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教育扶贫的平利实践

    作者:冯丽颖 郭鹏 时间:2019-05-07 10:52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平利县,是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最美乡村。3月底的平利俨然一幅天然山水画,与此美景相媲美的,是奋发奋进的平利人。
      该县地处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于2014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的验收,2018年创建了省级教育强县,可以说是以“女娲补天”的精神,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职教提供“新动能”技能强了

      平利县“十一五”末有贫困人口9.8万人,全部居住在高山深沟地带。2011年以来,该县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大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先后建设集中搬迁安置区112个,实现了“易地搬迁挪穷窝”。
      面对城镇的“高消费”,怎么才能让搬迁群众“稳得住”?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平利县形成了“易地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稳定就业奔小康”的思路,确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区百工厂”的建设规划,积极推行“社区+工厂”等“社区+×”就业模式。
    这一创举成为全国扶贫的典型经验,如今形成了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等产品线,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工人月均工资超过2000元。如今,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为平利县各镇居民搬迁后的新生活。
      “我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用工需求,重点开展电子商务、毛绒玩具操作、缝纫、电子设备装接等技能培训。”平利县职教中心培训办公室主任孙伟说,“通过订单、定向、定岗,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培训期间,学校免费提供食宿、教材、学习用品等,安排专职老师管理,组织专家及教授在校或到田间地头进行教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根据培训合格学员就业意愿,学校统一推荐安置就业,主要安置在苏陕劳务协作扶贫岗位、新社区工厂岗位、就业扶贫基地等岗位,培训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已在职教中心学习3天工业缝纫机技术的42岁贫困户段大姐,谈起家里十年间三个亲人因病去世时泪眼婆娑,但对未来充满憧憬。“我和老公一直在杭州做粉刷,现在年龄大了,想在家乡找活干。正好职教中心给我打电话。我家已领到移民搬迁安置房的钥匙,住进去后粉刷没活时,我就在社区工厂干缝纫。两个孩子一个下半年上高中,一个已在县城工作,我们今后可以和孩子们经常在一起了。”

    产业在振兴干劲足了

      2018年7月7日,是平利县教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绍彬正式上任的第一天,当日上午10点,李绍彬带领教科局党委班子和机关帮扶干部奔赴八仙镇花园岭村,了解群众在脱贫致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与镇村干部一道谋划花园岭村脱贫致富的路子。
      自2016年帮扶以来,平利县教科局探索出了“五个一”的帮扶工作机制和“五送”的帮扶模式。“五个一”即每周由一名党委班子成员带领两名帮扶干部同第一书记驻村。做好五件事:开展一轮入户走访、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开展一期政策宣传、办理一件实事好事、指导一次产业发展。“五送”即送资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仅2018年投入60万元)、送技术、送政策、送温暖、送爱心。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平利县教科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智教育活动:如邀请花园岭村北大经济学博士后杨云向40余名大学生、高中生分享求学经历,勉励他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每年举办扶志扶智表彰大会;建立“爱心物资站”;翻新花园岭小学;先后资助花园岭村30余名大学新生圆梦大学等。
      “能不能稳定脱贫,关键看产业强不强。有产业,脱贫效果就有可持续性。发展产业,要立足本地资源,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发展产业。”这是平利县教科局和镇村一同商定的产业发展大计。
    立足村情,绞股蓝、中药材、魔芋、生态猪养殖已成为花园岭村的主要增收产业。现已发展绞股蓝500亩、中药材620亩、魔芋100亩、生猪养殖4200多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9年,新增了苦参产业。”平利县教科局驻花园岭村第一书记杨斌说,“对村上原有的800亩核桃林存在的管护技术问题,已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翟梅枝教授来解决,争取把核桃产业做强。”
      为壮大产业,第一书记杨斌组织产业大户先后到西北大学、杨凌“农高会”等地展销村上自产的农副产品。“出去展销,让我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干劲更足了,相信钱袋会越来越鼓!”平利县鑫龙茶业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鑫龙笑得那么开心。
      如何让贫困户享有产业发展“红利”?平利县教科局和镇村探索了因户因人施策的产业扶贫模式:针对有劳动能力且有一定业务接受能力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大户签订产销合同;针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差的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务工取酬等方式。
      截至2018年12月,该村已脱贫退出221户829人。“我们帮扶的182户,已有174户脱贫,剩余8户计划今年脱贫。贫困户虽然脱贫了,但我们会持续帮助老乡们奔小康。”杨斌说。

    教学点换“新装”托起梦想

      “以前这里没改造的时候,一下雨就积水,孩子们很容易滑倒,现在不会了。”西河镇任家垭教学点负责人叶世平指着下水道激动地说。
      任家垭小学位于秦巴山区深处,距离县城约30公里。2010年撤乡并镇后,村民陆续迁出大山,村里人口越来越少,学校学生也越来越少。任家垭小学由一所三四百人的完全小学变成了现在只有16人的教学点。
      在这里坚守了31年的叶世平看来,任家垭教学点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而面貌却在近两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室里装上了空调、教学一体机,屋顶得到翻新;室外活动场地硬化了,下雨时不再泥泞;办公室添置了电脑、彩色打印机。
      为减轻山里孩子的上学成本和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近三年,平利县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实施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重点加大全县贫困村、深度贫困村教学点资金投入,推进边远山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危房校舍、完善功能部室、硬化软化学校运动场、配置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学资源,宽带接入率达100%。
      “多媒体教学资源极大地弥补了教学点薄弱学科的短板,孩子们通过视频学习体育技能、音乐等。”任家垭教学点李照琼老师说话间,孩子们将在课间用彩泥捏好的带有七星瓢虫、太阳等造型的戒指送给记者。“昨天老师在电脑上教我们的。”孩子们骄傲地说。
      “心中的小梦想,一天一天在成长,天赐我一双翅膀,我会看到那最美的光……”在记者离开的时候,花园岭教学点的孩子们唱起了歌曲《最美的光》,甜美的歌声越过大山,飘向远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骞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