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党建引领激起脱贫攻坚新活力-------汉滨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纪实

    作者:陈善刚 时间:2017-10-13 11:39 来源:汉滨区 字号: 打印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时刻,汉滨区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抓住关键、精准施策,积极探索 “融入党建带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的新路子,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两力两率”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有序有力推进的“双赢”目标。

      建好“三个班子” 突出组织带动力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年初,汉滨区牢牢抓住建强班子这个关键因素,配强、配好区镇村级三级队伍、加强软弱涣散整顿,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建强脱贫办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六个精准”扶贫要求和“八个一批”扶贫路径,选优配强脱贫办(扶贫局)领导班子,先后选配4名具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的干部充实脱贫办(扶贫局)班子,抽调8名年轻后备干部充实脱贫办工作力量,保证全区脱贫攻坚的参谋部、作战部坚强有力。建强镇办领导班子。坚持镇办正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整”铁律,保持镇办党政正职相对稳定。定期开展综合研判,对镇办领导班子空缺岗位及时补充;严格落实“一把手”主官主责制,明确要求镇(办)主要领导把70%以上的精力用于抓脱贫攻坚。建强村级领导班子。组织开展村级班子综合研判,及时调整村(社区)支部书记7人,充实支委委员41人;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2个, 建立村干部绩效工资与脱贫攻坚成效挂钩机制,实施党建示范带建设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程,制定规范化建设标准,严格党建制度落实,坚持定期明察暗访和通报点评,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作用发挥、活动阵地规范化,着力在脱贫攻坚一线打造永不走、有力量的扶贫工作队伍。

      抓好“三支队伍” 培强力量聚合力

      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基层党建的“硬杠杠”。 汉滨区坚持从严把关,着力在“选、管、用”上下功夫,突出抓好“三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合成一把拳,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抓好扶贫工作队。坚持把熟悉农村工作、富有基层经验、善做群众工作的班子成员选派为扶贫工作队队长,把作风过硬、表现突出、有吃苦奉献精神的年轻后备干部选派为驻村工作队员。全区共选派扶贫工作队员725名。抓好“第一书记”队伍。按照“从严选人、因村派人”的思路,全区共选派“第一书记”245名。同时,完善管理考核办法,实行工作例会、跟踪考核、召回重派等制度,从严管理,倒逼“第一书记”履职尽责。茨沟镇瓦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孙昉,摸村情、访民苦,用真心、真情,扎根于贫困村,用实际行动为帮扶村确立了“生态立村、文创兴村、旅游富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实现了“村强、民富、业兴、景美、人和”的发展美景,他的工作业绩,先后受到《人民日报》、《当代陕西》等中省媒体的相继报道。大竹园镇粮茶村第一书记涂军,牢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奉献在基层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汉滨一些懂基层、想干事、能干事的第一书记与贫困户攀穷亲、交穷友,做贴心人,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抓好农村适用人才队伍。结合脱贫产业建设实际,精准开展各类培训和实地指导,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促推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建功立业。通过共驻共建、部门包扶帮建、干部包点促建,整合发挥多方力量推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同时,向驻村工作队队员提出“三在”工作标准,要求他们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满意在村;要求乡镇党委切实履行驻村帮扶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例会、签到、请销假、培训、考核等制度,真正把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分包贫困户公职人员“三支队伍”管好用好。全区“三支队伍”思想稳定、守土尽责、用心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创新“三个载体” 搭建平台注活力

      今年以来,汉滨区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核心,促进产城融合为手段,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规划引领增收、经营性增收、工资性增收、财产性增收、转移性增收、政策性增收”等措施,引导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根本转变,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达到脱贫致富。创新推行“支部+x+贫困户”模式。通过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主动对接农业园区和社区工厂、牵头引进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组织贫困户融入旅游产业链、组织党员结对帮扶等方式,推动劳动力资源与合作社、能人大户、农业园区生产等要素优化组合、精准对接,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增收脱贫。目前,全区1276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社区工厂、能人大户等市场主体辐射带动2.3万户贫困群众融入特色产业链,1.8万名机关党员干部与4.1万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市场主体壮大、贫困户增收、基层党组织整体提升的目标。大河镇将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大胆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贫困户、“党支部+能人大户+贫困户”等6种精准脱贫模式,筑巢引风,外引内扶,先后培育发展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市级示范产业园区,用真金白银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建民办忠诚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园区+贫困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实现投资、投地、投劳等五种方式叠加受益,不仅让贫困户富“口袋”而且还富“脑袋”。牛蹄镇党委整合贫困村土地资源,引进京康现代农业园区,采取农民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建起4000亩高标准茶叶基地,以此为平台,农民租地挣租金、入股分股金、打工挣薪金,通过创新“支部+园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帮助600多户农民脱贫。创新开展“双带双树”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全面开展先富党员带头扶贫树榜样、贫困党员带头脱贫树信心的“双带双树”活动,推动农村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汉滨区紫荆镇坪安村70岁老党员白怀山,家境贫瘠,没有等靠要,而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村民大会上主动提出“我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我希望党把这份关爱留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是一名党员。”目前,全区有4100名农村党员与615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1250名贫困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创新开展“党建+新民风”。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广泛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探索推行“三治融合”“五老进中心”等措施,弘扬新风正气,激发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汉滨区关庙镇创新推行“五老乡贤”进中心,利用辖区有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乡贤,发挥余热,参与新民风建设和综治维稳中心,开展群众教育引导工作,效果明显。早阳镇开展“百社讲坛”活动,助推党建+新民风建设,通过讲身边的好人好事、讲勤劳致富典型、讲脱贫自强模范事迹,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褒扬善行义举,弘扬优良传统。截至目前,汉滨区有1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5人被评为陕西省道德模范,7人入选“陕西好人榜”,33人被评为安康市道德模范、54人被评为安康好人,411人被表彰为安康市文明市民,115人被评为汉滨区道德模范、20人被评为“最美汉滨人”,91人被表彰为汉滨区文明市民。

      强化“三项制度” 压实责任提动力

      面对贫困人口基数大的现状,汉滨区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健全制度体系保障脱贫攻坚。努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精准对接。强化包抓包联机制。建立区级领导、镇(办)党政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与贫困村“5+1”结对包抓帮扶机制,并在包抓帮扶贫困村醒目位置树立公示牌,将帮扶包联责任人的职务、电话、任务、承诺全部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相继出台了关于保障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党建工作经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规范村干部补贴等方面的《办法》和《意见》。今年,地方财政和区管党费拿出2900万元,专项用于提高村级副职干部补贴、离任村(社区)干部补贴和村、社区、非公、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党员教育经费以及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强化考核奖惩机制。以“三项机制”助推脱贫攻坚,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进行重点跟踪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重视不够、履行责任不到位的干部进行约谈提醒;对工作推进不力、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严肃批评、严格追责,真正让“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不竭动力。今年以来,提醒谈话26人、容错纠错5人、能上能下18人,鼓励激励提拔使用干部73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115名。
      汉滨区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突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有效化解了基层诸多矛盾和问题,使党员干部同贫困户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员干部带头干事创业的风潮渐起,社会风清气正环境已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