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发展产业 工夫在诗内也在诗外

    作者:陈俊 汪军 时间:2019-12-11 08:49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仁者乐水,洛河二字,因水而名,汉江一级支流黄洋河由此发源,境内风景秀丽。
      初冬时节,行走在洛河各村,虽“黄绿相间披锦绣”的景色因天气原因已难再现,但该镇抓牢“做强茶饮,做优养殖,做实魔芋,做精烤烟、中药材”的产业牛鼻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主次有序,增收短中长有机结合的发展思路让人眼前一亮,一幅乡村振兴美景可期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发展有规划,产业能带动
      “全镇除了五保户,家家户户都有产业,其中95%以上是长效产业。”洛河镇党委书记高魏自豪地对记者说。
      笔者了解到,该镇历届党委政府班子,立足镇情和自然禀赋,始终坚持围绕茶饮、畜牧、蚕桑、烤烟和中药材等适宜发展的产业做文章,一次规划,整村连片推进。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抓住各项利好条件,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大力发展茶叶、绞股蓝、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在稳定实现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基础上,保证了每村都有一项覆盖半数以上人口的当家产业。全镇已建成高效富硒茶园1.68万亩,其中新建精品高效茶园10000亩,老劣茶园改造3800亩,直播茶籽3000亩,发展魔芋15000亩、绞股蓝1000亩、中药材2500亩,蚕桑1000亩、烤烟500亩、特色经济林3000亩,饲养生猪1.5万头、山羊1万只、家禽4万羽,确保了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致富项目和一项中长期产业。如今,各村产业布局有序,川道沿线的洛河街、双垭、丰坝、安坝、莲花台、狮子坝6个村以茶饮产业为主,生态养殖为辅,后高山的六一、三坪、线河、南坪街、水坪5村以魔芋、中药材,生态养殖为主,茶饮、烤烟为辅。
      就拿茶饮产业来说,洛河是全县公认的茶饮产业第一基地镇。第一的名头可不是好当的,得有真本事才能让人信服。该镇最大的茶饮企业、平利县女娲翠峰有限公司法人李从平告诉记者,“洛河村民的采茶技术一流,也最勤快,从春季到秋季,每年的3至9月,都能采摘,可以说把茶叶产业的利用率发挥到了极致。”
      据介绍,围绕茶产业,全镇有19家经营主体,从年产值上千万到几十万的企业、合作社都有,保证了茶农不愁采出来的鲜叶变不来钱。目前,洛河镇的茶饮产业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产业链有效延伸,从村民采茶到茶农卖鲜叶,再到茶企加工出售,各个环节都有切实保障。其他各项主抓产业都是类似,依托全镇26家经营主体,洛河镇已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高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扶贫新路。201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34元。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供佐证。为发挥产业扶贫的示范效应,洛河镇始终将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和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作为重点,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利用扶贫资金,用足用活产业政策,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向产业基地倾斜,将扶持资金向带动效果好的茶产业大户倾斜,累计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26家,带动贫困户1106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据统计,四年来,全镇累计投入发展资金420万元,发放建园补贴1000余万元,兑现一次性奖补资金283万元,让发展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持续动力。

      脱贫致富的“线河样本”
      洛河镇共有11个村,其中有5个贫困村。在引导和带动脱贫摘帽上,镇上也是体现了抓长远、抓适宜的原则,2019年摘帽的线河村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长期以来,线河村苦于没有主导产业,逐渐在发展中掉了队。2015年以来,村党支部和群众商议,一定要发展起主导产业,当时便定下了“3个1000”的目标。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明义告诉记者,这“3个1000”指的是要持续发展1000亩魔芋、1000亩桑园、1000亩茶园,当时这样定,考虑的就是要发展贫困户、非贫困户都能兼顾的产业,既有全镇主导产业,又有适宜村情土地条件的魔芋产业,更有在全镇“独一份儿”的蚕桑。
      目标一定,整村推进。得益于县、镇和各级包抓部门的大力帮扶和资金注入,线河村的产业面貌焕然一新。经过四年发展,目前,产业目标已经超额实现。全村268户704人,户均1亩桑、1亩茶、3亩魔芋,还有1个市级园区,2个合作社,去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养蚕从濒临绝迹到全年养蚕300多张,仅养蚕一项,户均增收1300元左右。去年脱贫的村民陈良国,今年割了180斤生漆,卖了4头猪,卖了1万多斤魔芋,年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
      据了解,村上还有一个依托苏陕协作项目资金发展起来的平利县宏俊富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凭借全村兴桑养蚕和茶叶回收的产业链,发展桑枝食用菌,采用订单收购方式,带动3个乡镇60多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和养蚕,并且实现了桑叶养蚕,桑枝做袋料,用后还田的循环模式。经理廖涛告诉记者,今年6月,该合作社作为“三产融合类农民合作社”的代表,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通报推广。
      “农民如果没有长效产业,一旦断了奶,增收便不能持续。现在,我们1、2组种茶,3、4组养蚕,5组发展林下魔芋,实现了支部统揽,多种发展,村民长效增收的目标。”陈明义这样向记者总结道。

      业主有盼头,群众有奔头
      近日,洛河镇丰登绞股蓝专业合作社法人邹丰登奔忙在农户与田间地头,心里盘算着自己的新作为:计划再建设高效密植茶园150亩,多带动一些贫困户。51岁的邹丰登,是狮子坝村的监委会主任,2000年外出创业,2008年看准商机,回村搞茶叶加工,2017年4月,成立平利县丰登绞股蓝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7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五六千元。他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仅春季茶就实现销售额100多万元。他正筹备进一步扩大规模,还准备做红茶,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让贫困群众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富裕。
      在洛河镇,像邹丰登一样盘算着扩大再生产的,远不止一两个。正是他们盘活了全镇茶叶收购和加工销售市场。记者了解到,这些能人,早年投身茶叶市场,只身闯荡出一片天地,靠口口相传的信誉和品质立足,每个经营主都有自己的稳定销路,像邹丰登,每年的高端茶叶“银峰”远销新疆的茶庄老板,中端价位的毛尖卖到安康和平利县城,低端的就在周边销售,这样算下来,每年做的茶还不够卖,农户的鲜叶也是有多少收多少。看起来,卖的是自己的茶叶,但受益的是最广大的茶农。
      前文提到的李从平也是如此。去年5月,他高票当选为双垭村的村主任,就充分说明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和期盼。他也的确没有辜负。今年56岁的李从平从1988年开始做茶叶,一路摸爬滚打,2007年成立平利县女娲翠峰茶业有限公司,2012年开始流转土地成为产业大户,带动周边农户建设2000多亩茶园,2017年发展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公司订单生产农户茶园1200亩,自建300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李从平告诉记者,2015年在丰坝村开始新建3500平方米的茶旅综合体,准备年内启动产能达1吨的红茶生产线,进一步把秋茶的利用率再提一步。公司还在洛河的4个村建起了茶园,其中2个是已经摘帽的贫困村,新建了两条生产线。“整个双垭村1115人,有高效茶园1400亩,亩产能达10000元以上,已经实现了人均1亩茶,户均收入过万元。全镇像我这样的公司,都能成为茶农短期可增收,长效稳定不返贫的可靠依托。六七十岁的老婆婆一天采茶都能挣100多块钱。有了全县主导,镇上领导的重视和规划,我们经营业主和群众一样有盼头。”
      在集镇的洛河街村,是一个已入住3000多人的安置社区,附近分布的1800多亩茶园,既装点美化了居住环境,还解决了搬迁户的增收问题。村主任万孝明也是明琴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洛河镇政府周边的洛河街、安坝、丰坝三个村,有5000多人居住,90%以上的农户每年都采茶,有7个合作社,1个加工厂,能够收购和加工鲜叶,每年能做6个月的茶,充分体现了茶叶的高效利用。“老百姓把钱挣了,各经营主体的业主也都通过自己的渠道实现了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