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产业扶贫有“良方”

    作者:刘勇 沈奕君 时间:2017-12-11 08:28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秦巴腹地,贫困较深,这是平利县无法回避的“硬伤”。
      面对“硬伤”,如何让贫困群众搭上“脱贫快车”,驶向“小康大道”?
      陕西省平利县开出的“处方”是,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精准施策,构建横向联合兴产业、纵向对接贫困户的精准扶贫体系。
      目前已取得显著实效,不仅在全省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现场会做交流发言,而且在全省市际交叉考核县区排名两次位居第一。
      省委副书记毛万春说,“平利县连续两个季度脱贫攻坚交叉考核都能够排名第一,靠的又是什么?靠的是精准方略、绣花功夫,靠的是苦干实干、作风过硬,靠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靠的是一以贯之、久久为功,靠的是不骄不躁。”

      标本兼治精准施策

      “大学毕业后,在田珍茶业就业,既照顾了家,又挣到了钱!”长安镇金沙河村五组的黄杞萍的话语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意思。
      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的黄杞萍,一家6口人,以往生活条件一贫如洗。2016年,黄杞萍家迎来了新机遇。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平利县组织县镇村干部对其综合评判,确定“病因”,开出了产业“良方”。经过不懈努力,黄杞萍不仅自己就了业,在田珍茶业的帮扶下,种植绞股蓝5亩,发展烤烟40亩,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一些群众贫困的根源,不只出在生产方式上,更出在思想上,要彻底治疗“贫困”顽疾,不解决思想观念,就是靠帮扶、政策脱了贫,也很快会返贫。王开堂一语道破。
      为了标本兼治,平利县坚持扶志与扶智同步,把助力脱贫攻坚改造不良习俗作为重点,让新民风建设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德引领,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弘扬“三苦三真”精神,组织开展“树自强标兵、交农民朋友”活动,弘扬勤劳致富传统美德,曝光亮丑“等靠要”等现象进行,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同时,实施产业带动,把聚力突破茶饮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系统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逐户会诊把脉,因人因户因症施策,寻找到致贫的根源,既“止痛”又“治病”。县本级还预算3000万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和扶贫企业发展产业,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主业、人人能增收。
      平利县还构筑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扶贫模式,形成“政府+社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不断加快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持续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推动建好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种养、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在产业链中实现稳定增收。
      县委书记郑小东表示,我们立足平利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和实践基础,把全面建设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的“五美”平利作为脱贫攻坚的更高目标,不仅要让群众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还要让群众生活的更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努力使“穷村”变“富村”、变“美村”,确保贫困村脱贫之日就是美丽乡村初步建成之时。

      长短结合持续增收

      扶上马不仅送一程,还要持续稳。在产业脱贫中,平利县不仅瞄准眼前,更注重长远,既制定全县整体规划,还为贫困群众实施“私人订制”。
      长安镇双杨村11组的谢厚道,2015年自己才脱贫,通过发展绞股蓝,成立合作社,如今已辐射带动了37户149人贫困群众。他之所以能有今天,得益于对产业实施的总体规划。
      近有脱贫产业,远有小康规划。在产业扶贫中,平利县善打“组合拳”,治未病。
      在思路上,按照全面规划、全面推进、突出茶饮产业、突出贫困村、突出市场主体带动的“两全面三突出”思路,系统谋划产业扶贫。在发展规划上,针对全县137个村特别是79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制定了《平利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逐村逐户精准对接,落实产业脱贫措施。在产业选择上,以茶叶为重点,以生态猪、绞股蓝、富硒粮油、中药材为补充,全县培育10万亩精品茶,带动发展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在推进落实上,实施“一村一业一企(园、社)”,确保每个贫困村能种茶兴茶,不适合发展种茶的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帮扶企业、一个脱贫园区,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有规划更要有引领。平利县统筹“基地+园区+龙头+企业”四位一体,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引导贫困户通过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方式,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做大产业基地,建好农业园区。
      在解决资金这个“拦路虎”上,平利县建立市场主体带动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绑在项目上,联在龙头企业上,粘在产业链条上,实行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与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安排、两权抵押贷款、扶贫支农再贷款、帮扶贫困户脱贫奖励“四挂钩”,落实150家产业经营主体帮扶34个计划脱贫村10000户贫困户,一对一签订5年以上帮扶协议,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了还要扶上马送一程,打造不走的产业扶贫工作队。为打消贫困群众“帽子一脱,政策就退出”,出现“刚脱贫,又返贫”的担忧,平利县下发通知,明确提出“脱贫不脱政策”,确保“脱贫不返贫”,为后续发展留足时间和空间。
      一村一个脱贫规划、一批帮扶项目、一个增收产业,一户一个帮扶计划、一个致富项目、一名帮扶干部让产业在平利生根发芽,“长、中、短期”和“种、养、加工”相结合的产业扶贫网络,实现贫困家庭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经营有收入。

      寻求突破探索创新

      地处秦巴山区,山大人稀,自然条件恶劣,这是平利县不争的事实。地理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让这个县安于现状,而是不断寻求突破,探索创新。
      为此,平利县积极推进“产业+”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探索了“支部+X+贫困户”脱贫模式,把龙头企业、能人大户聚在党旗下,把贫困户连在产业链上,实现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抱团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全力推广“社区工厂”模式。结合异地搬迁,拓宽产业扶贫思路,把移民搬迁点纳入产业脱贫规划,坚持“移民搬迁建社区、建好社区办工厂、促进就业带脱贫”的思路,按照“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的要求,通过党政推动、政策激励、精准招商、优化服务,大力兴办社区工厂,带动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县已创办社区工厂75家,吸纳就业5000余人,就业人员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脱贫162户557人,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工厂+贫困户”的就业脱贫新路子。
      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创新市场营销,推广“互联网+”网销脱贫新模式,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培育发展电商企业和网店,通过订单生产、种养回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在电商产业链中增收。2017年全县启动电商精准扶贫示范点34个,30家电商企业与1375户贫困户签订了电商扶贫协议,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实施“三变”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模式。
      如今,平利县拥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正按照规划的产业扶贫路径,振奋精神,加速马力,奔赴在脱贫路上。
      “找准‘贫’根,抓住‘困’源,精准对接,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工作,扎扎实实办好脱贫之事,切实做到基础信息、帮扶过程、脱贫成效‘三清楚’,确保1.8万贫困人口收入越线。”县长陈伦富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叶苗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