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汉阴县四项举措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林爱铭 时间:2020-11-19 08:43 来源:汉阴县 字号: 打印

      近年来,汉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先后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陕西省教育强县。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高中阶段入学率99.7%。


      深化体制改革注入均衡发展动力

      一是持续推进“人财事”改革。推行教师编制“县控局管”“局管校用”,按照大规模学校用师生比、小规模学校用班师比的原则,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适时动态调整,实现“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结合当地实际推行“校财局管”,将教育资金由县财政局管理为主调整为县教体科技局管理为主,县财政局、审计局负责监管,并成立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建设“云之家”财务审批系统,实现不出校门即可完成财务报账手续,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深化绩效工资考核改革。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待遇为保障,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改革绩效工资考核管理,打破平均分配和大锅饭,做到依规执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全员参与、按月考核、优绩优酬,有效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三是创新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建立县教育督导委员会牵头领导、县教体科技局负责组织引领、各镇责任督学区办公室和专兼职督学负责的督导机制,组建督导评估监测专家库,成立8个督学责任区,将督政和督学督导结果纳入县直有关部门、乡镇和学校年度目标综合考核。


      改善办学条件筑牢教育均衡底线

      一是优化布局推均衡。针对当地山区学校“点多、人少、质量低”和城区学校“点少、人多、隐患大”的问题,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推动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留片、教学点(园)到村,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大力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实现强弱搭配、教师互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二是加大投入保均衡。通过扩充布点增学位、整合资源调学位、均衡配置稳学位、加强管理控学位等举措,解决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城镇学校扩容改造等项目,近年来共实施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400余个。三是集团化办学促均衡。结合各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区域内“核心校+薄弱校”小学一体化、“初中+小学+学前”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共组建7个教育集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城区周边农村小学,促进城区和周边学校协调均衡发展,推动解决城区“择校”、“择师”和“大班额”问题。


      优化队伍管理推动师资均衡配置

      一是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积极开展教师流动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汉阴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的原则,建立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的教师良性循环双向流动机制,做到同等条件下省市级教学能手优先、综合考核优异者优先、工龄长者优先、大龄单身青年优先、县级以上优秀(模范)班主任优先,并搭建“对口支援桥、能手考核桥、留乡待遇桥、干事创业桥、职称晋升连心桥”,激励优秀教师赴乡村任教。5年来,双向流动教师1000余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700余人,200余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继续在农村任教。二是提高教师保障水平。按照待遇向基层倾斜、高待遇向艰苦边远学校倾斜的原则,按照学校条件差异和距县城远近等因素,合理确定乡村教师补助标准,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叠加享受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的政策,叠加执行最多者每月增加收入2200余元,有效激励城区、川道优秀教师主动到山区教学,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按照精准培训、按需施训的原则,近几年以来,共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140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2名、县级教学能手350名,建立县级名师工作站25个。通过“国培计划”“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名师工作站示范引领培训”“菜单式送培到校”等方式,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


      聚焦立德树人推进质量均衡提升

      一是抓课程实施。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全面落实学生体艺“2+1”项目等,推行学生体艺实践考核和理论检测制度,实施中小学全学科统一检测制度,努力确保学生认真学习各学科知识技能。实施国学经典文化进课堂,落实经费、师资、教材、课时保障机制,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经典教育。依托创建“中国家训文化之乡”,将沈氏家训编印成教育读本,开展“好家训、好家规”进校园活动。加强校园社团活动小组建设,各类学校自主研发社团小组800余个,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育人格局,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要求。二是抓载体建设。以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一体推动”,着力提质增效、深化“四融合”(“培练评”融合、思政与党建融合、思政与德育融合、思政与学科融合),注重春风化雨、推动“三结合”(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与研学实践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143”模式,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落地生根。全县推行“德育作业”,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身理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按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规律,将学生分为三个阶段,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出发,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将“德育作业”的形式分为实践类、知识类、成果类3类。通过实施“德育作业”,学生获取了有益的德育知识、培育了良好的个人情操,养成了健康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文明小公民评选、阅读工程、汉字书写大赛、志愿服务等育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德育基地等资源,带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工厂、德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体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三是抓综合素质评价。以中高考改革为契机,探索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以过程性写实记录为主,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8个方面进行记录,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