中心,新建面积3万平方米;

    启动建设安康体育馆,新建面积3.5万平方米;

    启动建设安康科技馆,新建面积1.5万平方米;

    启动建设安康工人文化宫,新建面积1.5万平方米;

    启动建设安康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建面积1.5万平方米。

    3、东西二坝防洪保安工程:

    建设东坝防洪工程,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堤防长度3385米;

    建设西坝防洪工程,防洪标准按30年一遇,堤防长度1830米;

    同时,在月河、吉河、黄洋河入汉江处建设相应的防洪工程,形成安康中心城市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

    4、城市骨干路网工程:

    建设城东汉江大桥,全长2680米,其中主桥1210米、引桥1470米;

    建成安康环城快速干道,其中江南段5.4公里,江北段6公里;

    建成南环东路,全长2122米。

    5、一江两岸建设工程

    滨江大道三期开发,新增建设用地438亩;

    建设汉城商贸步行街,新建面积19.5万平方米;

    建设亲水小区,新建面积18.6万平方米;

    汉江三桥—月河口沿江片区开发,面积3平方公里;

    建设奠安公园、城西公园。

    6、旧城改造工程:

    实施新城片区综合改造工程,新建商业及居住面积36万平方米;

    实施西坝片区综合改造工程,新建商业及居住面积80万平方米;

    实施东关片区综合改造工程,新建商业及居住面积30万平方米。

    7、江北新区建设工程:

    建设高新区创业大厦,新建商业、办公、宾馆面积11.6万平方米;

    实施长岭片区综合开发工程,新建商业、居住面积120万平方米。

    8、安康铁路客运枢纽工程

    实施安康铁路客运站扩建项目,建成1.08万平方米客运枢纽。

    9、环境治理工程:

    建成江北污水处理厂,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2万吨;

    建成羊皮沟垃圾处理场,形成日处理垃圾能力500吨。

    10、东坝张滩片区开发工程: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设物流、休闲养生、商务中心,开发商业、居住面积30万平方米。

      二、推进“一体两翼”城镇带建设
      根据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突出石泉、汉阴、恒口等重要节点,将月河川道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工业园区和新区建设,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市政管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将石泉、汉阴县城和恒口镇建设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人文宜居”小城市,月河川道城镇带基本形成。
      突出恒口作为月河川道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支点的作用,促进产业聚集和人口集中,力争用5至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人,将恒口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活、统筹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区。
      加大旬阳县城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城关、白柳、吕河三镇一体化步伐,打造陕南明星县城和市域东部副中心城市。依托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平利县城和长安镇一体化建设,彰显生态、休闲、人文特色,打造西北最美丽乡村和市域南部副中心城市。
      突出地域特色,挖掘人文内涵,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加强宁陕、紫阳、岚皋、镇坪、白河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实施45个重点镇和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树立“全域安康”理念,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城乡规划和产权等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为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体制性障碍。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按照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市场推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在完善鼓励农民进城政策体系的同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石泉杨柳试验区、汉滨恒口示范区、安康高新区为重点,实现月河川道城乡统筹发展的率先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市转移农民进城35万人。


      第七章 以建设和谐安康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顺应群众利益诉求变化,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市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力实施“双高双普”,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县级职教中心、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安康职业教育集团,健全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广泛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实现“人人技能培训”全覆盖。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建成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万人。办好5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1所残疾人高中。推进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教育发展,全面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依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适应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镇聚集的趋势,通过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全面提高城镇办学规模,着力解决安康中心城市、县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完善资助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基本构建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受教育程度、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专栏16: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名 称

    2010年

    2015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4.88

    5.9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4.28

    85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60.3

    9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0.8

    95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33.14

    29.64

    巩固率(%)

    94.80

    96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9.12

    10.5

    毛入学率(%)

    78.73

    96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3.15

    4.2

    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万人)

    5.97

    6.3

    高等教育

    在校生总数(万人)

    1.63

    2.02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0.72

    0.82

    普通高校在校生(万人)

    0.91

    1.2

      二、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3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38/10万以下。以市中心医院为依托,建设区域型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县级医院、重点镇中心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增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建设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和一批专科医院。到2015年,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分别达到3.28张和1.66人。加强地方病、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办医院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建设并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村镇活动,到2015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县城4个,省级卫生县城3个。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到2015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和5‰以内。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强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安康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推动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组建2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中心。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20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四、高效开发人才资源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做到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投入优先保证,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开发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育才、聚才和用才。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尊重、包容和保护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总量继续增加的基础上,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素质明显提升、成长环境持续优化,满足安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靠人才富民强市。

      五、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把增收富民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让全市人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机制,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保持全市最低工资标准、退休职工养老金、企业工资指导线增长速度与全省相适应,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努力缩小与全省收入水平的差距。增加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遏制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把消费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健全商贸流通体系,兑现家电、建材下乡等补贴,完善大宗商品消费政策,促进城乡消费升级。到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亿元以上,较“十一五”末翻一番。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制定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基本保障权利。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面,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建设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七、推动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乡村三级调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重点乡镇综合文体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安康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质量;支持文化传媒、演艺、城市电影数字影院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挖掘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大力实施“汉剧振兴计划”,建设传承体系,创新演出产品,增强艺术生命力;实施文学精品创作新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实施安康文庙、汉江会馆群、秦巴古盐道、汉阴古梯田等一批文物古迹及宗教场所维修保护工程;高水平举办汉江龙舟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县级档案馆建设,完善档案基础设施。
      广泛开展群众性和竞技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改扩建安康体育运动中心,继续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城市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和全民健身示范区等体育惠民工程,启动县级公共体育场馆、乡镇农民体育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公民文化文明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社会和谐文明的氛围。

    专栏17:十大重点工程之十——十项民生重点工程建设

     

    1、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十县区均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标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资10亿元,建成校舍78.5万平方米。

    2、幼儿园建设工程: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每县建成1所示范幼儿园,每镇建成1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成8所标准化县级职教中心和2所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创建3所国家级、4所省级重点职校和2所省级示范职校;建成市级综合性实训基地和10个县级专业性实训基地。

    4、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0所县级医院、25个中心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5、市级专科医院建设工程:按照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标准建成儿童医院,建筑面积6.64万平方米,床位800张。建成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床位400张。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床位200张。

    6、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和调频广播建设工程:在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重点镇,建成具备培训、演出、比赛、娱乐等服务功能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实施县乡村三级调频广播网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

    7、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安康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和文庙修复等文化文物设施

    8、全民健身工程:改扩建安康体育运动中心,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城市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和全民健身示范区等体育惠民工程,启动县级公共体育场馆、乡镇农民体育设施建设。

    9、城乡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10、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


      第八章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适应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加强统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以及文联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拓展基层民主,深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积极推进司法改革。优化司法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学法、用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二、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及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和村级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畅通高效的民意表达机制,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综合调解体系,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诉求,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加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市、县区应急指挥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健全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和防疫体系,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安康”创建活动,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能力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加快以技防为主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加300个公共类视频监控点,重点单位和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交通安全、消防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和消防应急保障能力。
      支持驻安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国家安全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防动员和国民经济保障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和市级安全生产移动指挥平台。提高应对处置灾难、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九章  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实施改革攻坚,在更大更宽领域扩大开放,为推进科学发展、突破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建设法治、服务、高效、廉洁政府的目标,推进市县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和职能责任,促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用市场的理念、经济的办法、法律的手段,依靠社会力量处理社会事务,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公益性和生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围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重点支持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使用制度,建立事权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安布局和发展,支持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各类新型金融机构,推动小额贷款、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典当等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每县建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整合做强政府融资平台,提升投融资能力。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力争实现企业上市融资零突破。
    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强化政府对重要物资商品的价格监管,稳定市场物价水平。推进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产品价格机制,完善水、矿产、能源、土地、生态等资源开发和管理政策,促进资源的科学、环保、高效利用。积极探索约束性环境容量市场配置机制。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努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突破发展的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牢固树立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坚持非禁即入,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社会事业和市政公共事业等发展,支持发展加工型、创新型、环保型、配套型和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大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扩大规模和转型升级。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2%以上。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市上下大力弘扬崇尚改革、真抓实干、敢闯敢试、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要强化开放办一切事情的观念,以宽广无垠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优化对外开放的人文、政策环境,提高对外开放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吸引各种生产要素汇聚安康。要大力拓展合作空间,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强化与国内外的经贸协作,加强与省内外大企业的项目合作,主动承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产业辐射。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实施战略性招商,主动吸纳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办事,切实保障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争取更多的500强企业进入安康投资发展。“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规模达到600亿元。建立健全对外贸易服务机构,设立对外贸易内陆口岸和检验检疫机构,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亿美元。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实现发展蓝图
      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提要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以强烈的机遇意识谋划发展,以大胆的创新精神推进改革,以务实的作风实现突破,在全市上下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创一流、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谋划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全方位、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全力保障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把突破发展牢固建立在项目支撑上,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强劲发展势头;核心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让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干事创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根本要建立规划落实机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维护规划严肃性,强化规划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实行重大项目包抓制度,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规划协调、实施、督查、评估机制,真正以实干、实绩、实效的务实作风把规划付诸实践,将宏伟的发展蓝图变为富民强市的美好现实。
      本规划纲要是安康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