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汉阴:产业扶贫“三个一” 拓宽增收新路径

    作者:秦小娟 姚健 时间:2020-08-12 09:14 来源:汉阴县 字号: 打印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村7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3285户67718人。截止2019年底,7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全县剩余贫困人口1498户3183人,贫困发生率为1.14%。为持续解决稳脱贫、防返贫问题,该县探索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有效破解了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带贫益贫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背靠“大树”好乘凉

      走进平梁镇太行村农旅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茶园,贫困户谭文康正组织着30余名工人在园子里除草,忙得热火朝天。40岁的谭文康和残疾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照顾母亲只能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拮据。去年,村上按照“三个一”模式成立了太行村农旅专业合作社建设新茶园,谭文康就把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投进了合作社,并长期在园子里务工,现在他已经是茶园栽植管护的“土专家”,带领着茶园里的工人开展劳作。“自从加入合作社,我每个月在茶园的工资能拿到2500元左右,园子闲的时候就在附近找点活干,现在收入稳定了,我和我母亲的生活有了保障。另外,在园子里干的时间长,茶叶栽种、管护的技术也都熟悉了,等茶园见了效益,自己有余力了,也来承包一些茶园,以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谈及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设想,谭文康既心生感慨又信心满怀。
      “户户入社,家家有股”是“三个一”产业扶贫的基础。为了把贫困群众特别是无能户、低能户、弱能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该县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动员贫困户通过带资入社等方式加入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划地到户、分工分业、委托代管、返租倒包、务工取酬、收益分红等方式,让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切实破解单打独斗发展难、特殊群体增收难,真正让合作社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火车头”。目前,全县已成立“三个一”产业专业合作社136个,入社贫困群众1.4万户。


      “空壳”注入“长流水”

      临近夏至,平梁镇新隆佳苑蚕桑专业合作社去年冬天栽种的桑苗已然齐腰,千亩桑园满眼翠绿。
      “过去村上的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大部分是‘空壳子’,各家各户自己搞产业,成不了规模,效益不理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弱。县上提出‘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后,我们发动社区所有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搞蚕桑,归集入股资金近370万元,已经高标准建成桑园980亩,加上秋季计划栽种的200多亩,总规模将达到1200亩。同时,我们按照每40亩桑、每批次10张蚕标准建设蚕室,下步还将建设烘茧房和储藏室,为进入丰产期后大规模养蚕做足准备。”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党支部支部书记欧波介绍到。“等合作社经营步入正轨,桑园管护、蚕虫养殖、蚕茧加工等环节将逐步放手交给社员来做,合作社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保证蚕茧产量和销路,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最大程度保证社员利益。获得利润,我们将按照章程约定提取30%公积公益金用于合作社后续发展,其余70%收益按社员所持股份和章程规定据实为社员分红,既增加群众收入,又让村集体经济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为解决产业发展短小散、集体经济难壮大等问题,各村“三个一”产业合作社紧扣全县“南茶北果(桑)川道园”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并动员贫困群众将户均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以股金形式加入合作社,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合作社按照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的目标,倒算产业发展规模,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生产种植、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就业得薪金、订单生产得定金、入股分红得股金,促推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地里长出“银疙瘩”

      涧池镇五坪村蚕桑合作社的烘茧房里,鸽子蛋大小的雪白蚕茧堆积如小山。“五坪村历来就有养蚕的传统,这些茧子就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宝贝疙瘩。”五坪村第一书记徐磊说。“去年,我们组建了蚕桑合作社,把在本村的所有贫困群众吸纳进来,发动普通群众积极入股,动员大家栽桑养蚕,去年全村蚕茧产值超过200万,发展桑园1000亩、养蚕1000张、人均增收1000元的‘3个1000’目标全面实现,今年前两季蚕茧我们已经收了3.5万斤,向群众兑付超过70万元。”
      “我养了一辈子蚕,知道这个能挣钱。村上要建合作社,我二话不说就入了股,合作社不仅派人指导我扩大了桑园,还提供了12个省力化蚕台免费让我使用。今年前两季养了3张蚕,蚕茧收了300多斤,卖给合作社挣了6000多元,下半年还能再养三季,全年收入能超过15000元。”说到养蚕,69岁的五坪村贫困户刘玉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巧凤原本就是五坪村蚕桑养殖大户,去年以现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养了14张蚕,收入近3万元。因为烘茧技术好,农闲时和爱人一起在合作社烘茧车间里务工,一季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陈巧凤说,“茧子出来了,合作社跟我们保价收购,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愁销路、愁价格。卖掉茧子就到合作社烘茧,工资也还好,比在周边务工划算多了。”
      “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架起了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和大市场之间的桥梁,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一系列问题,真正让贫困群众与合作社联股、联利、联心,使其增收渠道更宽、收益更好,筑起了一条脱贫奔康的康庄大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