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安康市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作者:佚名 时间:2007-09-28 15:44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 字号: 打印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7年9月26日在安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安康市农综(扶贫)办主任  郭正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请审议。
      
      一、主要成效
      去年以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各部门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总体要求,结合安康实际,制订了“村有八个一、户有五个一”的建设内容,确定了10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年多来,102个示范村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生产发展与生活条件改善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围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乡风文明、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资金捆绑、整村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坚持“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市新农村示范村结合自身特点,紧紧依托优势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和“公司+协会+农户”的订单模式,实施强村大户带动,集中连片开发,产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102个示范村累计落实蚕桑2.66万亩,烤烟1.21万亩,无公害密植茶园2.2万亩,中药材1.7万亩,果园2.3万亩,建蔬菜大棚900个,发展正大模式养猪专业户500户,养猪11万头,养羊2.6万只,发展“农家乐”750家,劳务输出2.8万人,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工培训输出1.5万人,2006年新农村示范村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

      (二)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产发展平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以路、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改善示范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破解制约山区农村发展的“瓶颈”。全市102个示范村累计拓宽、改造村组公路655公里,铺设水泥路462公里,新修便民桥78座;修复农田2800余亩,新修河堤21公里,堰渠8公里,安全饮水工程239处;改造农电153杆公里;新建通讯机站16个;落实移民搬迁点94个,新建房屋2600户1.1万间,新建沼气池1.2万口,基本解决了示范村的行路难、饮水难和用电难的问题。

      (三)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乡风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102个示范村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商业网点等公益事业,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等惠民政策,促进乡风文明健康形成。全市102个示范村新建、扩建村活动室102个,文化体育活动室71处,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室102处,五保户集中供养点68处;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65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530场次,培训人数达2.9万人次,示范村农民基本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以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绿色产业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倡导、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勤俭节约,勤劳致富,文明、淳朴、积极、健康的文明乡风在102个示范村蔚然成风。

      (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安康特色新农村雏形基本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配套”,一是保留农村历史文脉和汉水文化;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村一貌,保护河流、山林原生态风光,建设田园风光型、自然生态型和庭院经济型新农庄;三是做到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大力推行旧村改造型、移民新村型和生态农庄型等三种新农村模式。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特色民居建设。据统计,全市102个示范村去年以来共实施旧房改造8710户,改厕1.2万户,改圈1.3万户,改厨1.4万户,新建垃圾处理点203个,退耕还林5.1万亩,建绿色庄园1.1万户。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示范村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阵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创建“五好支部”和党员“双带”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思想、作风、能力建设,新建、扩建村级活动室102个,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村”活动,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长效机制,示范村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规划先行。根据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上十六字要求,我市结合市情实际,提出了“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的工作思路和原则,在充分征求示范村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农村示范村“村有八个一、户有五个一”的建设目标。市上的建设标准确定后,各县(区)及时组织驻村工作组,深入到示范村督促指导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今年年初,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根据示范村发展规划一年来的实践,在去年的基础上,提出了“特色建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文化活村”的新思路,对规划进行了完善和调整,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今年6月,市上又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着手安排编制市、县(区)、乡(镇)、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标准和内涵。汉滨区新城办九里湾村在市建设局的支持指导下,组建专业规划班子,立足村情实际,历时三个月,编制了全市第一个标准、规范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目前,102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已经全部完成。

      (二)突破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我市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实施“水、路、电、沼”综合配套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去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动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建设家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办法,建立完善了“项目倾斜、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通过衔接、协调,把扶贫、交通、计划、财政、水利、农业、林业、电力、教育、卫生等涉农项目资金捆绑起来,102个示范村共捆绑资金2.5亿元,集中用于农村水、电、路、沼及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涉农项目资金整体效益,为新农村示范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奠定坚实基础。宁陕县广货街镇蒿沟村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载体,加强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捆绑,共落实各部门项目资金510万元,用于民居改造、移民搬迁、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环境美化和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建设上,引资2000万元开发秦岭峡谷漂流等旅游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形成了以峡谷漂流、农家旅游、珍稀山菌为主的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800元增加到2006年的1870元。

      (三)壮大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市上把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围绕畜牧、蚕桑、茶叶、烤烟、魔芋、绞股蓝、中药材、干鲜果等主导产业,投放小额扶贫到户贴息贷款2.4亿元,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抓产业大户的培育和示范,促进产业开发,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县(区)根据县域经济优势,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始终坚持把产业建设放在首位,抓特色、攻难点,抓协会、带市场,促进主导产业逐步走向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旬阳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全县组建了县、乡、村三级蚕桑专业协会,负责技术服务和市场销售,协会采取“保价收购、分红不分亏”的办法,保护了农民利益,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发种量达6万余张。吕河镇冬青村位于旬阳县汉江南岸,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环境恶劣,该村紧紧抓住退耕还林大好机遇,以当地有名的狮头柑为主导产业,新建狮头柑园800亩,果园累计面积达到1200亩,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去年该村成立了狮头柑协会,专门负责狮头柑的生产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去年底,该村精心打造的“冬青狮头柑”每斤价格高达7元,市场供不应求。

      (四)坚持因村制宜,改善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关键要体现一个“新”字,力求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以农村“三乱”(乱建、乱堆、乱倒)和“三口”(街口、村口、门口)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整治力度。全市特色民居改造始终坚持群众自愿原则,不搞强迫命令,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不破坏生态环境,坚持因地制宜。一是有条件建新房的地方,农户依托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集镇建设等优惠政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村庄。二是旧房改造按照“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要求,改善村容村貌。在资金投入上,坚持“捆绑资金补一点,县区财政奖一点,包扶部门帮一点,受益群众筹一点,优惠政策减一点”的筹资办法,多元化投入村容整治。在建筑风格上,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传承文明。平利县按照“建设陕西最美丽乡村”的目标,统筹规划城镇、农村、农户的布局特色,积极推广经济实用、美观舒适、既有陕南民居建筑风格、又有徽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民居模式,实施人居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加大旧村旧房改造力度。全县都按照“青瓦白面马头墙,封檐压脊木格窗,厨房圈厕连沼气,庭院经济绕山庄”的格局进行建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受到了上级的好评,迎来了省内外许多市县参观学习。

      (五)明确目标任务,严格督办考核。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考核检查是确保建设进度和效果的有力保障。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将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综办。给每位市级领导和县区领导干部都分别确定了一个新农村示范村联系点,落实了102个示范村的市直部门包抓领导、驻村干部和工作责任,明确了市直部门包抓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的牵头单位,全市上下形成了“市直部门抓指导、县级部门抓协调、乡(镇)村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了加大包抓力度,确保建设效果,市委、市政府今年初对2006年度市直部门帮扶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实行了目标责任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2007年度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考核办法,明确了2007年度目标任务和考核重点。6月上旬,王安利副市长又主持召开了牵头部门负责人会议,通报了上半年工作情况,强调了2007年示范村建设“目标任务不动摇、责任落实不动摇、考核奖惩不动摇”的要求,号召各部门克服厌战、松劲情绪,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发和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帮扶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紫阳县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通报示范村建设进度和包抓部门工作情况,促进包抓部门和示范村加快建设进度。石泉县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对县级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范畴,推行“一把手工程”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工作责任、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确保新农村工作有序开展。

      三、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新农村建设有特点,有亮点,进展快,效果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县规划相对迟缓,村级规划水平偏低。据检查统计,截止2007年6月,因人力和经费的问题,市级新农村总体规划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编制。全市10个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才刚刚着手。102个示范村虽然都完成了总体规划,但就规划的内容上、深度上、标准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相对滞后,规划管理、规划执行约束性不强。

      (二)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最终目标是生活宽裕,但我市整体土地条件差,自然灾害多,种养业抗风险能力脆弱,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产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还处在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民增收缓慢。

      (三)部分县区示范村资金捆绑难,建设进展不平衡。有些县区在落实示范村建设捆绑资金时,尚未把示范村作为重点,导致部分示范村建设进度缓慢,与三年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县区在主要领导包抓点上捆绑力度大,在其他示范村投入力度相对较小,导致示范村之间进展不平衡。

      (四)村容村貌整治水平低,乡风文明提升难。山区农民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乡风习俗在短期难以改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还不强,村容村貌整治水平较低,“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一些长期无人居住的“空心房”和已经搬迁农户的“老庄子”没有及时拆迁还耕,造成了新的不整洁现象,国土、建设部门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也没有专门的项目资金解决农村的此类现象。

      (五)市县新农村建设机构设置不统一,组织协调作用发挥不够。目前我市10个县区虽然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但是都属于临时挂靠机构,没有专门的编制和固定的工作人员,机构设置上下也不统一,有2个县区的新农村办设在农工部,8个县的新农村办设在县扶贫办,在协调项目、检查考核等工作中存在力度不大、措施不实、责任不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工作打算
      (一)坚持“三村并举”,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目前,我市新农村示范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覆盖6%的农村人口,如何让新农村建设在我市农村逐步推开,是新农村建设工作当前面临的战略性问题。根据安康实际,我们将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为载体,按照“三村并举”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特困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抓好示范村的同时,加大面上新农村建设力度,逐步使新农村建设进湾、上山、到边,使全市农民都能享受新农村建设的实惠。一是坚定目标,继续抓好102个示范村建设,抓典示范、以点促面,打造全市新农村精品样板;二是合力攻坚,全力抓好131个特困村建设,割掉新农村建设后进“尾巴”,促进全市农村和谐,奠定新农村基础;三是提高标准,把在建的500个扶贫重点村建成新农村,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精品新农村。

      (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源泉。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避免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大包大揽,消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把农民从“要我建”引导到“我要建”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三)加大培育新型农民。以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培训、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培训和劳动部门的技能培训为主体,围绕市场热门紧缺的就业专业和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把农村劳动力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以小额到户贴息贷款为支撑,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畜牧、蚕桑、茶叶、烤烟、中药材、干鲜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力求上规模,抓精品,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专业协会和合作社,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稳固农民增收财源,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五)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大路、水、电、沼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发展,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后续管理、环境保护和村容村貌整治上,确保建成的基础设施长期发挥作用,促进形成新村新貌新形象。

      (六)加快制订完善发展规划。尽快组织制订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督促各县区在年底完成县级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102个示范村的发展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实效性,提高国家投资方向性,农民投资的效益性,突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
    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继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既着眼长远谋划,又立足当前发展,坚持把总体规划制定好,阶段目标落实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