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下好“三业”先手棋平利县狠拔穷根法子好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3-30 08:19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陕西平利地处中国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底子薄、基础差,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多。近年来,为了摘掉“贫困帽”,平利县在脱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本地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不断解放思想,探索发展创新举措,通过下好“产业、家业、就业”这“三业”先手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利扶贫路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脱贫有实招:“三业”并举显成效 党建引领促发展
      在脱贫工作中,平利县首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 扭住“5个10万”产业不动摇,坚持特色产业、主体带动、科技服务“三个到村到户全覆盖”。脱贫攻坚以来,平利新建茶园1.16万亩、绞股蓝3.07万亩,新发展生态猪5.1万头、富硒粮油3.86万亩、中药材3.58万亩,新培育市级农业园区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长中短结合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使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发展产业让群众快速增收,而安好家业才能让大伙发展的同时心里更加踏实。为提升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让更多的人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平利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了脱贫工作的“当头炮”。对全县困难群众实行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全县共建成62个集中安置区,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615户38310人,平利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兴产业、安家业更要促就业,大伙有了工作才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更好的长久发展。对此,平利县想方设法地促就业,不断为大伙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就业扶贫信息平台,每年举办两次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引导大量贫困人口实现了就近就业,对于缺少技能的群众,平利每月还组织“扶贫专班”就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大伙学习技能知识。
      据统计,已有2570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班掌握了技能,各项就业招聘会帮助595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还有2100余人返乡创业,兴办经济实体1628家,增加就业岗位2万个,带动6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
      在脱贫工作中,平利县还形成了“以脱贫攻坚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建强支部堡垒,推行“支部+X+贫困户”模式,更多的党员干部涌现在扶贫第一线,争先帮扶困难群众,与群众一起扎实苦干。近年来,平利县双杨、金沙河、东山寨等村第一书记扶贫超市不断创办,党员干部们带领群众通过电商运营进行创收,带动了近万人增收脱贫,让大伙对致富更有信心。

      脱贫故事汇:勤劳致富靠双手 日子越过越红火
      顺利脱贫摘帽的背后,记录了无数勤劳拼搏的平利儿女用双手创造幸福的故事。
      家住正阳镇泗水坪村五组的郑远志早年因在矿上务工受伤,不幸高位截瘫,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难道因为残疾,我就注定一辈子靠政府过日子吗?没有了双腿,我还有双手!”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立下脱贫志,脚踏实地,用勤劳双手创造了幸福生活。
      坐在轮椅上的郑远志开始想办法靠双手挣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扎棕皮笤帚成本低,而且自家附近就有棕树,于是他请人帮忙砍来了竹子和棕树皮,自己在家开始扎棕皮笤帚。郑远志干活认真仔细,扎的笤帚特别结实耐用,很快村里镇上,甚至隔壁兄弟乡镇的人们都慕名而来订购他的笤帚。
      如今,郑远志每年光靠扎笤帚可挣4000多元,每年还有政府补贴5000多元,房子也在政府的补助下进行了改造,日子越过越好。说起今后打算,他信心满满:“我目前正在学习养殖技术,我觉得我还可以搞养殖!”
      49岁的谢厚道曾是双阳村的一名贫困户,早年因创业失败,家里又有两个孩子在上学,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 谢厚道凭借种植绞股蓝走上了致富路,而且还带动着周围贫困户一起创业增收。“他们可以来这里打工挣取每天100元的务工费,还可以将土地流转给我挣取每亩500到1000元不等的租金。”谢厚道说。
      据了解,谢厚道所经营的富盛绞股蓝责任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形式共带动37户贫困户、149人发展产业,其中26户已成功脱贫。该合作社还与电商公司合作,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扩大销售渠道,带动全县产业发展。
      家住平利县淑河村的汪仁霞,其丈夫患有精神类疾病,她没有放弃生活,而是独自撑起了贫困的家。不仅养育儿子还孝敬公婆,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成为了淑河村率先脱贫致富典型。
      当初,在汪仁霞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一向要强的她看到名单公示后伤心大哭了一场。从那以后,汪仁霞一心琢磨如何才能脱贫。她先是借钱养猪,但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顺利,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汪仁霞几次养猪都失败了,不仅亏了本钱,借来的钱也打了水漂。
      扶贫干部在了解到汪仁霞的困难后,主动上门对其进行帮扶,给汪仁霞提供了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在扶贫干部的不断帮助下,汪仁霞很快掌握了科学的养猪方法,而且越养越好。如今的汪仁霞是淑河村远近闻名的养猪能人,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道路。
      “现在日子好了,手上有钱了,我最大的希望是把我丈夫的病看好,以后能和我一起干活。”汪仁霞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心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