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师徒”双龙扶贫记

    作者:罗伟 时间:2020-05-06 12:03 来源:汉滨区 字号: 打印

      地处巴山腹地的汉滨区双龙镇双龙社区,离安康城区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连绵的山丘深处柏油马路交错盘旋,房屋鳞次栉比,阡陌良田种植着茶、果、药、蔬,人们在山与城的接壤处安居乐业,享受着城镇化所带来的舒适便捷。
      2019年年底,整个双龙社区的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以前的28.9%下降到了如今的2.02%,尽管从数据上看只是几个百分点的下降,但若将其摆放在24个村民小组、常住户籍人口716户2374人的体量之内,那么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整个双龙社区的脱贫成效不可谓不显著。
      几千年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国家整体效能上升的最大障碍,克服贫困、摆脱贫困,让贫困问题的根本因素得到控制,也一直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集中在广袤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不解决,萦绕在老乡们中间的贫困阴影不驱散,那么全面小康也就无从谈起。为了这一宏大目标,党中央根治贫困问题的决心与政策自此由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皆围绕着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向贫困根源发起斗争。
      在这场几乎全民参与的重大战役期间,一大批勇于担当,具有丰富基层经验和社会责任心的领导干部被下派到农村地区,破解泥巴地里的贫困难题。他们接过党组织的信任旗帜,以“誓将黄土变黄金”的信念把自己深深扎根在乡亲们的中央,谋思路、付真情、拓渠道、帮带贫……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脱贫致富才有了引路人,他们就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牢牢镶嵌在决战脱贫摘帽的关键点上,贫困一日不消除,他们一日不退却。

    重返扶贫一线,他把老百姓当亲人

      2018年1月2日,为了响应决胜脱贫攻坚的号召,在汉滨区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陈志恒被组织委派到双龙社区担任扶贫队长,从2003年在汉滨区洪山镇参加工作以来,陈志恒一直在基层,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村民,直到2014年才回到区政府办。长达11年的基层工作经历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秉性,和村民打起交道来也能在短时间内让他们信服。基于种种原因的考量,陈志恒才被放在这样一个关键的位置上,担起了带领社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

      沿着蜿蜒的公路,跟随着陈志恒的脚步,一边听他说起驻村期间的林林总总,一边体察双龙社区旧貌焕新颜的变化。“因为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时间久,所以知道从哪里入手、开展比较快,刚到扶贫村的时候,我就先去挨家挨户入户走访,熟悉情况。了解整个社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其中52%的贫困户都是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其余的就是因病、因残致贫。经与四支队伍研判,全社区有99户356人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58户97人符合危房改造政策。把基本情况掌握了以后,立即入户动员交通条件落后的户搬迁、危房户进行危房改造,把摆在明面上,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率先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下了很多功夫,两年来,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在村上待26天。”提起刚来驻村时的旧况,陈志恒仍历历在目。

      两年的时间,陈志恒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那就是要帮助贫困户解决难题,摆脱贫困,为此,村上每一户贫困户家中的情况他都熟稔于心。21组杨乐军居住于青龙山顶,距离社区通组路5公里,交通十分不便,严重影响其生产生活,多次入户动员其搬迁至集中安置点。但杨乐军年轻时外出务工受过伤,干不了重活,担心搬迁以后没有生活来源,所以迟迟不愿从危房搬出来,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陈志恒就带着“徒弟”——双龙社区第一书记沈关友去做杨乐军的思想工作。“因为他的担忧就是害怕搬了之后种地不方便,生活开销大了又没有收入来源,所以我们就想法子解决他的后顾之忧,通过协调为他安排了一个护林员的公益岗位,每个月工资600元。他的妻子就近在镇上的茶园务工。”最终,在9月份他们已经搬迁入住新房。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坎上,真帮实干为他们排忧解难,自己这个扶贫队长才算合格,陈志恒一直将这句话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担任扶贫队长期间,他帮助10组刘东宝解决了第三个孩子的户籍问题和户籍费用,让孩子可以正常上学;帮助解决了村上12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和1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帮助4组贫困户赵长前解决了其母户籍注销和残疾证办理的难题;逢年过节期间还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为贫困户送去米面粮油……这些不胜枚举的帮扶事件,让陈志恒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常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施予者,而是党和国家政策的践行者,所以不能高高在上,要拿农民身份和他们交流,拿亲戚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心,再以一个干部的身份去帮扶他们。
      如今,整个社区仅剩部分政策兜底户,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了合格线以内,组织交代的任务陈志恒已圆满完成。现在,他正期待着双龙社区的百姓生活越过越好,自己的那些个“亲戚”也再不用受贫苦生活的煎熬。
      
    扶贫同时扶智,书生为民奉献自身

      与“师傅”陈志恒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不同,“徒弟”沈关友常常笑称自己空有一颗热忱心,奈何只有方法论。毕业于兰州大学的研究生沈关友在双龙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之前,可是个实实在在的书生,那些具体到一砖一瓦,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半分半厘,他都只在别人的言谈中见识过。由此,刚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群众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想看看他到底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沈关友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来到了双龙社区,跟着“师傅”陈志恒一道开启了他的扶贫征程。“刚来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什么都不懂,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吃饭时候,他们实在,给我盛了一大碗饭最后吃不完剩下来,师傅就告诉我,在农村生活,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觉得确实吃不完的话,一开始就拨回去,在这里生活,大事小事都提前和我的师傅沟通请教。”从城里到乡下,沈关友说自己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了扶贫工作的节奏。

      刚到双龙社区的时候,沈关友担任的是支部书记助理、驻村队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半年后,他接过了第一书记的重担。沈关友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一边积极地抓党建,创建区级示范基层党组织,一边利用自己的专业,搭建“双龙小记”微信公众号,把每周的工作安排、重要事件、相关政策等扶贫相关的信息定期推送出来,再发到镇上的工作群、村务群、社区群(300多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有)、单位群等工作交流群,为群众普及政策知识。同时推送爱心超市的积分方法、惠农资金的政策等,并建立流动党员工作群,让身在外地的党员也能及时了解村里的相关政策情况。“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群众可以监督和建议我们的工作,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可以及时调整。比如在里面公布低保政策名单和慰问品的名单,也提高了群众的认知度和知晓率。”扶贫不止要扶智,还要让群众理解政策、认知政策,便于后一步政策的落实,群众配合度也会高一些。沈关友将自己的方法论运用到扶贫工作的具体事务中,在群众和基层干部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广和示范效果。

    师徒齐上阵,勇当脱贫排头兵

      扶贫工作既要搭天线,也要接地气,脑力、脚力和心力都要跟得上。跟随着师徒俩的脚步,在双龙社区的马家河安置点,隔了老远就有住户在招呼陈志恒和沈关友,让他们进家里坐坐。来到5组的贫困户谢应根家里,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沈关友说,“他们两口子都50多岁,去年1月份搬迁入住了新房。是陈志恒2018年帮老谢协调了公益岗位,他媳妇在茶园务工,两个人靠着勤劳致富,2018年已经顺利脱贫。”谢应根忙接上话茬说道:“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多亏了陈队长和沈书记,我家现在种了几亩茶园,平时和媳妇打零工,一年能赚个1万多,两个人够用了,也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只要有困难,电话一打他们就第一时间立刻赶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对我们真得没话说。”在76岁的祝玉奎家里,咧嘴笑着说:“做梦都没想到我们也能住进楼房,现在领导干部对我们太好了,非常关心我们,只要有好的政策就立刻能想到我们贫困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更没有想到有生之年我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我现在每天心情都很舒畅,争取活到100岁,多享受几年好政策和好干部给我们带来的实惠。”

      双龙社区四支队伍工作队长谢鹏说,“这师徒俩自从来到这里后,对双龙社区的贡献特别大,兢兢业业,工作认真,对整个工作队的帮助比较大。沈书记是高材生,头脑灵活,无论党建还是微信推送工作都做得非常好。陈队长农村经验丰富,与群众打交道能力强,两人配合默契,是我们工作队的最强二人组。他们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外,社区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他们都积极承担,主动协调解决。社区、镇上都高度认可他们。”
      迄今为止,双龙社区的各项扶贫工作都已进入收尾阶段,扶贫成效也十分突出。2018年,陈志恒获得了汉滨区脱贫攻坚优秀先进个人的表彰。2019年,沈关友也获得了双龙镇优秀第一书记、区团委优秀帮扶队员的荣誉。在下乡担任第一书记的一年多里,“徒弟”跟着“师傅”学会了不少和村民打交道的诀窍,也渐渐明白,老百姓都是以心换心,谁真心为了他们着想,谁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都如明镜一般。而沈关友也越来越清楚,自己这个第一书记对于双龙社区的百姓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在帮助他们找到致富路径的同时,引领他们以自身的智与力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