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汉滨区实施五大工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2-12 09:36 来源:汉滨区 字号: 打印

      汉滨区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今年以来,该区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紧盯年度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举全区之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完善机制、凝聚力量,五大工程稳步推进,提速脱贫攻坚战。

      支部+X+贫困户红色引擎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汉滨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进“支部+X+贫困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模式,走出了一条“融入党建带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的实践之路。
      建强堡垒促引领。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亮牌对标争先锋”主题活动,组织各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增强担当意识;对照上级要求、工作标准、先进典型、群众期盼查找差距,集中整改,增强看齐意识;开展“学习张明俊争当好书记活动”,增强争先意识。
      采取区委常委包片、党员区级领导联镇和区直部门党组织结对共建、选派第一书记等措施,强化村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结对帮扶公开承诺,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壮大主体强带动。把市场主体作为产业脱贫的有效载体,做大做强“X”。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投入机制,捆绑打包各类项目资金1亿余元,投入贫困村建设,使市场主体“X”在带动贫困户脱贫中壮大,实现互动双赢。累计向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贷等市场主体投放“产业贷款”16599万元,为市场主体“X”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发展壮大“X”的同时,不断创新带动模式。先后创新了社区工厂促动、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园区牵动、旅游景区互动、合作组织联动、能人大户、电商、有组织劳务输出拉动等带动模式,不断发挥“X”的裂变效应。
      健全机制抓落实。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市场主体的市场、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及贫困群众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采取入股分红、订单生产、劳务用工、结对帮扶等方式,建立市场主体“X”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市场主体怎么“+”和贫困群众如何“+”得进的问题。
      综合运用“三项机制”,着力在推进“支部+X+贫困户”模式“评、考、奖、罚”四个环节上精准发力,实行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成效与选人用人、评优树模相结合;市场主体“X”的带动效果与各类扶持相结合,充分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区拿出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推进“支部+X+贫困户”精准脱贫工作奖励,并将优秀市场主体负责人优先推选为“两代一委”,并在今年庆祝建党96周年之际,聚焦脱贫攻坚表彰“五优一先”六种类型“十面旗帜”,不断弘扬正气、凝聚合力。

      三变改革激发动力

      在农村“三变”改革推进中,汉滨区及时研判,顺势而为,全力抓好改革措施制定,为脱贫攻坚打造了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三变”改革样板镇、标杆村。
      思想重视,及时上手。成立了机构,印发了《关于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提供了改革遵循和路径选择。先后组织4批次党员领导干部赴贵州六盘水市、榆林市赵家峁村、咸阳市袁家庄村、岚皋县等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实现了农村“三变”改革理念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精心部署,突出重点。坚持“抽硬人、硬抽人”的原则,从区直部门和镇办抽调100余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领导干部组成31支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调查摸底,摸清了试点村基本情况并建立健全了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指导3个省级示范村和区级2镇4村制作了“三变”改革工作方案,对经营主体、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进行了8场次政策宣讲,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股份合作社。
      稳妥实施“三资”折股量化。加强财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以财政贴息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前提下实施“拨改投”;实现资金量化效益最大化,目前已梳理可整合的财政项目涉农资金4.3亿元,退耕还林和产业扶贫引导资金1.4亿元,争取政策性金融扶贫贷款5.8亿元,发放“5321”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23亿元。

      新民风建设普遍称赞

      坚持以“一约四会”建设为根本着力点,全力确保新民风建设不走样,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注重选点示范,坚持典型引路。要求全区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启动新民风建设,同时,在全区范围选取10个镇、169个村(社区),创建市级新民风建设示范镇、示范村,明确87个重点村(社区),分别由各镇办班子成员包抓,按新民风建设示范村15条标准进行创建,在全区统一标准、全面推进。目前,全区有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5人被评为省级道德模范,7人入选“陕西好人榜”,全区各级推荐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237人次、文明市民510人。
      加强督查考核,确保落地生根。将新民风建设纳入作考核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赋予较高分值。针对农村攀比铺张、懒惰等靠、低俗娱乐等不良习气,因村制宜制定村规民约,解决拿啥管,管什么问题;充分发得“新乡贤”特殊作用,整合村(社区)“三委会”成员、“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贤达、老军人)力量成立“四会”组织,解决谁来管,怎么管问题。发挥“红黑榜”惩戒警示作用。
      各村(社区)每季度根据村规民约和评议结果在村上显眼位置发布“红黑榜”,曝光亮相,落实惩戒。对评议出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上“红榜”,道德失范对象上“黑榜”,曝光“不诚、不孝、不俭、不勤、不和”的人和事,并重点帮扶教育,倒逼崇德向善。探索实行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模式,突出解决影响新民风建设和群众关注度高、满意度低的重点问题。
      通过扎实开展法律“六进”和平安法治文化“八进”、探索推行“五老”进村(社区)综治维稳中心、红袖章志愿巡逻队参与义务巡逻、矛盾纠纷一月一清零、打击“五霸”、惩治“老赖”等活动,祛邪气、扬正气,推进基层各类矛盾及时有效化解。

      社区工厂实现增收

      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搬迁后发展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如期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前谋划,做好三方保障。针对部分安置社区所在地距离城区远、贫困程度深、三留守现象严重、基础产业薄弱这一现状,通过新建或回购部分安置点商业用房作为社区工厂用房,通过三年房租减免、三年扶持贷款、三年政策免息等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举办免费定点对口技能培训,让搬迁贫困户掌握一种甚至多种符合社区工厂用工的基本技能,使搬迁贫困户无门槛准入社区工厂,一次性签订用工协议且免去三个月试用期,极大的调动搬迁贫困户进入社区工厂务工。
      创新驱动,稳定扩大规模。通过降低社区工厂准入门槛,引进一批具有热爱家乡、有致富头脑、有办厂经验、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优先进入社区,不断培育壮大社区工厂规模和社区工厂多元化发展。探索建立了“企业+农户”工作模式,采取企业集中培训、统一提供原材料、农户在家加工模式,进一步扩大就业面,让农民就近变为产业工人,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真正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精准帮扶,稳定生产。针对社区工厂管理人员经验缺乏,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汉滨区积极落实每镇至少一名科级领导挂牌驻厂工作机制,要求全面协助社区工厂搞好前期各项衔接准备、组织岗前培训、生产管理、外围环境协调、文化引导等一系列保障工作,确保每个企业生产稳定、经营有序。先后引进保云制衣厂、声润电子厂等企业在谭坝镇松坝社区、茨沟镇中心社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关家镇小关社区、坝河镇中心社区以及县河镇红升社区建设社区工厂12000余平方米,提供岗位2000余个,解决搬迁群众就业2000余人。

      素质提升鸣笛启航

      按照省委、市委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精神,积极引导干部人才、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一线建功立业,努力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互进、同频共振。
      加强三个班子建设。先后选配4名干部充实脱贫办(扶贫局)班子,抽调8名年轻后备干部充实脱贫办工作力量;落实“一把手”主官主责制,在保持镇办党政正职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综合研判,优先补缺充实,配备镇办脱贫办专职副主任18人,建强镇办领导班子;认真开展村级班子研判,及时调整村(社区)支部书记7人,充实支委委员41人,扎实开展“村霸”摸排整治,组织领导小组联席会2次,摸排村霸线索7条,整治1人,动态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2个,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
      加强第一书记管理。压茬选派第一书记91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工作的通知》,认真开展第一书记摸底排查,组织对全区246名在岗第一书记进行综合研判,调整召回12名并约谈相关单位领导,出台《第一书记“5+X”动态管理办法》,动态调整第一书记28名,下发《2017年度包村扶贫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组织10个工作组对全区第一书记进行年度考核,制定加强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方案,按照“五个一批”思路全面落实第一书记从区级以上部门选派要求;大力宣传推介第一书记工作。
      加强四支力量统筹。对全区232个贫困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会”、第一书记、党员干部四支力量干部进行全面整合,以贫困村为单位,分别组建了扶贫工作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建立机关党员“一帮一”机制,4340名机关党员帮扶贫困户1.7万户,在农村党员开展先富党员带头扶贫树榜样、贫困党员带头脱贫树信心的“双带双树”活动,全区4100名农民党员与615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1250名贫困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发挥党员帮带作用;突出人才引领,有针对性的引进86名教育、卫生、经济金融等基层公共服务急需紧缺人才,下派联村科技特派员70名。
      加强脱贫工作保障。下拨第一书记工作经费245万元,按时下拨省市清缴党费117万元、从区级党费中拿出40万元用于贫困党员、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因病致贫群众扶贫帮困。强化贫困村活动场所建设。投入4009万元“新改扩”建贫困村活动场所44个;全年从区管党费补助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清除贫困村活动场所建设尾流欠账265.5万元。
      围绕推广“支部+X+贫困户”模式,建成“红色茶旅示范带”和“高速先锋示范带”2条,示范点85个。强化“四支队伍”培训。围绕提升四支队伍干部能力素质,全年共举办脱贫攻坚主体班次9期,对全区230名第一书记、28个镇办分管领导、231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文书、60名区直部门帮扶工作队员进行专题培训;并选派150余名重点脱贫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全省农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2000余人次。
      加强干部考核激励。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区镇村“三级联述联评联考”重要内容,运用“三项机制”,通过季度点评、严考实督,强化考核奖惩机制,促进任务落实。今年以来,提醒谈话26人、容错纠错5人、能下18人,鼓励激励提拔使用干部104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115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